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談文化 > 熱點新聞
熱點新聞
鄉村文化振興, 繪就美麗中國幸福民生的壯麗畫卷(三)
發布時間:2018-03-19 10:2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03-19

廣東潮州市大園村:瓷塑成文化興村新期待

  中國文化報駐廣東記者譚志紅 通訊員蘇仕日報道:走進“工藝瓷之鄉”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大園村,曾經一度衰敗的工藝美術陶瓷沐浴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春風,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這裡瓷藝作坊隨處可見,陶瓷半成品隨處可見,民間瓷塑藝人“斗藝”之風再起。隻見一間陶瓷雕塑工作室裡,兩位手握瓷泥的瓷塑藝人相對而坐,隨著一聲令下,兩人迅速擺弄著手中的瓷泥,看誰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把對方頭像做得更逼真傳神,誰就技高一籌。

  潮州有“中國瓷都”之稱,地處潮州市郊的大園村的工藝瓷遠近聞名。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蔡永華說,大園村人口約1500人,超過7成村民以陶瓷為生。傳統工藝美術陶瓷是大園村的支柱產業。村裡無論老小,多少都會一些瓷塑技藝。在耳濡目染中,瓷塑技藝代代相傳。由於擅長制作“福、祿、壽”等大型傳統人物瓷塑,該村也被譽為“福星村”。

  創辦於上世紀中葉的大園瓷廠成為當地老一輩人學習瓷塑技藝的地方。陶瓷彩繪雕塑技術員蔡友忠記得,他1967年7月1日進入大園瓷廠工作,當時廠裡有30多位職工,是大園村瓷塑的中堅力量,互做頭像比拼技術就是在那時興起的。在那一代人的努力下,大園瓷塑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高級工藝美術師蔡映波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初,大園瓷塑一度供不應求,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瓷塑產業讓村民看到致富的希望,他們紛紛“洗腳上田”,從事瓷塑生產加工。

  然而,經過近10年的爆發式發展後,大園瓷塑市場逐漸飽和,加上市場消費主體有一定局限性,到了上世紀末,大園瓷塑產業逐漸走下坡路,瓷塑師們紛紛轉型。大園瓷塑路在何方?經過艱難的探索,當地人找到了兩條路:堅守傳統,在傳統中創新﹔轉行做日用瓷,並融入傳統瓷塑技藝。作為潮州傳統人物瓷塑的研發者,蔡映波和兒子蔡卓豪結合市場需求,把瓷塑技藝融入到加濕器、酒瓶、筆筒等小工藝品中,並上網銷售,銷售額正穩步回升。瓷塑師蔡漢平成立了大園美術彩瓷廠,轉型做起了餐具、果盤和茶壺茶杯等日用瓷。如今大園美術彩瓷廠生產的工藝獨特、富麗堂皇的產品遠銷中東地區,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

  蔡永華說,大園村調整生產和經營思路,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對瓷塑技藝進行改進和創新,市場逐漸復蘇,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越過越紅火。2017年,全村陶瓷銷售總收入近2億元,比前些年增加了一半。大園村家家戶戶都開起了陶瓷作坊,家庭年均銷售額超過50萬元,年收入超過10萬元。2016年,大園村實現了集體脫貧。

  除了工藝瓷塑,大鑼鼓隊也為大園村人津津樂道。潮州大鑼鼓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在今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戲曲聯歡晚會潮州分會場錄制中,台上的大鑼鼓隊有十幾個人來自大園村。蔡國強說,大園村大鑼鼓代代相傳延續至今,主要服務於喜慶節日以及供村民自娛自樂,長久缺乏組織,甚至一度處於解散狀態。2016年,由大園村委牽頭成立了大園村潮樂團,增加了大提琴等樂器,在保留潮味傳統的同時創新曲目和表演方式,並邀請多位潮樂老師為村民授課,讓大鑼鼓在大園村重新煥發光彩。

  如今,傳統瓷塑正承載著過往的輝煌和復興的夢想,與潮樂一道成為大園村文化興村的新期待。蔡永華說,大園村的文化自信凝聚了鄉人,大園村人期待在文化裡再次找到產業興旺的路子,在文化裡延續鄉風文明。

 

廣西博白縣西塘村:產業致富 文化強村

  “以前害怕人家說自己下嫁農村沒面子,現在覺得嫁到文化新村、生態新村很自豪。”3月11日,廣西博白縣水鳴鎮西塘村,縣重點中學的音樂教師王瑩正在給該村的繁星藝術團進行輔導。讓她覺得自豪的西塘村近幾年打響了3個文化品牌:農村春節聯歡晚會、白面麓生態園、特色手工藝品電商平台。

