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9月12日,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向中國國家版本館捐贈手工黎錦龍被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宣部版權管理局、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有關負責同志一同參加入藏儀式。
當天捐贈入藏的手工黎錦龍被,採用傳統黎錦工藝純手工制作,匯聚紡、染、織、繡四大技藝精華,被面為五龍戲珠、雙貔貅、喜上眉梢等吉祥圖案,生動展現了黎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卓越的藝術創造力。
據悉,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的紡染織繡技藝之一。作為黎錦技藝巔峰之作,龍被集黎族紡、染、織、繡四大工藝之大成,代表了黎族紡織史上的最高成就。
202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審議並通過我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志著海南在非遺保護工作和黎錦技藝保護傳承中取得顯著成效。
“保亭是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也是全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地區,我們始終把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作為置頂工程來推進。”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此次捐贈是保亭推進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近年來,海南持續加強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保護,印發《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5—2029年)》,並通過確定傳承村、評定傳承人、開辦傳習所,推動黎錦向市場化、產業化發展,實現非遺活態傳承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如今,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已達2萬余人。
上一篇: |
下一篇: 在海南三亞旅游,“碼”上就能知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