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新疆,這片孕育了十二木卡姆、瑪納斯等人類文化瑰寶的沃土,有著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特色。通過數字化存檔實現技藝永久存續,借助虛擬現實等技術打破時空壁壘,利用互動裝置讓凝結在非遺中的智慧“活”起來……在近日舉行的2025“新疆是個好地方”非遺援疆主題展示活動上,眾多科技企業和業界專家拿出了各自的優選方案,希望通過“數字火種”為新疆非遺保護、傳承、傳播拓展更廣闊的空間。
新展示:輸出多元表達
科技與非遺的融合並非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數字化保護構建文化基因庫。
在星燧熾願——數字煙花沉浸互動體驗區,驚嘆聲此起彼伏。許多觀眾在欣賞數字煙花時,認識了葡萄紋、飛天蓮花紋。這一互動作品出自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與體驗設計工作室。
“團隊深挖敦煌藻井、傳統吉祥紋樣與新疆艾德萊斯綢的色彩基因,設計出多款動態煙花效果——觀眾通過觸摸點火裝置,即可在虛擬絲綢之路背景下,看到非遺元素化作流光綻放。”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與體驗設計工作室導師盧英英認為,非遺要與時俱進,科技為非遺插上時代翅膀。高校利用各自學科優勢開發“非遺+科技”產品,既是對非遺的保護傳承,也是對科技的延伸轉化。
當高精度掃描技術將紋理、結構和細節轉化為三維數據,非遺獲得永久“數字生命”便成為可能,非遺的多元表達也因此豐富。漢代畫像磚在投影中“蘇醒”,《詩經》化為可翻閱吟唱的全息空間,中醫五禽戲變身體感互動游戲,河南泥塑成為“故事講述者”,觀眾擊鼓召喚虛擬英歌舞舞團……此次活動中,分布廣泛的互動體驗都在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展現非遺的活力與魅力。
新傳播:打破時空壁壘
近年來,隨著技術飛速發展,傳播革新正在重構非遺觸達路徑。以技術為支點,人們與非遺的距離越來越近,對非遺的理解越來越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也越來越強烈。
AI智能民族服飾融合拍照一體機出現在很多觀眾的朋友圈中。上傳照片,點擊喜歡的風格,一體機便可實時生成兼具真實性與藝術性的民族風形象照,讓非遺服飾實現“可穿戴化”傳播。宇宙猜想聯合創始人李佳臨告訴記者,科技在場景營造、特色展陳和衍生品開發方面的優勢愈加明顯,可以將非遺技藝與現代需求進行更高效的結合,精准觸達受眾。
科技在更新非遺傳播方式的同時,也在打破地域限制和時空壁壘,開發更多嵌入現代生活的傳播環境。京東方藝雲負責人姚向軍向記者展示了“超級展廳”模塊化展牆系統——通過微顯示技術、分布式計算架構與標准化硬件、數字內容庫,展廳的整體搭建和技術部署時間大幅壓縮。
“過去建一個非遺館需要上千萬元投資,現在我們用‘超級展廳’方案,成本能降2/3。”姚向軍說,以非遺援疆為契機,數字盒子“在這裡看見故宮”將在新疆和田墨玉縣落地,讓各民族同胞通過現代化的數字設備“看見”故宮,“走進”太和殿,欣賞國寶。
眼下,京東方藝雲還結合新疆實際,計劃開發數字非遺大篷車,讓非遺深入大街小巷,與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產生更多聯系和互動。
新體驗:交互設計加深文化認同
科技不僅是展示工具,更是點亮非遺內在生命力的火炬,讓非遺既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也能走向“世界大舞台”。
在風雨筑公司打造的“非遺裡的中國陳列館”展區,AI剪紙生成系統成為最受歡迎的體驗項目。觀眾掃描人臉即可生成融合個人特征的剪紙肖像。系統還會自動匹配剪紙紋樣基因庫,推薦個性化設計方案。
來自新疆阿勒泰的游客熱合麥提﹒麥麥提在生成自己的數字剪紙後激動地說:“我爺爺是剪紙藝人,沒想到今天我能用電腦畫出比傳統剪紙更復雜的圖案。”
科技將非遺體驗從走馬觀花升級為深度沉浸,讓觀眾從旁觀者變為傳承者,在親身體驗中產生持久的情感共鳴。在數字織機互動區,12歲的和田少年阿卜杜拉雙手輕盈穿梭,艾德萊斯綢的經典紋樣在他面前的屏幕上隨之成形,一幅“五星出東方”織錦圖案慢慢鋪展開來,引來周圍觀眾拍手稱贊。
“當觀眾能親手‘織’出艾德萊斯綢紋樣時,傳統文化就‘活’了起來。”光禹萊特公司副總經理汪棟杰告訴記者,織機裝置復刻漢代提花織機結構,融入“五星出東方”紋樣與新疆和田艾德萊斯綢色彩體系。在此次活動中呈現的是迭代後的2.0版本,其在原有基礎上增添了許多復合型體驗。觀眾隻需拉動操作杆,就能觸發投影牆的紋樣變化與民族音樂聯動。非遺技藝與身體記憶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條條文化認同的經緯線。(王彬)
上一篇: 非遺厚植遼疆情 |
下一篇: 多彩文化潤天山 非遺新聲匯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