  二級公路貫穿而過的西塘村,曾有一段時期讓外地司機膽怯不已。甚至村民從縣城回鄉下,也沒有出租車願意去,說是那裡的民風太彪悍,怕被欺負。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塘村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醞釀改變這種狀況。馮李明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他經過走訪了解到,村民精神空虛是一些陋習張揚的原因。心病還需心藥治,馮李明和村裡熱心公益的企業家馮聖鬆、文藝愛好者馮永宇等人商量後,覺得加強文化建設刻不容緩。在此之前,一個由馮聖鬆捐建的小廣場剛剛竣工。當時也快過年了,大家就策劃舉辦了一場村裡的春節聯歡晚會,一時成為村裡乃至全鎮熱議的話題。

  “像春風一樣吹拂了大家的心靈。”近幾年負責西塘村春晚總策劃的王瑩說,今年的西塘村春晚更是實現了網絡直播,點擊量達到6.8萬人次。從最初的發動報名參演,到現在的預約報名﹔從村裡人參演,到全縣各鄉鎮前來交流﹔從以前隻有幾百名現場觀眾到如今線上線下觀眾成千上萬,可謂是今非昔比。

  同樣今非昔比的,是西塘村的村容、村風、村貌。“以前一些青少年游手好閑,這幾年上進多了。”村民馮富說,鄰裡相處也更加和睦。村民馮小玲則表示,村前屋後更加干淨,各家各戶教育小孩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學先進成為主流。”“鄉村振興,和諧是基礎,文化就是潤滑劑和調和油。通過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和生產力,可以增強村民的自信,讓村裡年輕人看到未來和希望。”長期關注西塘村發展的地方學者、博白縣文聯副主席賓業海說,西塘村以前是出了名的賭博村、涉毒村和斗毆村,現在成了藝術村、文明村和生態村,先後被評為廣西文化藝術村、玉林市生態希望村以及多家高校的實習基地,這就是文化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要讓這種良好氛圍持續下去,馮李明認為必須讓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先進的文化氣息,於是便發動村民集約土地,建設以文化旅游為主題的白面麓生態園,希望以此改變村容村貌,弘揚文明村風。經過一年的籌劃,白面麓自然屯的37戶村民以土地參股,2011年白面麓生態園正式動工開建。至2017年底,集生態旅游、影視拍攝、文藝演出、科普教育於一身的白面麓生態園已投入1200多萬元,為當地解決近300個勞動崗位,全年吸引游客10萬多人次。

  博白是“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全縣有20多萬從事芒編手工藝品生產的農民,年產值近10億元,還有年產值數億元的南流玉和根雕等,商機無限。西塘是傳統的芒編村,家家戶戶均有人從事芒編生產。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2017年底,西塘村發起建設白面麓特色手工藝品電商平台,發動村民組建特色手工藝品和農副產品互助合作社,把村裡、鎮裡,甚至全縣各地的特色手工藝品如芒編、南流玉、根雕等賣到全國各地,並幫助村民網購各種商品,服務村民生活。

  “我們通過補貼扶持、產業指導、集中培訓等方式,鼓勵各鄉鎮、各村屯因地制宜,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村落,在鄉村振興中起到了顯著的帶動作用。”博白縣文體局局長張曉東表示,未來幾年全縣將加快推進各村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引導村民產業致富,文化強村。

 

流貫文化氣韻的鄉村才更美麗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集中闡述了如何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統籌謀劃、科學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這五個方面中,如果說產業是經濟支柱,人才是基本動力,生態是外部環境,組織是主體架構,那麼文化就是精氣神。

  鄉村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就傳統而言,這裡是濃濃鄉愁的源泉。肅穆的廟宇、宗祠,典雅的民居、廊橋,精美的器皿、服飾,古老的禮儀、風俗,沁人心脾的特產、美食,還有那多姿多彩的戲曲、音樂、舞蹈、繪畫,都是廣大鄉村的財富和驕傲。就現代而言,這裡也展露著現代文明的風姿。我們不斷完善農家書屋、舞台、廣場等基礎設施,我們不斷推進的旅游開發、文藝表演、娛樂健身、節慶禮儀等文化活動,都是廣大村民的盼望和寄托。

  鄉村文化的繁榮興盛,必然意味著更興旺的產業、更美好的環境、更便利的起居、更多彩的活動。文化的核心在於價值。我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文化建設,就是希望其文化精髓在古今融合、人物互動中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精神風貌,洋溢著新時代的人文氣韻。

  “三代遺風在,一時深意存。”很少有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眷戀厚重的鄉土文化,對鄉土寄予如此深切的期待和夢想。黨和國家鴻猷遠圖,廣大黨員干部群情振奮,億萬鄉民歡欣鼓舞,一個要比較徹底地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時代在這個萬象更新的春天裡正打開更加廣闊和美好的畫卷。(中國文化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