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多彩非遺,美好生活, 《非遺公開課》:一次別開生面的文化之旅
發布時間:2018-06-08 16:08 來源:央視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央視 2018-06-08

  讀懂非遺之美,傳承文化之根,為紀念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國家圖書館共同制作的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將於6月8日20:08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節目由董卿擔當主持,以專家授課、傳承人展示等多種形式,為觀眾帶來一堂寓教於樂的“文化課堂”。


  專家助力非遺課堂 四大板塊盡顯文化魅力
  為進一步弘揚節目核心理念,充分展現非遺文化的魅力,節目在結構設置上分成了“非遺點亮智慧”、“非遺引領時尚”、“非遺傳遞情感”、“非遺凝聚力量”四個板塊,並邀請了四位“大有來頭”的主講人和多位非遺傳承人“現場授課”。他們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田青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巴莫曲布嫫。幾位老師用深入淺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精彩講解,完成了四段有主題、有氣勢、有情懷的主題課堂。
 

 

  在主講人授課環節,除了科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和發展現狀,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還在現場分享了自己對於“非遺與時尚”的獨到見解,他認為“非遺是傳統的,時尚是鮮活的。我們要用時尚來傳承非遺,把非遺融入時尚,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引領時尚”,這段演講也讓觀眾對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

  多形式傳播非遺 傳承人表演異彩紛呈
  為充分領略非遺之美,此次《非遺公開課》在保留傳統展示方式的基礎上,設計了許多時尚新穎的表演方式。展示內容涵蓋了滾燈、口技、木活字印刷技術、蘇繡、潮繡、雲錦、侗族大歌、古琴、京劇、少林功夫、舞龍舞獅等10余項非遺項目,意在為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文化盛宴。

  其中不僅有融合書法繪畫和古風舞蹈的《把酒問青天》首次登上熒屏,湛江人龍舞和遂溪龍灣醒獅傳承人以氣勢磅礡的“人造龍”上演《龍舞天下》驚艷全場!還有身穿蘇繡、潮繡、雲錦的模特伴隨著霍尊的《卷珠帘》華麗登場,精美服飾秀盡顯中國時尚。

  歌手霍尊

  節目組更以“穿越千年的聲音”為主題,邀請侗族大歌老歌師潘薩銀花,攜老中少三代傳承人帶來原汁原味的《祖公落寨》,緊接著再由著名歌唱家雷佳現場演唱用當代音樂語言重新改編過的侗族民歌《夏蟬之歌》,通過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來體會不同的民歌之美。

  歌手雷佳

  此外,節目現場還邀請了不少外國友人成為《非遺公開課》的“學生代表”,現場體驗傳統技藝的“言傳身教”。面對不懂中文又初次接觸非遺的外國友人,京劇余派第四代傳人、上海市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佩瑜現場傳授京劇念白和“表情包”,少林功夫傳承人則現場演示“無語言教學”版《象形拳》,而這堂“實踐課”也成為整場節目中互動最為熱烈的環節。

  京劇余派第四代傳人、上海市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佩瑜

  除去外國的“學生代表”,節目中還邀請了兩位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外籍專家共同參與錄制,這也是伴隨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成立和“三台融合”的新格局下,在《非遺公開課》成功實現的一場融合廣播與電視媒體的“中外文化交流”。
  現場道具雄美壯觀  非遺魅力盡情展現
  除了創意與傳承相結合的節目設計,此次《非遺公開課》在道具選擇上也是煞費苦心。為展現傳承人嫻熟的木活字技藝,節目組特意從浙江瑞安托運來4萬多個、總重達七八十斤的木活字﹔為再現雲錦織機的操作方法,讓“南京白局”的表演更具地方特色,導演竟然把近4米高、5米多長、重350公斤的雲錦大花樓織機搬進演播室,僅安裝就耗費了兩天。

  更值得一提的是,1262歲、價值4億的唐琴“九霄環佩”也再次登上舞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李祥霆現場彈奏了一首《關山月》,重現盛世唐音。“全世界一共有唐琴20張,我彈過11張,以這張琴音韻最佳”,彈奏完畢後李老師介紹說,讓觀眾欣賞悠揚琴聲的同時也不禁感慨古人超高的藝術造詣。
  另外節目組還從全國各地尋來十幾套以潮繡手法繡制的嫁衣和現代人利用雲錦工藝,百分百還原的清代干隆皇帝龍袍復制品,讓觀眾近距離地感受雲錦的華美和工藝的精湛。

  2018年《非遺公開課》將於6月8日20:08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6月9日9:20和16:00分別在中文國際頻道和綜藝頻道重播,在挖掘中華傳統文化根脈的同時,帶領觀眾領略華夏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