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砥礪奮進的五年﹒文化 > 發展成就
發展成就
天津:文化自信擔重任 砥礪奮進譜新篇
發布時間:2017-10-20 09:01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7-10-20

今年5月舉辦的天津市第二屆市民文化藝術節,以“全民迎全運 文化惠萬家”為主題,集中展示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惠民的成果。    

    中共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黨組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四個意識”,認真落實中央和天津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增強文化自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和成效。5年來,天津市文化發展的亮點頻現,成果共享更加普惠,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落實中央部署——

    發揮優勢 積極有力

    天津建立完善文化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以整合優勢文化資源為重點,以跨區域文化戰略合作為抓手,推動京津冀三地文化進一步融合。加強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簽訂《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等一系列合作協議,成立京津冀演藝聯盟、文化產業聯盟、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發展聯盟等,先後舉辦京津冀精品劇目展演、“夢想家”京津冀青年話劇節、京津冀演藝項目交易會等文化活動。

    天津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積極推進文化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一方面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充分發掘“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底蘊。2017年,第二屆金磚國家文化部長會議在天津召開。

    天津藝術團先後赴摩爾多瓦、斯裡蘭卡、尼泊爾、俄羅斯等地交流訪問。舉辦“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武術培訓班,舉辦“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和“絲綢之路 自然大觀”主題展等,充分展現“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情風物、商貿往來、文化交流。

    公共文化服務——

    夯實基礎 普惠均衡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初步形成了穩定增長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覆蓋全面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充滿活力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內容豐富的公共文化活動品牌、素質優良的公共文化服務隊伍以及運行有效的公共文化制度體系。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態勢。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設立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先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績效考核,對全市240個街鎮落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指標進行量化評估。“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天津市市民文化藝術節等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影響力不斷提升。

    天津公共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和免押金服務。這項工作被納入天津市委、市政府20項民心工程之一,20個區級圖書館與天津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和免押金,讀者真正實現了“一卡在手、全市通讀”。截至今年8月,各級公共圖書館更換、新辦免押金借閱證152044個。天津圖書館新辦讀者證量同比增長170%,日均訪問讀者量超以往一倍。

    文藝創作生產——

    碩果累累 精彩紛呈

    天津市制定實施《天津市舞台藝術創作生產規劃(2015—2017年)》《天津市文廣局直屬藝術院團重點劇(節)目管理辦法》,組織成立天津市文廣局藝術指導委員會,不斷激發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創作活力,新創作了一大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民族精神和天津特色的精品力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新創劇(節)目120台,加工提高劇節目189部,涌現出京劇《康熙大帝》《欽差林則徐》,歌劇《黨的女兒》,舞劇《泥人的事》,芭蕾舞劇《葛蓓莉婭》,評劇《趙錦棠》《紅高粱》,話劇《天下糧田》,交響樂《天津組曲》,兒童劇《成語故事》,河北梆子《赤霄賦》,曲藝《永遠跟黨走》,雜技劇《唐人街》等一大批新創作的優秀劇節目。其中部分文藝精品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等獎項。

    天津市成功舉辦第七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京津冀河北梆子優秀劇目巡演、京津冀精品劇目展演等。自2014年起,連續舉辦4屆天津市名家經典惠民演出季,被列為天津市20項民心工程項目,實行低票價,共為天津市民奉獻了457台1041場精彩演出,惠及觀眾近60萬人次。天津還舉辦了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演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優秀劇目展演、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優秀劇目展演以及迎接黨的十九大系列精品展演等演出活動。

    文化遺產保護——

    穩步提升 傳承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先後組織實施10余項國家級和20余項市級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圓滿完成,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公布,編制10余項文物保護規劃和保護區規劃,全市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大幅增長。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京津冀簽署長城保護框架協議。

    天津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圓滿完成。已連續4年對全市博物館運行情況進行考評。截至今年7月,正式在天津市文廣局備案的正常開放博物館達65家。深入推進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並逐步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天津美術館等被納入第二批中小學生“實踐課堂”單位。“天博講堂”“美術講堂”“科普講堂”等系列公益講座已成為博物館的品牌欄目。

    天津建立市級非遺保護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和市級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審專家庫,開展非遺普查及信息採集工作。目前,天津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3項,市級157項,區級67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人,市級221人,區縣級679人。全市12個區成立非遺保護中心,命名20個市級非遺保護示范基地,建立了“天津記憶”非遺展示體驗基地,天津楊柳青畫社被文化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天津還舉辦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會等一系列活動。

    文化產業發展——

    轉型升級 創新創優

    天津市文化產業基本形成山、海、城、鄉“四帶多點”的空間布局和廣播影視、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創意和設計等八大門類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體系,連續5年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目前,全市文化產業園區35個,其中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8個﹔國家認定動漫企業11家,其中重點動漫企業3家,9家企業在證券市場挂牌上市。

    天津累計推出7批共423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拉動作用逐步顯現。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建成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動漫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國家數字內容貿易服務平台落戶天津,開展特色文化產業街鎮創建工作。

    天津市文化市場各門類從業人員13349人,創造營業總收入約136.89億元。文化市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綜合執法改革不斷深化,文化市場管理“放管服”改革不斷推進。“天津文化惠民卡”以及《天津市繁榮演出市場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相繼出台,市民文化消費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廣播影視管理——

    強化導向 聯動協同

    天津市廣播電視年平均播出250余萬小時,停播率為0.2秒/百小時,優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指標。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呈現出3個鮮明特點:一是機構數量年度增幅迅猛,二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機構出現了區域聚集、規模化落戶的現象,三是民營資本活躍。

    近年來,天津市電影院線數量有序增長,放映場次、觀影人次與票房收入均穩步提升。2015年起,“一卡通”票務平台應用,目前已實現全市影院全覆蓋。實施電影惠民工程,建成天津市農村數字電影監管平台,全市累計放映電影4.7萬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