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甜蜜叫哈密”“哈密,許你一生甜蜜”“豫見哈密﹒共享甜蜜”……9月的哈密市街頭和景區(點),處處可見帶“甜蜜”字樣的標語。9月11日至12日,記者跟隨由中央宣傳部會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的“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大型集中採訪活動走進哈密市,身臨其境感受哈密市文旅帶來的“甜蜜”。
廢舊廠房變身文創園
在哈密市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簡稱“文創園”),參觀者可以在大屏幕上“聆聽哈密瓜”了解不同產地、通過“眾裡尋瓜千百度”平台搜索哈密瓜十大優質示范產區介紹、通過視頻了解哈密品牌故事……
據介紹,文創園前身為工業純鹼車間,2019年10月經改造轉型為文創園,現擁有哈密瓜產業鏈平台、奇石博物館、火車主題公園等設施,可舉辦哈密瓜節主會場活動等,更可接待各類游客參觀體驗。
在哈密瓜鮮果產業鏈平台服務中心體驗區,市民郭宏領著孫女參加烘焙區的活動:烘焙指導員指導孩子將哈密瓜汁倒入面粉,再加入酵母、食鹽等,用筷子攪拌後揉成面團……“孫女4歲半了,讓她自己動手體驗烘焙,爭取做出好吃的面包,帶回去給她爸媽嘗嘗。”郭宏說。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服務中心今年除了接待本地親子游、研學游之外,還接待了許多來自其他省區市的研學游客,尤其是暑期,天天都有研學旅游團。孩子們在這裡制作哈密瓜味的面包、飲品,還可以購買哈密瓜系列文創禮品,如哈密寶寶、冰箱貼、鑰匙扣、徽章等。
此外,文創園還利用老純鹼廠自有鐵路打造了“哈密站”老火車站,吸引不少旅游團隊前來打卡。之後,游客便可進入一旁的奇石博物館、非遺文創產品區、哈密美食品嘗區參觀體驗。如今,佔地1043畝的文創園正成為集工業、體育、旅游等特色於一體的休閑園區。
讓“左公文化”成為哈密名片
在哈密市左公文化苑東側的哈密河畔,種植著一排排柳樹,主干枝條彎彎曲曲,當地市民稱之為“左公柳”,其中218棵自1995年起就實施了挂牌保護。
哈密左宗棠文化研究院副秘書長、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研究館副館長王昊鵬介紹,左公文化苑由河南投入援疆資金3600多萬元建造,自2021年向公眾免費開放以來,至今已接待游客45萬人次。今年6月,在宗棠路和哈密河交叉的西北側又打造了左宗棠鳳凰台歷史文化公園,引入文創、非遺、娛樂等業態,目前游客接待量也已達數萬人次。
記者在文化苑裡遇到了前來參觀的哈密市第一小學的22名學生。“我非常敬佩左宗棠爺爺,他駐守哈密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我們要像他一樣保持一顆堅毅的心,學好文化知識,為祖國和家鄉作貢獻。”五年級學生秦芝媛說。
哈密市第一小學黨支部書記張建軍介紹,該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開發了校本課程教案,每周五組織學生到左公文化苑參觀,讓學生了解左宗棠在哈密興修水利、屯田修路、儲糧運糧等事跡,希望以左公精神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
來哈密感受“甜蜜”之旅
採訪期間,記者在住地酒店遇到了乘坐“熊貓專列﹒安逸號”大美新疆全景游專列來到這裡的游客。這趟列車的310名游客來自全國各地,當天,他們在哈密市大海道景區、哈密木卡姆傳承保護中心、回王府完成了最後一天的游玩行程。“在哈密吃到了最甜的哈密瓜,喝到了哈密瓜奶茶。新疆真不愧是瓜果之鄉,哈密瓜名不虛傳。”福建游客黃先生說。
該專列總領隊張國寧說:“這趟行程游覽了阿勒泰、伊犁、喀什等地,哈密是新疆的第六站。截至目前,這是我第7次帶領專列游客在哈密市旅游,後面還有兩趟專列到新疆,游客也將到哈密來。”
哈密市大海道景區總經理李榮輝告訴記者,景區今年舉辦了2025中國大海道(國際)摩托車越野賽等一系列活動,1月至8月已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8%。
專列游客所到的哈密木卡姆傳承保護中心,推出了哈密木卡姆、賽乃姆等演出。“1月至8月,中心已接待游客39.82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9.92%,專列游客佔比較大,旅行社組織的旅游團比重加大。”該中心負責人葛玉敏說。
哈密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哈密市圍繞“甜蜜之旅”推出了一系列旅游精品線路,兵地聯合推出一系列研學旅游線路,連續多年舉辦哈密瓜文化旅游節,聯合援疆省市及各客源地推出一系列“引客入哈”文旅政策,為的就是讓更多游客到哈密來感受“在新疆,‘有一種甜蜜叫哈密’”。(王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