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談文化 > 熱點新聞
熱點新聞
讓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工匠精神”歷久彌新
發布時間:2018-03-22 10:1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03-22

  中國文化報記者張婧 薛帥報道: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從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四字三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大國期盼?今年兩會期間,工匠精神再次引發代表委員熱議。

  何謂工匠精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駱芃芃認為,工匠精神是專心致志的精神,是一絲不苟、認真仔細、心無旁騖的工作態度,是使工作達到盡善盡美的先決條件。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可以把工作做得精益求精、完美極致,同時可以改善“中國制造”的形象。工匠精神還可以促使工作者各司其職,安心工作,促進社會平穩和諧。

  駱芃芃認為,文藝界應進一步弘揚工匠精神。“中國有如此浩瀚的傳統文化資源,有眾多的傳統工藝門類,而諸多工藝門類都曾誕生‘大國工匠’,他們將畢生精力用在磨煉、精進技藝上,用在創造被世人所景仰的作品上。藝術家的工匠精神應該一以貫之、一脈相承,被後輩所學習、推崇與傳承。”駱芃芃說。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專家魏學峰帶來了《關於設立“大國工匠獎”的建議》。魏學峰在建議中指出,近一段時間,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大國工匠》《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目引起強烈反響與關注。回顧歷史,中華文明之所以在世界上廣為人知並大放異彩,除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精美器物也功不可沒。“工匠精神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一部中華文明史凝聚著歷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魏學峰認為,目前已有的獎項不足以囊括品類繁多的技能,特別是帶有“絕技”性質的技能。因此,他建議設立“大國工匠獎”作為國家技術和技能的最高獎項,以此鼓勵工匠們堅守工匠精神,踴躍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今年兩會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的歷史性盛會。大會為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和任務,而要完成這些新使命,開創新局面,就更需弘揚工匠精神。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事業部生產調度科科長許燕妮等6名代表圍繞工匠精神聯名提出建議。“新時代需要工匠精神,中國企業發展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支撐‘中國制造’從‘合格制造’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動力。”許燕妮等代表指出,工人需要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激勵和保障。“希望相關部門建立‘首席技師’制度,對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給予表彰獎勵,完善評選制度,提高獎勵標准,落實高技能人才的各項待遇,讓廣大一線員工能夠潛下心來,努力成為工匠,在傳承工匠精神的同時獲得收入上的提升。”許燕妮說。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世杰建議,國家應該為加快建立國家職業教育工匠培育制度提供宏觀性法律框架,明確政府、企業、學校等重要辦學主體培育工匠精神的法律責任,制定工匠文化進入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企業教育、社會教育的政策、制度、實施方案與措施。同時,完善工匠文化傳承創新和工匠文化育人的師資培養培訓制度,在專業設置、專業標准、課程標准的制定,教材開發,教學實施,實習實訓,評價考核等環節,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新模式。“要以現代學徒制為體制基礎,創新現代學徒培養模式。企業要發揮師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學徒實習規范及考核標准。政府要引導並轉變社會就業觀念,弘揚技能寶貴、勞動光榮的時代風尚。”李世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