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談文化 > 熱點新聞
熱點新聞
文化建設新時代 滋潤基層百姓心
發布時間:2018-03-22 10:3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03-22

不斷建設地方特色文化

福建省晉江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局長 柯國林

  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這給晉江文化工作發展指明了方向,指引我們不斷挖掘和提升城市歷史文脈,建設地方特色文化。

  去年晉江市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今年將持續加大文化供給,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多樣性與個性化,全面推進文化場館智能化建設,建設10個百姓書房,推進鎮級(村級)綜合文化站(中心)等文化設施建設,推進文化空間共享計劃,新建或改建20個基層村(社區)文化室及戲台,持續開展“大美晉江”文化惠民工程等惠民活動。

  晉江市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已連續舉辦三十屆戲劇展演節、十屆南音演唱節、二十一屆南音演唱演奏比賽、二十七屆僑鄉謎會等。今年我市將持續開展戲劇會演、南音會唱、燈謎會猜、詩詞會吟等活動,並出台扶持推動晉江本地戲曲、曲藝藝術發展的實施辦法,設立晉江非遺展示館、建設晉江歷史文化名人展館,通過多種舉措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晉江市高度重視在城鎮化建設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通過五店市傳統街區的打造、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探尋文化遺產保護的晉江做法。新的一年,將加快推進“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中草庵、金交椅山窯址兩個申遺點的本體保護、內涵提升及環境整治等各項工作。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晉江文化工作者將勇於承擔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堅持有傳承、有創新、有發展,挖掘和宣傳城市的歷史文脈,建設地方特色文化。

 

始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

重慶市巴南區文化委員會主任 鄭麗娟

巴南區“巴歌渝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節目展演中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接龍吹打表演。

中國文化報駐重慶記者侯文斌 攝

  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我感觸很深,進一步增加了對今後文化事業發展的信心。

  重慶市巴南區文化委員會近年來通過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立足“全民文藝普及”,引導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文藝創作和表演,促進“一鎮街一品牌”特色文化建設,籌辦免費文化惠民藝術培訓班30余個。3月1日,“巴歌渝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節目展演在重慶市群眾藝術館上演,多家網絡平台同步全程直播,超過47.5萬人次觀看直播並參與互動,群眾自覺參與傳統文化傳承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顯著提升,為基層群眾送去豐富精神食糧,讓老百姓感受到文化的溫暖和力量。在新建成的文化藝術中心,開設24小時圖書自助借閱區、市民學習中心等特色場館,為讀者提供多種服務,每日接待群眾達4500人次。

  今後,我們將始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切實提升巴南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把區文化藝術中心打造成為集圖書閱覽、文藝培訓、藝術展覽等於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重要窗口。(中國文化報駐重慶記者侯文斌 整理)

 

戲為媒,唱響臨川文化

江西省撫州市文廣新局局長 譚玉英

  “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目標。作為文化工作者應積極踐行,為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

  撫州是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故鄉,素有“戲劇之邦”的美譽。這裡不僅有戲劇大師湯顯祖,還孕育了撫州採茶戲、盱河高腔、宜黃戲、廣昌孟戲等戲曲文化。近年來,撫州市借助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戲劇文化交流活動,以國家級非遺項目盱河高腔為主導唱腔,創排了盱河高腔﹒鄉音版《臨川四夢》,先後在全國巡演,《臨川四夢》更是走出國門赴新西蘭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我們還大力扶持基層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2017年湯顯祖戲劇節暨國際戲劇交流月期間,我們組織民營院團在市區8個劇場開展了113場撫州地方傳統戲劇文化惠民演出,今年春節又奉上了戲劇盛宴,讓廣大市民、返鄉游子和游客感受到濃濃的撫州韻味。今年,我們將深入打磨盱河高腔﹒鄉音版《臨川四夢》通過文化走出去,讓撫州地方戲曲在更多地方唱響。同時,全力辦好2018年全國採茶戲會演,激發撫州採茶戲、宜黃戲、廣昌孟戲等地方戲曲的活力,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國文化報駐江西記者柯中華 整理)

 

