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各地活動
各地活動
“非遺助力脫貧 推動鄉村振興”對話活動在濟南成功舉行
發布時間:2018-06-13 15:38 來源:山東省文化館山東省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山東省文化館山東省非遺保護中心 2018-06-13

  6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山東省文化廳主辦,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齊魯文化研究院承辦的“非遺助力脫貧  推動鄉村振興”對話活動在濟南舉行。中國民俗學會、北京聯合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山東省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研究會等單位的相關專家、山東非遺特色鄉村負責人以及非遺傳承人代表等20余人參加對話活動。

  對話活動由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劉德龍主持,省文化館館長、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王衍良同志介紹與會嘉賓,省文化廳李國琳副廳長出席會議並致詞。李國琳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鄉村振興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組織、生態五個方面,非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應發揮經濟助推作用。李國琳強調,山東作為非遺大省,在建設非遺扶貧車間方面積累了成功經驗,她要求每位致力於非遺事業的工作者都應抓住新時代中的新機遇,整合已有的非遺資源優勢,從制度、應用、操作等層面形成山東特色,努力打造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山東樣本”。
  與會專家學者針對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非遺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並就傳統工藝振興與非遺助力脫貧攻堅等議題展開了深入對話。北京聯合大學研究員張勃特別重視非遺傳承人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村民既是非遺的持有者,更是非遺脫貧的受益者,應當積極鼓勵、引導村民在非遺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

  對話中,“文旅結合”促進特色鄉村建設成為熱點話題。山東省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牛國棟提出,非遺在鄉村旅游和特色鄉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在“吃、住、游、購、娛、行”中體現非遺文化,強調差異化、個性化,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鄉村。山東建筑大學研究中心主任姜波強調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建筑修復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山東的鄉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代表性,因此在非遺特色鄉村建設中,不搞“千村一面”、“千篇一律”,通過傳統建造工藝保護非遺特色鄉村的真實性,發揮非遺的文化價值,讓非遺能夠留得住“鄉愁”。
  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偉表示我省目前共創建全國特色小鎮22個,省級特色小鎮109個,這些小鎮都緊緊圍繞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多維度、多層次開發建設。昆侖鎮特色小鎮管委會主任王吉介紹了昆侖鎮作為全國特色小鎮近年來的非遺脫貧成果.昆侖鎮是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近幾年結合當地陶瓷產業進行轉型升級,著力打造 “陶瓷小鎮”。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王一君也建議在非遺特色小鎮建設中應抓住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機遇,推動文化產業振興,發揮傳統手工藝脫貧的作用。
  濟南市商河縣袁竇村秧歌古村藝術團團長路來忠分享了秧歌古村的建設經驗。商河鼓子秧歌是國家級的非遺項目,近幾年, 袁竇村通過成立秧歌古村藝術團,促使更多年輕人回家創業,並讓周邊的老人有所做、有所為、有所樂。路來忠表示,下一步秧歌古村將結合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用好國家非遺這把金鑰匙,推動以秧歌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產業,帶領周邊的父老鄉親脫貧致富。
  費縣手繡項目傳承人卞成飛介紹了非遺在脫貧促進就業方面的經驗。費縣朱田鎮崔家溝村是省級重點貧困村,為解決崔家溝村“易地脫貧”搬遷項目中村民的就業問題,在費縣朱田鎮濱河社區建立了非遺手繡脫貧工廠,借助非遺傳承人的幫扶,採用培訓+傳承的模式,固定+靈活的就業方式,不僅解決了搬遷居民的就業問題,還以點帶面,帶動7個鄉鎮、15個行政村、600名貧困戶脫貧致富,發揮了非遺在脫貧工作中的推動作用。
  山東省級非遺項目東明糧畫傳承人韓國瑞提供了東明糧畫“內外兼修”助力脫貧的成功案例。一方面對內成立東明糧畫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吸收農村特困家庭、殘障人士、留守婦女等貧困人員進入公司,進行集中免費培訓,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對外借用政府和媒體平台進行推廣,利用線上線下進行銷售。在保護傳承的同時,東明糧畫展現出了更大的社會價值。
  作為山東省2018年“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的重要活動之一,此次對話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話活動將非遺與脫貧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探索脫貧的新模式, 開拓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徑,也為山東省的非遺工作提出了新思路。通過此次活動,各單位、各致力於非遺工作的專家學者、代表性傳承人更加明確了今後的工作目標,他們紛紛表示將抓住有利契機,深入各地廣泛實踐,勇於創新,讓非遺成為精准脫貧和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