当前位置: 国家京剧院
国家京剧院
国家京剧院积极探索文化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3-03-28 08: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3-03-28

  中国文化报记者王立元报道:“2010年,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世界对中国京剧的充分肯定。世界各民族、国家将中国京剧视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京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2012年8月19日,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以主讲人的身份在美国纽约佩斯大学剧院做讲座,介绍了京剧的起源、发展及其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并由几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现场表演多个经典选段。“我们在访问美国和加拿大时,在多座城市举办了京剧讲座,这是国家京剧院继以往带着演出剧目走出去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出的新尝试,受到了当地人的肯定和欢迎。”宋官林说。

  展示京剧艺术风貌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京剧院充分发挥国家院团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代表性、示范性、导向性作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先后组织近1000人次出访法国、埃及、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阿联酋、美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通过京剧艺术讲座、京剧表演、合作创作剧目等方式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特别是京剧艺术的传播和弘扬做出了积极贡献。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走出去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于1930年赴美国演出的巨大成功超出了国人的预想,甚至令大洋彼岸众多美国戏剧评论家始料不及。在宋官林看来,这是中国京剧艺术走出去的第一个阶段,这个充满传奇性和故事性的开头博得满堂彩。

  上世纪50年代,国家京剧院老一辈艺术家杜近芳等带作品《秋江》、《雁荡山》等到国外演出,展示了新中国京剧艺术的艺术风貌。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还在重塑自己的文化自信,深怕外国人不懂中国的京剧,带出去的剧目都是《三岔口》、《拾玉镯》、《大闹天宫》等以动作表演为主的武戏。”宋官林说。 现在,在京剧艺术走出去的第四个时期,国家京剧院正努力打造着“名团、名品、名人”的演出品牌,在剧目和人员选择上,以名家和经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形成品牌。

  探索理想的运作模式

  “近年来,国家京剧院在选择对外交流的剧目时,着重推选像《杨门女将》、《野猪林》、《白蛇传》、《锁麟囊》、《大漠苏武》等既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极具欣赏性的经典之作,特别是2012年中德文化年举办期间组派由于魁智、李胜素主演的《野猪林》赴德演出,中韩文化年举办期间组派以李海燕为主演的程派经典名剧《锁麟囊》赴韩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拉开了京剧全本戏特别是文戏走出去的大幕。”宋官林说。作为一出经典的程派名戏,《锁麟囊》还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国家京剧院选择这出以唱为主的文戏,主要是想传达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有的扶危济贫的侠义精神。另外,作为新编历史剧,《大漠苏武》创作出来还不到一年就参加了澳门艺术节的开幕式演出,也足见国家京剧院对新创剧目的文化自信。

  对于京剧艺术走出去,国家京剧院在运作模式上也进行了不懈探索,“公派与商业结合的方式较之‘全包’模式,更容易打进国外主流社会阶层。”宋官林说。2012年参加中德文化年活动时,《野猪林》一剧在德国汉堡演出两场,文化部对活动的往返旅费和道具运输进行补贴,当地的宣传和售票由石荷州音乐节组委会负责,组委会支付演出团演出费。在演出前一个月,组委会就传来消息,两场演出2000余张票已全部售罄,且买票的大都是德国人,主办方制定的平均票价60欧元的标准也创下了中国演出团在当地演出的新高。“所以说,在当前形势下,采取部分补贴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当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运作模式。”宋官林说。

  寻找多种合作方式

  近年来,国家京剧院在注重打造精品剧目、推出代表艺术家的同时,不断探索多种合作方式以加快京剧艺术走出去的步伐。继3次与日本民主音乐协会采取“量身定做”剧目之后,国家京剧院再次跨出艺术界限,推进了中德合作项目京剧·歌剧《界碑亭》的创作与演出,让中西方艺术同台展现,增强中外舞台艺术交流对话。该剧在2010年创排后,先后在德国、瑞士演出3轮,并于2012年10月在北京亮相,引起了业内外专家的极大兴趣,为以后的中外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外,国家京剧院还先后组派京剧艺术小组赴法国、埃及、德国等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京剧艺术普及讲座及京剧开放日活动,通过讲座、演员表演展示介绍京剧艺术,并让当地观众参与京剧化装和学画脸谱、体验京剧身段等,让他们对京剧艺术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推动京剧艺术走出去,既要展示京剧这门艺术精美的表演形式,还要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凸显我们的民族文化。”宋官林说,“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3点必须要做好,那就是宣传、翻译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