加大城市文化承載力建設

黑龍江省東寧市文廣新局局長 李淑清

  東寧市地處祖國邊陲,近年來以文化項目為支撐,加大城市文化承載力建設,累計投資2027萬元,完成了市博物館建設,並於2017年3月正式開放。東寧市圖書館藍悅移動閱讀系統也於去年正式開通。僅2017年東寧市就投入1500多萬元支持基層文化館站、服務場館標准化建設及市內圖書館、文化館和各類博物館建設。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促使各類文化活動有序開展,如2017年舉辦了歷時兩個多月的第32屆小江南之夏群眾文化藝術節,開展各種文藝培訓60余次,大大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為我們文化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東寧市文廣新局將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群文隊伍建設、群文品牌建設、群文技能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並推動更多文化元素融入城鄉文化建設,用3年至5年時間將東寧市建設成基礎設施過硬、群文隊伍遍布城鄉、群文技能顯著提升的文化強市。(中國文化報駐黑龍江記者張建友 整理)

 

當好群文工作的“追夢人”

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文化館館長 王雅萍

西安市新城區文化館與社會力量合作,為市民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活動。

中國文化報駐陝西記者秦毅 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支持社會力量增加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服務供給。”作為基層文化館的工作者,我認為,群眾文化獲得感與我們開門辦館、調動各種力量參與群文活動的開放度是成正比的。客觀地講,文化館的力量是單一的,七八個人怎麼服務全區幾十萬常住居民?隻得廣泛借助包括轄區企業、學校、景區及各類組織的力量,高舉文化、文藝的旗幟,才能團結帶動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大膽追逐文化夢想,收獲快樂和幸福。

  近年來,西安市新城區以豐富全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重點,廣泛團結社會力量,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僅2017年就組織開展常規性群眾文化活動303場,受益群眾達38430人次。與此同時,我們積極“架橋鋪路”,把受群眾歡迎的優質內容引入新城區,推廣新城文化。2017年,新城區與湖南衛視合作,在永興坊陝西非遺美食街區策劃拍攝陝西非遺美食節目,新城區多個非遺項目成為介紹重點。同年,我們與中央民族樂團合作,舉辦“深入基層,扎根人民”慰問演出活動,讓普通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藝術大餐。

  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群眾的幸福感就是對我們最好的褒獎。在今後的工作中,新城區文化館將不斷創新活動載體,當好群文工作的“追夢人”。(中國文化報駐陝西記者秦毅 整理)

 

對西寧刺繡的前景充滿信心

青海省西寧市非遺項目傳統美術(刺繡)代表性傳承人 陳玉秀

  “挑花”是幾百年前發源於青藏高原河湟地區的傳統刺繡技藝,以明艷的配色、民族風的圖案裝飾在鞋墊、枕套、靠墊、衣服上,這一點與江南繡品重在裝飾的特點不同。“挑花”選料質朴厚重,作品廣泛應用於高原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既有強烈的裝飾美感,又有日常使用的實用價值,在青海幾乎人人都用,可以說“挑花”是傳統文化融於現代生活的典型產品。

  1998年我從大學美術專業畢業後開始創業,多次外出學習江南名繡的針法,又結合西部地區羌繡、苗繡和青海本地剪紙技藝,想走一條創新的傳承路。青海省西寧市文化部門展開了細致調研,引導我系統整理全套工藝申報省級非遺,並將“挑花”命名為“西寧刺繡”。

  現在,我的公司已經招收數百名留守婦女、殘疾人開展西寧刺繡規模化生產。這幾年,國家對鄉村旅游和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非常重視,尤其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讓我對西寧刺繡的傳承前景充滿信心。

 

弘揚傳統文化 享受美好生活

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綜合教育實踐基地校長 王品潔

  精神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當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大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長春市南關區綜合教育實踐基地作為全區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單位,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開發了茶藝、陶藝、木工等課程,將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另一方面,學校攜手吉林省曲藝團,啟動了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為主題的曲藝藝術進校園活動,多名藝術家走進基地,為孩子們表演授課。此項活動已經形成常態化,它讓傳統藝術與現代教育實現融合,讓傳統文化的美好定格在教育基地,為基礎教育播撒文化的種子。(中國文化報駐吉林記者張海梅 通訊員李卓林 整理)

 

真切感受到侗族大歌蓬勃發展的活力

國家級非遺項目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 吳光祖

三江非遺體驗館中,傳承人向群眾傳授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我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民間合唱形式,也是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過去,由於傳承的逐漸衰微,唱侗族大歌的人越來越少,願意學的年輕人更加少。那時候,我們完全靠自己的熱愛和堅持,感覺像在單打獨斗。

