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各地活動
各地活動
今年甘肅“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發布
發布時間:2018-06-06 16:00 來源:如意甘肅微信公眾號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如意甘肅微信公眾號 2018-06-06

  6月5日下午,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邀請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奉真,省文化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媒體提問。


  63個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將在敦煌參展
  據介紹,甘肅省自2006 年全面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積極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截至目前我省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8項,涵蓋非遺名錄的九個門類,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93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851 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342項。有國家級傳承人68名,省級傳承人450名,市級傳承人2256名,縣級傳承4911名,形成了完整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
  今年,甘肅省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共有200余項宣傳展示活動在全省各地展開,省文化廳組織的主場活動將在蘭州、敦煌、金昌3地分別展開。在敦煌市舉辦的傳統工藝項目展有63個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參展,集中展示具有發展潛力,具備生產性保護示范作用的項目﹔傳統戲曲會演選取了具有甘肅特色的16個戲曲項目參加會演,向廣大群眾展示戲曲保護成果。在省博物館舉辦的研培院校學員成果展共征集了西北民族大學、蘭州交通大學開展非遺研培以來學員作品300余件(套),是甘肅省研培工作的一個集中展示。與此同時,我省六個國家級曲藝項目在天津參加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另外還將進行非遺周末大講堂、非遺網絡直播活動等。
  甘肅省文物局將在金昌市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
  今年遺產日甘肅省文物系統的主場城市活動將在金昌舉辦,由省文物局和金昌市人民政府主辦,這是省文物局首次在蘭州以外的城市舉辦遺產日活動。金昌市博物館設有基本陳列“金昌古代文明”和“從貴族禮器到世俗用具——甘肅絲綢之路青銅器特展” “龍首高昂——中生代恐龍特展”“金昌民間古錢幣收藏展”“金昌紅色文化主題展”“館藏書法繪畫展”等5個臨時展覽。同時還將舉辦“隴右絲路尋珍錄典——甘肅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活動現場還將舉行節子舞、剪紙、制陶和面塑、泥塑、木偶制作等金昌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全面展示金昌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
  根據國家文物局部署,今年5月初,省文物局向各市州和省直各文博單位發出專門通知,對遺產日活動進行了安排部署。我省各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提供免費講解,部分文物保護單位實行免費開放,同時舉辦臨時展覽、有獎知識問答、免費鑒定文物等活動290多項,普及文物保護知識、擴大文物資源共享。各文物博物館單位積極組織開展公開課、知識講座、繪畫和征文比賽、主題演講、傳統文化體驗等形式多樣的公眾體驗活動,吸引公眾走近文化遺產,感受文化遺產魅力。
  今年甘肅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有哪些特點
  周奉真:今年我們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共有200余項宣傳展示活動在全省各地展開,尤其是主場活動,在蘭州、敦煌、金昌三地分別展開,積極營造濃厚的非遺保護氛圍。其中在敦煌舉辦的傳統工藝項目展有63個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參展,傳統戲曲會演有16個傳統戲曲參加展演,在省博物館舉辦的研培院校學員成果展共展出學員作品300余件(套),是我省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活動多。有展,有演,有講座,有直播。除了省上組織的主場活動外,全省14個市州還將組織200余項宣傳展示活動,全面展示各市州非遺保護工作成果。二是時間長。從5月初開始在慶陽舉辦的傳承人對話活動,到6月底戲曲會演活動的結束,歷時近兩個月,從隴東到河西,活動區域廣、時間長。三是節儉辦活動。這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我們堅持節儉環保的基本原則,在項目選定、現場搭建,都注重實效,力求做到節儉環保不失熱烈,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和鋪張浪費,努力實現“非遺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的預期目標。    
  近期以來,社會各方對中國旅游標志圖形銅奔馬的名稱有不少爭議。請馬玉萍局長談談對銅奔馬名稱的意見。
  馬玉萍:銅奔馬1969年出土於我省武威市雷台漢墓,同年12月與一同出土的銅車馬儀仗隊入藏甘肅省博物館,屬國寶級文物,其形象作為中國旅游的標志,具有極高的知名度。銅奔馬作為文物入藏甘肅省博物館時,按照博物館工作規范,對其進行了建檔立卡、編目登記入庫。根據文物定名規范,結合其質地、形態、性質用途,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將這件文物命名為“銅奔馬”。1971年,郭沫若同志參觀甘肅省博物館時,認為銅奔馬的價值非常高,並推薦參加在故宮武英殿舉辦的全國文革出土文物展,在當時的送京文物檔案中名稱亦為“銅奔馬”。在北京展出後,銅奔馬還相繼在歐美多個國家展出,名稱均為“銅奔馬”。1996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組在對文物名稱審核時,認為“銅奔馬”定名規范,並將其鑒定確認為一級甲等(國寶)文物。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1969年以來,各級政府、部門、單位所有正式文件中均使用“銅奔馬”這一名稱,沒使用過第二個名稱。
  銅奔馬作為我國古代藝術珍品,備受社會關注,許多專家、文化學者為其取了很多名字,有“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馬踏飛隼”“飛馬奔雀”“飛燕騮”“馬神——天駟”等。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有“馬踏飛燕”“馬超龍雀”兩個名稱,“馬踏飛燕”最早是由原甘肅省文化局文物科科長王毅同志命名的,並因得到郭沫若同志的認可而得到廣泛使用﹔“馬超龍雀”名稱主要是採用學者牛龍菲的說法,但是學界多不認可。1983年,銅奔馬被評選為中國旅游圖形標志,但是因為當時申報程序簡單,是否下發過正式文件、文件中使用什麼名稱,我局及旅游部門多方查詢沒有結果,我們能見到的隻有1983年10月25日《旅游報》以《天馬被定為中國旅游圖形標志》為題的報道和12月5日《人民日報》以《“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游圖形標志》為題的報道,“天馬”“馬超龍雀”等名稱逐漸進入公眾視野,並引發了諸多專家學者的討論,直到前段時間,還有文章對有關名稱進行討論。
  根據國家文物局制定的《藏品管理辦法》及“藏品檔案填寫說明”“藏品定名規范”,文物名稱作為其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確定,除非存在明顯錯誤,一般不做改動。“銅奔馬”一名已經使用了近50年,並被國際國內認可和接受,是享譽世界的明星文物,其名稱不宜輕易改動。當然,文物的命名也是一個學術問題,現有的“銅奔馬”名稱不影響社會各界對它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如至於民間如何稱呼某件文物,都是允許的,社會各方均可參與研究、各抒己見,這樣既可以為收藏單位准確命名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也有利於深入挖掘揭示文物價值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