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提升北京全國文化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更加豐富首都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北京市從實際出發,在盤活文化資源、服務劇目創作、豐富舞台藝術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和實踐探索。
精品劇目創作生產是具有一定規律性的活動,創意、劇本、排練、加工、演出等多個環節環環相扣。當前,在北京文藝演出環節,存在“兩高一不平衡”的突出問題,即租用劇場成本過高、演出票價過高、劇場資源利用率不平衡的現實問題。據調查,全市共有各種類型的文藝院團640家,大多數藝術院團沒有自己的演出場所,需要租用劇場。同時,劇場資源利用不平衡,據調查,北京市注冊營業性演出劇場105家,但全年演出場次超過200場的隻有30余家,大多數劇場全年演出場次不足100場,利用率不高,存在資源浪費現象。
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台的建立,主要是針對舞台藝術存在的院團無劇場,劇場無演出的不平衡問題,以整合首都文化資源為抓手,以扶持演出環節為切入點,在藝術生產的演出終端,打造銜接藝術生產單位、演出場所和觀眾三方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務平台。平台自2015年11月開始實施以來,到今年10月底,共遴選了115台223場劇目,已經演出了78台152場,包含了12個劇種,涉及13個省市,共吸引9.7萬觀眾觀看,取得了良好成效,深受廣大文藝院團的喜愛和青睞。
一、統籌政府資源,搭建劇院運營平台
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北京市積極轉變政府管理理念,真正從辦文化向管文化、向服務文化發展轉變,切實統籌政府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文藝創作生產新優勢,努力為文藝從“高原”向“高峰”邁進創造有利條件。
劇院運營服務平台通過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集中統一購買劇場資源,按照不同劇院的定位,充分考慮交通、人口分布、劇場利用率等特點,匹配好院團演出的需求,個性化定制。試運營階段,主要採購7家劇場演出場次,在2016年正式運營中,又把劇場資源范圍進行了擴大。從一年以來的運營情況看,納入平台的劇場利用率明顯得到提高,功能也有效提高。比如納入平台採購場次的北京劇院,前幾年演出場次稀少,院團和觀眾的知曉度低。在劇院運營服務平台的推介下,進入平台承接了17場演出,之後陸續有院團與其商洽演出事宜,通過平台提升了知名度,為其帶來了發展新動力。
在演出環節,劇院運營服務平台有效促進了院團與劇場的對接,讓院團有地方演戲、劇場有戲可演,有效解決了資源利用不均衡的突出問題。這種創新做法是政府文化管理創新的一次有益實踐。一方面政府不直接參與劇目創作生產,而是購買劇場資源,做好劇目生產要素的統籌,再提供給劇目生產方。另一方面,政府統籌的劇場資源不特定給予某一類院團,而是針對所有文藝院團,不論民營還是國有,甚至是不論京內還是京外,使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二、實施精准扶持,打造精品劇目孵化平台
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台以演出終端為抓手,創新舞台藝術扶持方式,精挑細選演出劇目,有效引導各類文藝院團創作生產,激活各類文藝院團的創作動力。劇院運營服務平台面向全社會征集劇目,不論京外和京內、不論國有和民營院團。征集到的劇目由專家委員會進行嚴格把關和篩選。對於進入平台演出的劇目,給予兩個演出場次(一天裝台、兩個演出場次)演出場租費用補貼。補貼分為兩種方式,即零場租(場租全免)和低場租(扶持50%)。從實際運行情況看,截止到10月底,115台劇目中,已經有67%的劇目享受到了零場租補貼。
劇院運營服務平台的運行,進一步豐富了首都舞台藝術,進入平台的劇目,都是按照專業標准,經過業內專家精挑細選遴選出來的,無論是題材內容、思想內涵、藝術水准,還是主創團隊、演員陣容、制作水准等都代表了一定的專業水平。平台劇目呈現出“四化”特色:主題鮮明化,既有歷史文化、抗戰長征、現代生活、家庭親子等題材,還有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民間神話傳說等內容,打造了“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精品劇目展”、“紀念建黨95周年暨長征勝利80周年演出季”等活動,體現了導向性﹔劇目板塊化,設計了戲曲板塊、話劇和兒童劇板塊、綜合演出板塊、特色主題演出板塊等4個演出板塊﹔劇種多樣化,包括戲曲59台,話劇、兒童劇38台,其他類演出18台﹔劇團全面化,涵蓋國家、省、市、區等多級院團,國有、民營等多類型院團,京內外多地院團,其中京外地區入圍22台,津冀地區入圍7台。
