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上海
上海
上海:文化產業新翅膀扇動經濟騰飛
發布時間:2011-11-14 09:45 來源:中國文化產業網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產業網 2011-11-14

    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號召之時,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宏偉藍圖正徐徐鋪就。 
    根據初步規劃設想,到2020年,上海將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態良好、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文化創新活躍、文化英才薈萃、文化交流頻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塑造“海派”胸懷 
    來自英國的“達人秀”在上海“變身”普通中國人的夢想舞台﹔風靡歐美的音樂劇《媽媽咪呀》在上海第一次有了原味中文版﹔國粹京劇演繹《王子復仇記》《巴黎聖母院》﹔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年作家應邀駐點上海進行探索性的文學創作﹔NBA球星走進上海原創的電影新片﹔上海交響樂團牽手紐約愛樂樂團共建亞洲一流的樂隊學校﹔上海創作的都市題材電視劇不僅風靡東南亞,還直接出口到了非洲……“海派”二字,意蘊深遠。上海自開埠以來,中西文明交匯,古今文化交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和鮮明的文化特色。 
    優雅的高空綢吊、驚險的肩上芭蕾、華美的水上舞台……《胡桃夾子﹒海上夢》——一部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雜技芭蕾劇,11月11日,《胡桃夾子﹒海上夢》在上海舉行全球首演。全球30多家演出商雲集上海,眼下已經有簽訂了5年歐洲巡演的合同。 
    “品歡相聲會館”堪稱新時代“海派”曲藝的一朵奇葩。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80後”操起相聲行當,打破了上海南京西路弄堂深處的沉寂。有了相聲為伴,上海評彈團原來的“鄉音書場”又“活”了起來,每晚滑稽、評彈、說唱等輪番上演,好不熱鬧。 
    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吳孝明說,根植於北方的相聲藝術,在上海連續幾年熱演不衰,“品歡現象”是文化體制改革的產物,更是“海派”文化包容大度的表現。 
    已經成功舉辦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並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員、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國家動漫游戲產業示范區等眾多文化“頭銜”的上海,正以大海的氣魄建設著蓬勃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文化成為新的翅膀 
    深秋的黃浦江畔,中華藝術宮、當代藝術館……一些令人流連忘返的世博建筑,將延續文博功能。“十二五”期間,上海在城市發展的核心地帶騰出大面積地塊,規劃建設國際一流、堪比歐美的“博物館聚集區”,為城市功能的轉型升級插上文化翅膀。 
    2010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75%。按照規劃,到2015年,這一比重將力爭提高至12%,真正確立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上海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 
    近年來,上海正因地制宜,優化文化創意產業布局,爭取逐步形成產業軸、產業圈、產業帶等。在文化產權交易、國際文化服務貿易、文化中介服務機構、文化類金融產品、文創產業稅收優惠、版權評估和質押等方面,上海在全國范圍內已擁有一些先行先試的經驗,今後仍有進一步探索突破的空間。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表示,上海正在大力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建設,文化與金融、貿易、信息、旅游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可謂水到渠成。 
    文化應是陽光、溫暖、溫馨的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是上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逐步形成了以東方宣教中心、東方講壇、東方信息苑等為代表的“連鎖化營運、菜單化服務、品牌化運作”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目前,上海的社區街道已基本建成“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200多家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5245個村或居委綜合文化活動室星羅棋布。 
    有上海灘“百姓課堂”之稱的“東方講壇”7年累計舉辦各類講座1.4893萬場,直接聽眾達450萬人次,二次傳播受眾超過兩億人次,已成為上海地區覆蓋最廣、參加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公益性講壇平台。上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下至科技小常識、健康養生之道,各種話題應有盡有。 
    文化人才是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第一資源。傳承和弘揚“海派”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定要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從2010年最後一期開始,由上海作家協會主管的《收獲》《上海文學》等文學刊物得到上海市文化專項資金扶持,在原有的稿費基礎上大幅度提高標准,希望組織到全國最優秀的作品,以提高稿費的務實行動,進一步促進文學創作繁榮。 
    上海的文化創作活力能否再充沛一些?公益性文化服務能否再貼心一些?引進文化人才的方式方法能否再靈活一些?深秋時節,上海市委領導主持召開了多種形式的座談會、討論會,並深入到文化企業、專家學者中間,廣泛聽取各方人士的真知灼見——文化建設的人文情懷越來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