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焦點圖
焦點圖
非遺公開課,現在開講!
發布時間:2020-06-11 16:0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06-11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非遺公開課”
正式開講啦!

 
  非遺課代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作為中華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體現,非遺與小康社會之間的內在關系,是需要回答的新時代之問。
  這堂公開課上,我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從非遺與五個維度的內在關系“破題”,為大家解惑釋疑。
  一大波非遺知識和東方智慧正在襲來。開課咯!
  嘉  賓
  喬曉光: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宋俊華: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林繼富: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
  楊紅: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管理系主任
  非遺與經濟建設
  非遺課代表: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非遺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過程中,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小朋友體驗緙絲技藝
  宋俊華:
  非遺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資源。當前,我國開展的非遺扶貧、非遺工坊、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旅游體驗、鄉村振興等項目,都是對非遺傳統智慧、技巧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傳統非遺在當代經濟社會中的活用、巧用。
  楊紅:
  經濟貧困並不代表文化資源的貧乏,當貧困地區的非遺資源被重新發現和有效利用,改變便隨之發生。“非遺+扶貧”既是文化傳承,也促進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真正造福了人民。
  奔小康故事
  講述人:楊紅
  2017年和2019年,我曾兩次去湖南湘西州花垣縣石欄鎮調研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展繡娘培訓的情況。兩年時間,石欄鎮借助非遺扶貧項目“讓媽媽回家”,當地貧困婦女通過參加繡娘培訓和工坊生產,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和致富。通過文化和旅游部持續推動,邊遠鄉村培植了“七秀坊”“山谷居民”等本土企業,3000多位媽媽不用再去外地打工,更多家庭實現了團圓。
  非遺與政治建設
  非遺課代表:
  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過程中,呈現出哪些時代內涵?
  林繼富:
  非遺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傳統體系和價值體系,凝聚著在國家共同體意識作用下多民族價值體系中的和諧、和睦、友愛、向善向美、家園、平等意識,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之源和精神之力。在培養多民族國家團結向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非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的舞獅表演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歌舞團演員表演的《英雄瑪納斯》
  奔小康故事
  講述人:蘇培蘭
  (江蘇省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黨委書記、局長)
  依托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我們策劃開發昆曲研學旅游路線,今年啟動了“帶著非遺去旅游系列”活動﹔通過開展經典昆曲劇目巡演、昆台文化交流等非遺交流活動,全方位參與“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區域性文化建設﹔制定《昆山昆曲發展規劃(2018—2022)》,開展“亭林精神”進企業、進學校宣講等各類活動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對傳統技藝和傳統醫藥類項目開展生產性保護﹔以提升傳承能力建設水平為主線,做全面高質量發展的“促進派”,注重對傳承人和從業者隊伍的建設和培養,著力培育非遺後繼人才和高質量管理人才。
  非遺與文化建設
  非遺課代表:
  非遺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力量,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過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想必各位老師也有深刻體會。

  2008年,清水絲綿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2009年,余杭清水絲綿制作技藝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傳統技藝”的一個子項目,被聯合國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圖為游客在體驗余杭清水絲綿制作技藝。
  林繼富:
  代代相傳的非遺蘊含著真善美的情感,涵養著人的道德,塑造著人的靈魂,匯聚著人的思想,充分顯示著中華文化的偉力、魅力和自信。同時,它也是不同時代文化創造、創新發展的源泉。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培育符合當代特點的新的文化業態,可為廣大民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喬曉光:
  在互聯網時代的語境下,非遺成為年輕一代的時尚文化興趣新熱點。從這個意義上講,以非遺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過程中,不僅有文化傳承主體參與其中,受眾也在參與文化創新與創造。

非遺進校園,孩子體驗面塑等非遺項目。
  奔小康故事
  講述人:喬曉光
  2018年8月至今,我在陝西隴縣進行調研,發現當地群眾從當地自古而來的年節游演活動——社火中看到了商機,自發組織起社火隊伍外出表演,社火開始走出原生民俗文化社區向外流動,成為帶動旅游發展的地方文化品牌。同時,在“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台效應影響下,當地青少年燃起了對社火表演的熱情。“扶志”“扶智”精准扶貧理念的推進,帶動鄉村發展變革。
  非遺與社會建設
  非遺課代表: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增強社會創造活力。在這方面,非遺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宋俊華:
  非遺的重要價值之一就體現在文化認同、文化自覺上。非遺世代傳承,讓非遺所在社區、群體建立了以非遺項目為核心的文化共同體,從而為社區、群體的經濟活動營造了良好文化氛圍,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
  楊紅:
  非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於其蘊含的文化基因,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非遺保護關系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身份標識和價值追求,有助於維系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
  林繼富:
  如今的中國非遺正以鮮明的中國特色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它蘊含的中國人寬廣包容的生活情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愛國愛家的和諧理念,正在影響世界,彰顯著中華文化的亮麗多彩和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擔當。

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開幕演出
  奔小康故事
  講述人:紀偉石
  (山西灌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2016年,我們在文化部的牽頭下,幫助新疆哈密市研發刺繡耳機、筆記本、冰箱貼等300余款非遺刺繡文創產品,廣受業界和消費者的好評與喜愛。2017年,恭王府博物館在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設立了傳統工藝工作站。我們作為深度參與建站工作的文創團隊,開展了挖掘和梳理靜樂傳統剪紙紋樣、推動民間藝人再創作等工作。
  為讓非遺更具“潮流感”,我們創立了非遺文創品牌“錦有”,探索打造非遺領域IP。

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中的皮影表演
  非遺與生態文明建設
  非遺課代表: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變遷,文化生態也在不斷流變,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對非遺保護工作又有哪些啟示?
  宋俊華:
  非遺保護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體現。非遺的世代傳承與環境密不可分,非遺與人文、自然環境是共生共存的關系。非遺保護不僅要保護好非遺項目自身,還要保護好與其相關的人文、自然環境。我國2007年啟動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就是對非遺實施整體性保護的一個創舉。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批准設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其中7個已經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奔小康故事

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首場演出中,埃及人之夜歌舞團演出《西奈之風》。
  講述人:田彥蘭
  (剪紙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我的家鄉同心縣位於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和六盤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核心貧困縣。受生活習俗、就業結構等方面制約,回族婦女不能外出務工創收。
  為了幫助身邊姊妹,我們“尕妹子”踐行“精准扶貧,非遺先行”,帶頭發展婦女的“指尖經濟”。在縣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們探索出“精准扶貧、技能就業”非遺幫扶模式,通過非遺扶貧培訓、舉辦手工藝品比賽、手拉手結對幫扶建檔立卡戶等,幫助貧困戶婦女掌握一技之長。我們的扶貧模式推廣後,一批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相繼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