表一:劇院運營服務平台劇目結構
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台,以對演出環節的扶持來引導劇目的創作生產,通過對劇目的選擇,明確了舞台藝術扶持的方向、重點和內容。這種方式為院團保障了基本的演出費用,讓文藝院團減輕了後顧之憂,有效地激發了文藝院團創作生產的積極性﹔同時改變全過程扶持介入劇目創作生產的辦法,轉而抓住演出終端,採取調控式、引導性的辦法,給予了院團更多創作的自主性和靈活性。今後,劇院運營服務平台將堅持劇目選擇的導向性,將平台打造成為劇目創作生產的風向標,推出更多精品劇目。
三、盤活社會力量,創新劇院管理平台
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台由政府搭建,但具體運營則交給有資質的社會力量,實施專業化運營管理。主要是通過公開招標,委托北京市演出公司具體實施運營。該公司是國家A級資質專業演出機構,對於北京演出市場比較熟悉,能夠連接演出市場上下游各方資源。北京市演出公司主要負責組織項目遴選、匹配演出場地、設計票務方案、進行劇目推介宣傳等全流程工作,提供專業化演出服務。從實際運營情況看,北京市演出公司從項目遴選到整體宣傳推介、票務設計等各個環節,都進行了較好的組織。特別是通過捆綁打包劇目資源和媒體資源,進行整體宣傳,最大程度提升了劇目的影響力,降低了演出成本,擴大演出效益,組織運營順暢有序,劇目、劇場都實現了擴大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效果。同時,平台加強了日常專業監管,主要是通過建立專家評審機制(主要用於遴選項目)、信息透明公開機制(主要是提前發布公示遴選結果、演出等相關信息)、開放的專業監督和考評機制(聘請專業機構監督和評測機構)等,實現對項目的全過程監督。
未來,平台將積極探索專業化發展道路,圍繞演出需要,吸引演出市場上下游專業服務機構或團隊進入平台,整合票務、宣傳等多種專業服務力量,為進入平台的院團或劇場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幫助其解決除場租以外的各類實際困難。同時,也積極開辟社會力量進入的渠道,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劇院運營、劇場運營的動力,充分釋放首都舞台藝術繁榮發展的活力。
圖一: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台架構圖
四、實施惠民工程,創建服務觀眾的平台
演出市場的消費主體是觀眾。劇院運營服務平台創新培育吸引觀眾方式,釋放演出市場活力,在對演出環節進行場租補貼的同時,對售票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實施“保低限高”政策,即低價票(100元以下)要佔到可售票的30%以上,高價票不超過380元。從實際效果看,低價票政策吸引了很多觀眾進入劇場看戲。截至10月底,共設置了6.1萬余張低價票,讓觀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平台的演出市場逐漸升溫,運營期間共售票659萬元。
同時,平台把培育觀眾作為重要職能之一,通過網絡搶票、走進社區宣傳劇目等方式,精准對接有需要的觀眾群體,並給予觀眾一定的優惠,培養看劇習慣,這對於釋放演出市場活力,具有打基礎謀長遠的重要意義。未來,劇院運營服務平台堅持實施惠民低價票政策,在票價方面推出實實在在的優惠外,還將在平台的框架內,組織一些劇種普及講座、體驗等活動,針對不同劇目和觀眾群體,推行引導性欣賞,提高觀眾參與度,提升欣賞水平。
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台是繁榮首都社會主義文藝舞台的創新舉措,打破了體制機制限制,暢通了各類文藝院團參與首都文化改革發展的渠道,吸引了國內外優秀院團的積極參與,是從文化管理理念到實踐創新的一個典范。今後,推動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台發展,將堅持著眼於繁榮首都社會主義文藝,立足於為劇場、院團提供專業服務,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為院團和劇場之間搭建橋梁,按照市場機制配置劇場和劇院劇目資源,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和社會專業中介機構進入平台,參與到劇目創作生產的全過程,使其真正成為“北京劇院資源統籌平台、優秀劇目推介平台、精品劇目孵化平台、文化惠民實施平台”。(來源:北京市文化局)
上一篇: 北京市春節期間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
下一篇: 北京市創建劇目排練中心 激發首都文藝創作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