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上海
上海
上海:把文化服務送到農民工身邊
發布時間:2011-11-18 14:3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易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1-11-18
    “現在的農民工也愛時尚,也想提升文化素養。”岳喜政是上海市徐匯區斜土路上一個工地的建筑工人,7年前中專畢業,從山東老家來到上海。他說,近兩年他們建筑工人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每天基本都能拿到200元工錢,有點技術特長的月薪七八千元,“有條件了,也就有了新追求。現在很多人都不舍得買的iPad,我們工地上不少人都買了,累了一天,晚上可以在宿舍裡看看電影、玩玩游戲。”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活動部主任吳榕美,幾天前為“長風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賽在浦東唐鎮的選拔賽做評委,火爆的現場氣氛讓她驚喜。參賽的25名選手近半是當場報名,“那真叫積極踴躍,兩小時不到,預定的名額就報滿了”。選手來自各行各業,有廚師、個體老板、技工等,而且25個人來自20多個省市。吳榕美說,農民工很喜歡文化活動,“露天演出特別受歡迎,送水工經過,會停車看一會兒,在附近干活的清潔工也會聞聲跑來。”

    上海有400多萬農民工,多數在30歲左右,受過一定教育,隨著收入不斷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的要求。怎麼服務好他們?在上海,美術館、公共圖書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齊全,並且對所有人免費開放,各劇場也時常推出公益場,票價低廉……從理論上說,滿足農民工的文化需求不難,但心理因素不容忽視,他們中不少人還處在適應城市生活的過程中,讓他們主動走進美術館、劇場、圖書館,還多少有點難——農民工們覺得這些場所“門檻高”,感覺不自在。於是,上海文化工作者把文化服務送到農民工熟悉的環境中,讓他們自在地享受上海文化發展的成果。

    近日,持續了半個多月的“2011上海農民工歡樂節”,借助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平台資源,九大項近100場活動無一例外在室外舉辦,有些就辦在農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比如浦東新區的“文藝巡演進工地”、上海國際藝術節組織的“外國藝術團進社區、進企業”,還有在金山區、鬆江區、江南長興造船基地進行的巡演等。

    或許有人要問,“農民工歡樂節”畢竟隻搞半個多月,以後呢?其實上海早已把“農民工文化生活常態化”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區縣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籍”。

    嘉定區江橋鎮幸福村是外來務工人員密集區,當地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的比例為1︰10。為此,2007年,江橋鎮文體服務中心在幸福村活動中心專門辟出4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設立了“外來建設者讀書俱樂部”,有3000冊圖書和數十種雜志供村裡的農民工借閱。據該中心主任黃華介紹,這裡的書刊每季度更新一次。而江橋鎮太平村建起了“農民工公共電子閱覽室”,下個月就將投入使用。

    徐匯區從2008年開始設立“外來務工者文化交流專項資金”,不僅從年頭到年尾給農民工送書、送電影、送演出,還支持他們自己組建文藝團隊,請專業老師為他們培訓。“手伸展開,腳向前跨一步,跟著音樂擺動腰部,保持微笑……”每周二的晚上,在華涇鎮社區文化中心排練廳,一群“外來嫂”都會在老師指導下學跳印度舞,她們曾在鎮上、區裡甚至市裡表演。這樣的農民工文藝團隊在全市各區縣都有,唱唱跳跳中,他們尋求著自我滿足和提升,也消解著對城市生活的陌生感、隔閡感。

    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上海文化部門正在更積極地行動,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努力讓每一位在滬農民工都能享受到基本文化服務。 “現在的農民工也愛時尚,也想提升文化素養。”岳喜政是上海市徐匯區斜土路上一個工地的建筑工人,7年前中專畢業,從山東老家來到上海。他說,近兩年他們建筑工人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每天基本都能拿到200元工錢,有點技術特長的月薪七八千元,“有條件了,也就有了新追求。現在很多人都不舍得買的iPad,我們工地上不少人都買了,累了一天,晚上可以在宿舍裡看看電影、玩玩游戲。”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活動部主任吳榕美,幾天前為“長風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賽在浦東唐鎮的選拔賽做評委,火爆的現場氣氛讓她驚喜。參賽的25名選手近半是當場報名,“那真叫積極踴躍,兩小時不到,預定的名額就報滿了”。選手來自各行各業,有廚師、個體老板、技工等,而且25個人來自20多個省市。吳榕美說,農民工很喜歡文化活動,“露天演出特別受歡迎,送水工經過,會停車看一會兒,在附近干活的清潔工也會聞聲跑來。”

    上海有400多萬農民工,多數在30歲左右,受過一定教育,隨著收入不斷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的要求。怎麼服務好他們?在上海,美術館、公共圖書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齊全,並且對所有人免費開放,各劇場也時常推出公益場,票價低廉……從理論上說,滿足農民工的文化需求不難,但心理因素不容忽視,他們中不少人還處在適應城市生活的過程中,讓他們主動走進美術館、劇場、圖書館,還多少有點難——農民工們覺得這些場所“門檻高”,感覺不自在。於是,上海文化工作者把文化服務送到農民工熟悉的環境中,讓他們自在地享受上海文化發展的成果。

    近日,持續了半個多月的“2011上海農民工歡樂節”,借助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平台資源,九大項近100場活動無一例外在室外舉辦,有些就辦在農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比如浦東新區的“文藝巡演進工地”、上海國際藝術節組織的“外國藝術團進社區、進企業”,還有在金山區、鬆江區、江南長興造船基地進行的巡演等。

    或許有人要問,“農民工歡樂節”畢竟隻搞半個多月,以後呢?其實上海早已把“農民工文化生活常態化”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區縣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籍”。

    嘉定區江橋鎮幸福村是外來務工人員密集區,當地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的比例為1︰10。為此,2007年,江橋鎮文體服務中心在幸福村活動中心專門辟出4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設立了“外來建設者讀書俱樂部”,有3000冊圖書和數十種雜志供村裡的農民工借閱。據該中心主任黃華介紹,這裡的書刊每季度更新一次。而江橋鎮太平村建起了“農民工公共電子閱覽室”,下個月就將投入使用。

    徐匯區從2008年開始設立“外來務工者文化交流專項資金”,不僅從年頭到年尾給農民工送書、送電影、送演出,還支持他們自己組建文藝團隊,請專業老師為他們培訓。“手伸展開,腳向前跨一步,跟著音樂擺動腰部,保持微笑……”每周二的晚上,在華涇鎮社區文化中心排練廳,一群“外來嫂”都會在老師指導下學跳印度舞,她們曾在鎮上、區裡甚至市裡表演。這樣的農民工文藝團隊在全市各區縣都有,唱唱跳跳中,他們尋求著自我滿足和提升,也消解著對城市生活的陌生感、隔閡感。

    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上海文化部門正在更積極地行動,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努力讓每一位在滬農民工都能享受到基本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