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各地活動
各地活動
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巡禮
發布時間:2020-06-17 10:2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06-17

  武漢大禹治水傳說:

  在神話故事中觸摸民族精神源頭
  傳承人向社區居民傳講武漢大禹治水傳說
  (圖片由項目保護單位提供)
  項目介紹:武漢大禹治水傳說是反映大禹在我國中部長江流域治水的獨特而典型的神話故事,流傳數千年,家喻戶曉。其內容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大禹及其兒子的治水故事,如龜蛇鎖大江、靈龜鎮怪化龜山、大禹治水收赑屃等﹔一類是由核心故事逐漸衍生的後人與大禹治水相關的傳說,如忽必烈正名禹功磯、總督尋寶鎮水怪等。
  武漢因水而興,亦因水而憂。數千年來,武漢大禹治水傳說以其蘊含的民族精神和突出的地域特色,鼓勵和指導著武漢人民與洪水不斷抗爭,從而使得該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
  近年來,特別是在武漢大禹治水傳說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後,湖北省及武漢市非遺部門持續加大對該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力度,成效顯著。
  連接民族精神源頭 彰顯武漢地域特色
  大江大河皆有源頭,民族精神亦如此。
  武漢大禹治水傳說講述的是堯舜禹部落聯盟時代,長江、漢江流域特別是武漢段水患成災,民不聊生,大禹率眾在武漢疏江導漢,馴服了洪魔,使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表現了大禹愛民憂民、堅忍不拔、尊重自然、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精神。
  源於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呈現的不僅是一種與其個體相關的歷史功績,而且給後世華夏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
  武漢大禹治水傳說所蘊含的民族精神,與其他大禹治水傳說相通,但在故事內容上,將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與山川地物相融合,呈現出地域性強的特點。如功臣“龜”“蛇”二將最後化作武漢的龜山與蛇山﹔“禹青扔紗帽堵洪水”,紗帽化作武漢的紗帽山﹔“大禹貯糧米糧山”,其中用於囤糧的山被稱為米糧山,沿用至今。
  後來,武漢大禹治水傳說又由核心故事逐漸衍生出後人與大禹治水相關的傳說。如“忽必烈正名禹功磯”,講述元世祖忽必烈南巡時來到武昌蛇山,命令將長江對岸龜山突入江中的一塊石磯復名為禹功磯,並命在磯上建禹廟,“以寄禹功之思”﹔“總督尋寶鎮水怪”,講述了清代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尋寶時與被大禹鎮在水底的水怪之間發生的斗爭。
  傳承載體不斷豐富 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走在晴川閣,一步一景,都與大禹治水有關。
  武漢市晴川閣管理處(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作為武漢大禹治水傳說的保護單位,現有眾多與大禹治水相關的人文景觀和風物遺址,包括晴川閣(明嘉靖年間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興建)、禹稷行宮(南宋紹興年間創建,本名大禹廟)、禹功磯(相傳為大禹治水成功之處),以及禹碑亭、赑屃碑、朝宗亭等。
  近年來,湖北省及武漢市政府撥專款對禹稷行宮、禹碑亭等建筑進行了維修,將晴川閣、禹稷行宮等古建筑群先後建設為漢陽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外,武漢市還修建了大禹神話園等現代人文景觀。
  在收集和整理大禹治水相關文獻資料上,湖北省及武漢市非遺部門指導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通過文字記載、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武漢大禹治水傳說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記錄和整理,還派員赴全國各大禹紀念地征集大禹相關資料。
  年近七十的程濤平是武漢大禹治水傳說的代表性傳承人。如今,他每年都去居住地附近的中小學宣講武漢大禹治水傳說,每月都在社區講解大禹治水故事。
  還有黃國華、張引娣等代表性傳承人,經常向全國各地來晴川閣參觀訪問大禹治水遺址、遺跡的游客宣傳和介紹武漢大禹治水傳說,受到各地游客的歡迎。
  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
  重返全國第一方陣再出發
  2019年大型原創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少年孔丘》參加第五屆中國木偶皮影藝術節展演,囊括5項大獎。 (圖片由項目保護單位提供)
  項目介紹: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源於荊楚民間傀儡戲的傳統戲劇,其基本內容包括木偶表演藝術、木偶制作技藝和配音配唱藝術。
  一根木杖,兩根鐵簽,人偶合一,演繹世間百態。
  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歷史悠久,極具荊楚特色,經歷了從清道光年間的孕育期到民國時期的成型期,從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期再到改革開放後的繁盛期。其以優美的造型、絢麗的色彩、夸張寫意的表現、隨心所欲的創作力以及所蘊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加上獨具匠心的制作工藝、巧奪天工的奇思妙想,為無數老百姓所喜愛。
  1992年以後,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由於諸多因素,曾有一段沉寂期,但近年來通過各方不遺余力的保護傳承,重返全國木偶皮影行業的第一方陣。
  融匯荊楚審美 不斷推陳出新
  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發源於武漢,1850年已有藝人在漢口後湖一帶進行演出,劇目有《王小二打老虎》等。其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與本地區的民俗文化、民間技藝、地方劇種、曲藝文化緊密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
  在木偶制作上,神韻天然、追求極致,充分體現出輕便、細膩、靈巧、傳神的藝術特點。尤其是古典人物造型,融匯荊楚文化審美,裝飾風格以戲曲服裝為主,大量融入武漢地域刺繡“漢繡”的特點。
  在配音配唱上,推陳出新,南北雜糅,又與武漢的戲劇、曲藝緊密融合,音樂多以楚劇小調為主,借鑒、融合了漢劇的唱段、唱腔。
  在劇目題材上,大都根據地方民間故事改編,如根據武漢歸元寺十八羅漢改編的《羅漢傳奇》,根據黃鶴樓傳說改編的《少年與黃鶴》,講述湖北民間故事的《蜜桔娃》《假人》等。
  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藝術也在不斷創新。第四代傳承人郭小川在全國開創了杖頭木偶表演長水袖的先河。沈應春、曹繼宗、張威銘等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創了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紙漿新工藝,使制作的木偶變得輕便靈活,方便表演。
  2013年以後,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的保護單位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創新杖頭木偶劇目,編排多部新劇,如卡通劇《卡卡的可愛車牌》、默劇《親》等。
  屢獲全國大獎 打造一流非遺
  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的精品劇目,屢屢在全國獲獎。2019年8月12日晚,在第五屆全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中,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創排的大型原創木偶戲《少年孔丘》斬獲包括最佳劇目獎在內的5項大獎。
  2019年10月,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舞蹈《千年禮頌》在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閉幕式演出中絢麗奪目,重塑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輝煌。
  此外,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加強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的傳播工作,努力恢復傳統經典劇目,送戲進校園、進社區,大力傳播和推廣木偶藝術,平均每年演出近百場,觀眾數萬人,演出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甚至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演出。
  目前,武漢市多所中小學校建立了武漢木偶藝術教育實踐基地,並舉行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傳承人拜師儀式,培養的木偶戲學員已成為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發展的新生力量,在全國木偶技藝大賽上獲得多個獎項。
  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將繼續探索新的藝術形式,推動武漢杖頭木偶藝術創新發展﹔同時,繼續堅持周末親子、惠民以及進校園、下農村、進景區等演出活動,大力發展和旅游相關聯的演出項目,讓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相信在保護與傳承的良性循環中,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必將被打造成一流非遺項目,這張荊楚文化名片也將被擦得更亮。(瞿祥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