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談文化 > 熱點新聞
熱點新聞
代表委員共話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發布時間:2018-03-16 08:5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03-16

  中國文化報記者薛帥 張婧報道:3月13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聽取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方案提出,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文化、旅游界的代表委員紛紛表示,這一調整優化了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理順了職責關系,有利於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給了百姓更多新期待。

  魂體融合,相得益彰

  “文化是魂,旅游是體。魂體融合,相得益彰。”在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湖南省委會副主委雷鳴強看來,文旅融合完全符合現實發展需求。“一方面有利於更順暢地讓優秀文化精神、作品、產品通過旅游活動走向大眾、走出國門、深入人心,把文化領域各項工作做實、做好﹔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旅游管理工作的格局地位、提升旅游產業的文化品質、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

  雷鳴強建議,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系統總結文化部、國家旅游局2009年聯合發布《關於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的實踐探索,根據新的形勢需要,制定《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行動計劃》,聚焦文化領域的文藝作品創作、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市場繁榮、中華文化走出去六板塊工作與旅游產業全產業鏈的6個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之間深度融合,實施一系列具有示范性、創新性、可操作性的文化與旅游融合互促項目。

  打造文化旅游支柱產業

  近年來,多地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方面積累了經驗,取得了一定成績。

  “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朋友,來山西旅游吧!”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長樓陽生向社會公眾發出了去山西旅游的熱情邀請。近年來,山西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把文化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打造。2017年,山西省提出在繼續做好五台山、雲岡石窟、平遙古城等知名景區的基礎上,著力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文化旅游新品牌。“目的就是從點到線、由塊到面,形成全域文化旅游發展大格局。”樓陽生說。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傳統刺繡代表性傳承人韋祖英今年兩會帶來了《關於從國家層面統籌民族地區傳統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的建議》。“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有309個村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94個村寨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錄。”她介紹,當地政府充分利用豐富民族文化資源,通過實施“旅游+”,將旅游與傳統村落、民族特色村寨、鄉村旅游度假、現代觀光農業、原生態民族文化融合發展,旅游收入明顯提升。2017年,黔東南州旅游人次和綜合收入分別累計達1億人次、880億元,人民群眾得到了真正的實惠。韋祖英建議,通過整合文化和旅游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使傳統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在保護中得到更好開發利用,確保民族地區能夠實現整體脫貧和同步小康。

  文旅互促,形成良性循環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天津市委會副主委袁直建議,塑造京津冀區域文化旅游形象,推進三地文化旅游產業協同多元化發展。他在提案中提出,京津冀地區旅游和文化產業發展近年來取得一定成效,但全面發展的協調態勢尚未完全形成,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他建議,發揮各區域優勢,編制和實施統一的京津冀文化旅游產業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地加以開發﹔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共享優質資源,建立文化旅游產業數據庫,提升大數據整體共享能力與傳播服務效率,實現京津冀區域內文化旅游資源的強強聯合、互補開發。

  “一份調查顯示,來內蒙古旅游的游客對民族文化感興趣的佔46.54%,近一半游客希望能夠了解、體驗跟民族文化有關的內容。”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說,“挖掘、包裝特色文化,做好文化與旅游融合文章,是提升文化自信和加快旅游發展的必然選擇。”鄭福田建議,繼續加強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建設,打造建設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項目和精品文化旅游線路,在保護的前提下加大對非遺和公共文化設施的旅游開發力度,培育特色文化旅游演藝、文旅節慶和旅游商品品牌。“要把文化與旅游深入結合起來,互相促進,真正實現通過文化把游客吸引進來,再通過旅游把文化傳播出去的良性循環。”鄭福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