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談文化 > 熱點新聞
熱點新聞
保護好:讓文化遺產賡續不絕
發布時間:2018-03-19 10:3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03-19

  文化遺產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承載著民族精神。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推動文化遺產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文化遺產工作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更加完善,保護利用傳承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文化遺產工作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受到了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文化遺產工作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在3月13日的“部長通道”上,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就有關問題回應了社會關切。

  圍繞這些焦點問題,中國文化報梳理了近年來文化遺產工作的體系化成果,並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兩會代表委員,以饗讀者。

  准確梳理,摸清家底,為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奠定基礎

  ●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全國3600個普查機構、10.7萬名普查員參與其中,共調查102萬家國有單位。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我國文物情況基本摸清。

  ●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總量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過200%。這次普查查清了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的基本家底,摸清了我國不可移動文物總量、分布、類型、年代等總體情況;查清了不可移動文物的所有權、使用情況、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等基本信息;查實了保護級別、保護狀況、破壞因素等基本情況。

  ● 近5年,我國先後實施了27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程,以及近現代代表性建筑保護展示提升工程;以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基本形成,截至去年底,36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開放運行。

  ● 首次大規模全國性的非遺資源普查活動共普查出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在此基礎上,我國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截至目前,國務院批准公布了四批共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各省(區、市)批准公布了15550項省級代表性項目。文化部認定了四批共1986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區、市)認定了14928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冊)項目達到39個,位居世界第一。截至目前,中央財政累計支持對839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一批代表性傳承人所承載的獨到技藝、文化記憶得到記錄和保存。

  ● 自2007年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我國先後在非遺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內容和形式保持完整的區域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努力推動各個實驗區成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文化生態區。

  ● 據統計,5年來全國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32萬場次,參與觀眾5.4億人次。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全面展示了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所取得的優秀實踐成果,營造了全社會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

  工作體系基本形成,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更加完善

  ● 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進入依法保護階段。2016年,為督促各方切實履行非遺保護法律責任,進一步掌握法律實施以來依法保護非遺的現狀,文化部組織開展了非遺法貫徹落實情況的檢查工作。

  ● 2012年12月,國務院出台《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旅游等開發建設活動中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文物旅游的指導和監管,旅游、文物等部門要把依法保護文物、確保文物安全列入旅游景區質量標准管理體系,定期組織評估文物保護與旅游發展狀況並向社會公布,促進文物保護和文物資源的合理利用。

  ● 2015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博物館條例》實施。《條例》規定,博物館應當自取得登記證書之日起6個月內向公眾開放,並向公眾公告具體開放時間;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博物館應當開放;國家鼓勵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博物館未實行免費開放的,應當對未成年人、成年學生、教師、老年人、殘疾人和軍人等實行免費或者其他優惠。

  ● 2016年3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印發,《意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深入挖掘和系統闡發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意見》還明確提出,要把文物工作作為地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

  ●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明確,推動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文物單位發掘館藏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逐步形成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文化創意產品體系,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意見》還對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提出了兩個統一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推動文化資源與現代生產生活相融合,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並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 2017年3月,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共同印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提出要遵循“尊重優秀傳統文化、堅守工匠精神、激發創造活力、促進就業增收、堅持綠色發展”原則,使傳統工藝在當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到2020年,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再創造能力、行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從業者收入以及對城鄉就業的促進作用得到明顯提升。

  ● 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地方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文物安全屬地管理主體責任,加強文物監管執法力量,將文物安全工作納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納入社會綜合治理和文明城市建設,每年開展一次文物安全檢查評估。

  ● 2017年11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決定,自2017年11月5日起施行。這是繼2015年4月24日第四次修正後的又一次重要修改。

  建立和落實好文物保護責任制,嚴厲打擊文物犯罪活動,加大追責力度

  2017年,全國累計排查各級各類文博單位23萬多個,發現各類文物安全隱患和管理問題2.1萬多處,已整改完成1萬多處;共查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314起,178名相關責任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全年督辦6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火災事故,23名相關責任人受到嚴肅處理。

  典型案例

  北京明十三陵失竊案

  2017年3月,有網友在微博和貼吧中反映,明十三陵思陵的石五供一對燭台失蹤,疑似被盜,並且配有對比照片。實際上早在2016年6月24日,一名護陵員已發現燭台被盜,當時思陵安防已全面癱瘓,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擅自決定不按照規定報告上級文物主管部門,不報請公安機關立案偵查,致使文物被盜近一年後才由群眾報案。

  2017年3月19日,北京警方接到報案後成立專案組開展偵破,經過10余天的偵查,被盜案告破,抓獲3名犯罪嫌疑人林某、王某、馮某,並在犯罪嫌疑人馮某家中找到了被盜的兩個思陵石五供燭台,被盜文物完好並未受損。

  2017年3月,北京市紀委公布案件問責結果,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從黨委書記到保衛科科員,共8人被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昌平區委、區政府3名主要領導因履行主體責任不力、監管不到位被通報問責;北京市文物局作為全市文物管理部門,監管不力,6名主要領導被問責。

  此案發生後,北京市開展了為期半年的打擊文物盜竊和非法交易專項行動,對北京的文物保護工作進行督察,建立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對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終身追責。

  河北清東陵文物被盜案

  2015年10月31日,清東陵保護區景妃園寢中的溫僖貴妃墓發生盜案。2016年5月17日,清東陵再次發生被盜案,昭西陵隆恩殿台基護欄柱頭被盜。目前,兩起案件均已告破,犯罪嫌疑人均已被抓獲,被盜文物追繳成功。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清東陵半年之內兩次被盜,引起了國家、省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16年1月和7月,國家文物局兩次約談唐山市、遵化市人民政府及清東陵管委會。國家文物局在第二次約談時指出,清東陵自2015年以來接連發生景妃園寢溫僖貴妃墓被盜和違法建設中錦釣魚台生態庄園案,在落實國家文物局第一次約談整改過程中,又發生昭西陵隆恩殿台基護欄柱頭遭盜竊案件,反映出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責任意識亟待加強,吸取教訓不夠深刻。

  案件發生後,遵化市對負直接責任的清東陵文管處、景惠陵管區、清東陵博物館、昭西陵管區等相關負責人問責,給予相應處分。

  目前,清東陵15座陵寢已全部安裝監控攝像頭,補充完善照明燈,安防工程也已完成。針對警衛力量配備嚴重不足的問題,遵化市充實清東陵警衛力量,專職警衛由96人擴充至200人。同時,在清東陵周邊村建立26支巡邏小分隊,設立舉報電話,形成群防群治格局。

  公安部對兩批重大文物犯罪人員

  發出A級通緝令

  為嚴厲打擊盜掘、盜竊、倒賣、走私等文物犯罪,切實保護國家文物安全,2017年7月31日,公安部發出A級通緝令,公開通緝1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2017年11月10日,公安部發出A級通緝令,公開通緝第二批1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

  目前,公開通緝的2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中,已有16名犯罪嫌疑人到案。

  公安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接連發布兩批A級通緝令,其目的除了要把這些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抓捕歸案外,還要向社會傳遞一個信號,即公安機關對文物犯罪零容忍,不允許任何人盜掘文物。今後公安機關將繼續加大打擊力度,堅持對文物犯罪零容忍。凡是參與文物犯罪各個環節和鏈條的人員,都要依法打擊,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