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汉藏艺术家同台演绎《西藏春天》。 日乃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焦雯报道:“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7月18日晚,望着台上藏族歌唱家德西梅朵身着华丽藏装,站在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家们当中深情歌唱的情景,老文艺工作者丹增不禁潸然泪下:“西藏这些年走过的路不容易,有中央的帮扶,民族的团结,才有今天的发展,希望台上这样藏汉一家亲的图景,能够一直继续下去!”
当晚,随着大型民族音乐会《西藏春天》的唱响,由文化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央民族乐团、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承办,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和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四地文化部门协办的“中央民族乐团120人赴藏慰问演出活动”在拉萨市民族文化艺术宫拉开帷幕。
一次溯源:是“回家”更是“赶考”
自2012年《西藏春天》在北京创排成功以来,这已经是中央民族乐团与西藏歌舞团的第4次合作了,从北京首演到2013年西藏新年音乐会,再到全国9个援藏省、市的巡演,《西藏春天》一步步走向全国,获得好评如潮。
这一次,它又回到了圣洁的雪域高原,7月17日至28日,12天中,由团长席强和党委书记孙毅带队的120人的演出队伍,行走了西藏4个地区,为近万名观众演出6场。与其说是“回家”,这更像是一场“考试”——由国家级艺术院团与西藏本地艺术家联合创作的《西藏春天》,将西藏音乐元素以现代民族器乐合奏与合唱的形式呈现,它是不是一台有生命力的音乐会,是不是真正描绘出了“西藏春天”的动人图景,最终还要取决于西藏人民的直接检验。
在热爱歌舞艺术的西藏,民族器乐音乐会的形式能否得到认可?经过改编的经典曲目能不能打动他们的心弦?新创排的西藏乐器与乐队的合奏是不是仍带着天地间悠远辽阔的意蕴?这些都是未知数。
12天的行程之后,这一切已经有了答案——西藏人民用他们的掌声和欢呼声,回应了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和《西藏春天》的热切期待。6场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日喀则,3000余名观众顶着正午的烈日观看演出,没有座位就站完整场,结束仍不肯散去;每场演出,都不时有观众随着节奏轻声击掌或哼唱,小朋友们更是乐得手舞足蹈。
“在西藏,器乐音乐会这种演出形式并不多见,西藏题材的音乐会就更少了,尤其是在日喀则、山南和林芝,演出音乐会都是第一次。观众反响的热烈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说明《西藏春天》是成功的,这种央地合作的模式是值得借鉴推广的。”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张治中表示。
席强说,作为文化援藏项目,《西藏春天》的音乐创作体现了当代民族音乐在继承传统、创新未来方面所做出的有益探索。“在《走进西藏》、《天路》、《西藏春天》这些主题性音乐作品中,乐曲创作正是把握住了民族音乐的旋律优美、耳熟能详,并运用现代作曲技法来提升藏族民间音乐的美好意境,这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根本原因。”席强表示,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将高雅的民族音乐时代化是《西藏春天》音乐会最为宝贵的经验,也是中央民族乐团在探索民族音乐如何深入人民大众,如何传承发展而积累的有益经验。
一种探索:汉藏民族器乐共谱“西藏春天”
作为中央民族乐团与西藏签订的5年帮扶计划中的首项成果,《西藏春天》在曲目创作和人才培养上,无疑都有示范效应。
“音乐会中70%至80%的曲目都是全新创作的,而且,全部委约新创作品成活率达到90%,这在常规的艺术创作中难能可贵。为了让老百姓更能接受,我们运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藏族经典曲目甚至是流行歌曲作为素材,进行了音乐上的移植改编和重新编配。同时,对藏族独有的民间乐器如六弦琴、牛角琴、鹰笛等进行挖掘创新,使其既符合当代审美,又不失原有的情致韵味。”席强表示,《西藏春天》是中央民族乐团在央地艺术院团合作,以及开发民族乐队表现西藏风格的表演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西藏音乐文化底蕴深厚,但创作人才比较匮乏,并且现在演出很多时候借助MIDI,用乐队的时候少,乐队编制也不那么齐,更不用说为民族乐器创作排演这样的大型协奏曲了。”西藏歌舞团团长丹增告诉记者,此次音乐会中的《喜马拉雅欢歌》,正是以六弦琴、根恰琴等藏族乐器配合国乐的乐队,这种全新的尝试效果很好。“与中央民族乐团的合作让我们学到很多,无论是从音乐技艺、管理运作还是从工作作风上,他们确实起到了中直院团的表率作用。”丹增表示,受中央民族乐团启发,他们现在在藏族乐器改良以及剧团运作管理上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对于62岁的藏族鹰笛演奏家次旦来说,这是一个长达40年的等待。工作40年,还是首次与国家级的艺术院团合作。20年前,他恢复了西藏独有的民族乐器鹰笛,这支用鹰的翅骨做成的竖笛,因为原材料的稀有难得,几乎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件乐器。直到《西藏春天》上演,鹰笛才有机会与大型乐队合奏,并成为协奏曲的主角。
一个感受:北京梦、西藏梦都是中国梦
“这次我也和当地一些观众进行了交谈,他们觉得每首曲子都好听,能打动人,富有激情。看来今后我们还要继续这种创作模式,着眼于给普通观众带来心灵上的抚慰,带来民族音乐深厚的情感,而非像现在很多作曲家,只讲技法不讲情感,只是以学术性、探索性作品来面对大众。”席强表示,富有感召力、彰显核心文化价值的音乐作品才是值得弘扬的,也会受到观众喜爱。这也是他此次西藏之行的一大体会,更是借助央地艺术院团合作之机走转改、接地气的巨大收获。
央地合作令西藏方面获益匪浅。“西藏的歌舞文化历来兴盛,这次与中央民族乐团的合作,不仅让乐团的面貌焕然一新,也让观众对民族器乐有了全新的认识。”央地合作后乐团呈现的新面貌,让西藏歌舞团副团长、指挥边巴为之振奋。
“西藏这些年经济上脱贫迅猛,但文化脱贫的任务仍很艰巨。文化资源丰厚,创作力量薄弱,是西藏文化发展一直面临的困境。这几年在文化部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与中直院团的合作和优势互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和作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张治中表示,近5年是西藏专业艺术发展最好的5年,进京展演、参评获奖的剧目最多,影响力也最大。接下来,他们还将加强与中直院团的合作,继续创作《西藏春天》这样既彰显西藏文化,又不失现代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汉藏艺术家共同演绎和谐乐章,这是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一个缩影,无论北京梦、西藏梦,最后大家都是为共同的中国梦而奋斗、付出,这才是这次合作带给我们最深的触动。”张治中说。
上一篇: 中央民族乐团赴藏巡演 践行民族音乐“走边疆” |
下一篇: 中央民族乐团“八一”专场献演驻京官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