  隨著國家對非遺保護和傳承越來越重視,三江侗族自治縣政府也加大對侗族大歌保護的力度:利用傳承基地、鄉村課堂在全縣范圍組織培訓班,開展侗族大歌進校園活動,並把傳承人請到課堂上,給我們搭建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如今我在福祿鄉的框裡小學擔任侗族大歌授課老師,每周為學生上8節課,其他傳承人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傳承侗族大歌。現在我們教大歌根本不愁沒學生,在三江,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侗族大歌蓬勃發展的活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了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這對我們非遺傳承人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尤其非遺法的實施讓我們傳承人的權益得到法律的保障,是我們堅強的後盾,我們越來越有信心把侗族大歌傳揚下去。(中國文化報駐廣西記者郭凱倩 整理)

 

用文藝作品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電影導演 郭嘯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推進產業、教育、健康、生態扶貧,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我自小生長在貧苦農村,深知扶貧要從觀念扶起,隻有村民們真正知道扶貧工作的好處,他們的思想才能從“要我扶貧”轉變到“我要扶貧”。作為一名導演,我有責任去傳遞正能量,用藝術的形式讓貧困地區的人們了解扶貧的政策、方式和益處。

  電影《一個不落》中村庄的原型是曾經極度貧困的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嶺頭村,嶺頭村以“特色產業+微商”的模式銷售滯銷小米,最終實現了整村脫貧。結合現實背景,電影將駐村扶貧隊的艱難工作、村民們由抗拒工作隊到主動脫貧心路歷程的轉變展現在銀幕上,整部電影除一位專業演員外,其余均由當地村民以原汁原味的鄉音出演,極富真實感。在嶺頭村首映後,村民們認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脫貧故事,很親切。

  隨著電影《一個不落》深入各個鄉村展映,我希望它能將努力“脫貧過上好日子”的思想傳遞到更多貧困村之中,有效地激發人們心中的內生動力。(中國文化報駐山西記者郭志清 整理)

 

文化民生工程伴我成長

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小學生 王麗麗

  我叫王麗麗,家住泗縣山頭鎮宋圩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我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是個留守兒童。慶幸的是,在我成長歲月裡有“送戲下鄉”、鄉鎮文化站免費開放這些民生工程相伴,給我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色。

  泗縣是泗州戲發源地,每年縣裡都會到村裡送一場大戲,這是我和小伙伴們最開心的時刻。我們會早早搬著凳子來到舞台前坐好,等待演出。上次縣裡送來了泗州戲《慈母恨》。該劇圍繞主人公的成長經歷,講述了父母教育子女“嚴教是愛、溺愛是害”的道理。我覺得劇情感人,也受到了一次傳統文化洗禮。

  離家兩公裡外鎮子上有個文化站,有許多圖書報紙可以看,文化站的叔叔還熱情地教會了我使用電腦上網。每逢周末,我都會纏著爺爺,讓他騎車送我去文化站與父母視頻聊天,告訴他們我生活和讀書的情況。對我來說,真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中國文化報駐安徽記者郜磊 整理)

 

趕上了濟南文化建設的好時候

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群眾 張萌萌

  到今年,我在濟南生活已有10年,也趕上了濟南文化建設發展最快的時候。我住在濟南市槐蔭區,地處濟南市西部新城片區。2008年前後,小區附近方圓三五公裡內都沒有圖書館,孩子有時看書要麼去老城區的書店買,要麼跑到近20公裡外的山東省圖書館借。

  2013年,小區附近的濟南市圖書館新館正式投入使用,步行約10分鐘。圖書館建得非常好,寬敞明亮、整潔溫馨,坐在這種安靜的環境下看書,無形中是對人的一種熏陶。剛過去的寒假,已上初中的孩子幾乎天天待在濟南市圖書館,很早就去排隊佔座。孩子跟我說:“稍微晚一會兒,圖書館就沒座了。”當時我以為是寒假的緣故,前幾天下班早,我去圖書館看了看,發現讀者依然很多,但多數是上年紀的老人。

  聽說濟南市圖書館已開通了“快遞借書”功能,網上預約後快遞員會把書送到讀者家門口,這種服務非常貼心。同時我也希望,未來家門口有更多的公共文化場館,讓孩子、老人都有休閑的去處。(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蘇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