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砥礪奮進的五年﹒文化 > 發展成就
發展成就
重慶:加快文化強市建設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發布時間:2017-10-20 09:2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7-10-20

   

 重慶原創話劇《幸存者》榮獲中宣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圖為話劇《幸存者》劇照。

中國文化報駐重慶記者 侯文斌 攝

    中共重慶市文化委員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文化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系列重要講話作為推動文化發展改革的總遵循,堅定文化自信,注重改革創新,推動文化強市建設邁出新步伐,開創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

    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

    增強文化內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推動出台《重慶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推動全市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頒布實施《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重慶市大足石刻保護條例》等9項法規規章,探索文化大部門制,形成上下貫通、市區縣聯動的文化管理體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市、區(縣)兩級行政審批事項46項,下放市級行政審批12項,壓縮辦理時限35%﹔實施文化市場“黑名單”“紅名單”“警示名單”制度,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推動公益性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試點,率先開展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總分館制,形成市館帶區縣館、區縣館帶鄉鎮文化中心的資源共享格局。完成8家市級文藝院團、19家區縣文藝院團改革,以“存量換增量”方式解決了4個市級文藝院團“一團一場”問題﹔完成174家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整合33個區縣有線電視網絡﹔推動報業、廣電、出版、新華四大市屬文化集團大幅精簡二級機構,消除僵尸企業﹔市財政注資10億元組建重慶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成為市級國有文化資本運行主體﹔重數傳媒創業板IPO獲中國證監會受理,重慶華龍網、新華傳媒、有線網絡公司上市方案獲中央文改辦批復。

    繁榮文藝精品創作生產,

    增強文化引領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2013年以來,新創排演舞台藝術重點劇目16台,榮獲全國性重要獎項100余個。電影《走過雪山草地》《血戰湘江》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成功推出電影《火鍋英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提升了重慶城市形象和美譽度。電視劇《海棠依舊》榮獲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組委會特別獎,《絕命後衛師》等5部電視劇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周恩來在重慶》等3部電視劇獲得“飛天獎”。《中華大典天文典》等3種出版物榮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展演交流深度拓展,組織10余台優秀劇目和數百件美術作品赴國內其他省區市和海外交流展演,組織50個藝術團300多個優秀節目參與國際國內交流展演,展現了重慶文化的獨特魅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增強文化凝聚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抓建設、強陣地,構建起覆蓋城鄉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市每萬人擁有“三館一站”面積568平方米﹔成功申報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3個、示范項目6個和國家公共文化標准化試點城市1個。抓服務、保供給,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室免費開放,每年服務群眾7200萬人次以上﹔從2014年開始,投入1.79億元購買10萬場文藝演出,惠及群眾3000余萬人次。抓創新、提效能,運用互聯網思維、依托物聯網技術,在全國較早建成公共文化物聯網,構建起“群眾點單、政府配送”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被文化部列為2015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在全國率先實施以農村電視扶貧、農村綜合廣播信息系統、直播衛星戶戶通三大工程為主要內容的“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攻堅行動,完成90萬戶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和50座無線發射台站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

    推動文化產業提速發展,

    增強文化硬實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圍繞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創新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市財政設立每年1億元的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引導基金,設立規模為3億元、15億元的兩隻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金21.5億元。成功引進華僑城集團、恆大集團、美國六旗娛樂集團等國內外品牌企業,投資建設重慶華僑城山地歡樂谷、九龍珠寶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引資總額超過1000億元。成功創建7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2個新聞出版產業基地,建成37個特色文化集聚區。新興文化企業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豬八戒網上榜第九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提名企業名單,15家民營文化企業成功上市。連續舉辦5屆重慶文博會、9屆西部動漫節﹔成功舉辦首屆“重慶文化惠民消費季”,拉動文化消費13.8億元。截至目前,全市文化市場主體達9.39萬家,注冊資本金3200億元。2016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592.69億元,佔GDP的3.34%。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增強文化傳承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礎工作重普查、抓規劃,圓滿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全市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5908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48萬件﹔實行主城區文物保護與城市規劃“一張圖”管理。保護工作重投入、上項目,5年來投入資金近25億元,實施重點文物保護項目1200余個,三峽文物保護工程通過國家驗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搶救維修工程獲評“全國十大優秀文物維修工程”,潼南大佛本體保護修復工程、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分別獲評全國十佳文物維修工程、十大考古新發現。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每年推出專題展覽120個以上,累計接待觀眾上億人次。全市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增至44家,川劇列入“申遺”預備名錄,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個。

    加強現代傳播體系建設,

    增強文化影響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建成從城市到農村,有線、無線、衛星、互聯網綜合覆蓋的多終端、多功能、多服務的廣播電視傳輸覆蓋體系。截至2016年底,全市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86%、99.19%。所有區縣廣播電視台實現標准化,重慶廣電集團(總台)在西部地區率先獲得互聯網電視內容牌照和手機電視牌照。重慶網絡廣播電視台自主開發新媒體產品,構建起較為完善的新媒體矩陣﹔重慶報業集團在全國報界較早建成全媒體互通“中央廚房”技術平台,形成16網、243個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客戶端的立體傳播格局﹔重慶出版社、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三家出版社平均生產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發展城市影院179家,銀幕覆蓋率2.57萬人/塊,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加強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重慶文化代表團累計出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實施近400個文化交流項目,推出川劇、京劇、雜技、曲藝等文化品牌,重慶動漫出口東歐、東南亞、西亞等地區,形成了文化交流與對外貿易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