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全國各地舉辦了3700多項非遺展示活動,多項保護成果的發布、火爆異常的“非遺購物節”、海量的線上雲端展示,講述著動人的非遺傳承故事,訴說著非遺為人們帶來的美好生活體驗,傳達著“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
公開課+講座月+“良辰美景”:愛與學問不可辜負
為了讓觀眾在光影中看懂非遺,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策劃推出的系列課程“他們鑒證了文明——非遺影像公開課”在遺產日上線。課程採用“紀錄片+公開課”的形式,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成果中精選20部非遺紀錄片,邀請11位非遺專家“陪同觀看、伴隨講解”。來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國科學院、國家體育總局等相關機構的專家,在非遺紀錄片播放的過程中,將非遺承載的文化內涵、影片的背後故事娓娓道來,展現了一部“專家的評論音軌,大眾的欣賞指南”。
“非遺傳承人是國之瑰寶,但他們普遍年事已高,部分非遺項目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情況,對其開展搶救性記錄與保存是非遺保護工作的當務之急。”中國記憶項目中心負責人田苗介紹,該中心承擔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學術咨詢和驗收工作,於2018年和2019年連續舉辦“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系列展映活動,向觀眾展示和推介記錄工作的成果。
公開課中,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解讀了《鄭蘭香——婺劇》《劉永安——木偶戲》兩部影片。除了項目本身,他從婺劇的變遷入手,闡述了我國戲曲的發展變遷,也從邵陽布袋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永安與孫子的矛盾切入,引申出非遺傳承的話題,引發年輕觀眾思考。
2020年“非遺講座月”於6月15日拉開序幕。由線下搬到線上,呈現方式變了,品牌與經典魅力依舊,首個專題《百草園裡識百草》的首期節目《國民咖啡板藍根?不,服用一定遵醫囑!》上線不到24小時就收到了近20萬的點擊量。
牡丹和芍藥不僅顏值高,還可入藥?黃芩、連翹、金銀花是“清熱解毒三劍客”?跟隨國家圖書館館員、“非遺講座月”策劃人黃靜的腳步,一起走進北京藥用植物園,就能聽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本剛的精彩解答。黃靜表示,從線下移植到線上,最大的難度是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內容的策劃和創作,相當於要在同樣的准備周期內把講座內容“端出來”放在讀者面前。“要做的不僅是內容策劃、主講人邀約對接,還要用更多精力完成視頻拍攝和後期制作。”黃靜說。
6個專題展示,讓公眾領悟到非遺的代代傳承,古人對健康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追求深深地影響著現在的我們,非遺中所蘊含的文化和科學也是我們今天健康生活的重要源泉。
6月13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圖書館、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三屆“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遺演出季”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為廣大觀眾提供一場融昆曲、古琴表演於古建園林之中的視聽盛宴。直播活動中,北京昆曲研習社上演了傳統折子戲《天官賜福》﹔古琴演出則邀請吳釗、龔一、趙家珍、李鳳雲、王建欣、林晨、任靜等著名琴家為觀眾帶來《普庵咒》《醉漁唱晚》《暗香》《離騷》《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神人暢》等經典曲目。在直播過程中,中國昆曲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叢兆桓、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共同對演出進行介紹和品評,進一步提升了演出的觀賞性和學術性。
健康+體育+匠心:非遺解碼美好生活奧秘
6月13日,遺產日當天,湖北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由二級調整降低至三級。上午10點,武漢市武昌區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紅巷藝術城舉行,紅巷非遺十匠人向中華路街居民們展演、展示了非遺傳承的絕技絕活,同時還進行了錦繡坊漢繡創新技能勞動競賽。系列非遺活動的熱鬧再次宣告“武漢歸來”,人們沉浸在久違的煙火氣中,喜笑顏開。遺產日期間,湖北省在“雲游非遺﹒影像展”集中介紹傳統體育類、傳統餐飲類、傳統醫藥類等22個非遺重點項目,展示了抗疫中的湖北非遺力量和優秀非遺抗疫作品。
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聯合多家媒體和直播平台,推出“廣式生活一天”直播活動,圍繞廣州人日常可見可享的非遺項目——南派花毽、粵菜烹飪技藝、粵曲和廣東音樂等,帶領大家體驗真實、多彩而生機勃勃的廣式健康生活,當天直播觀看人數超過100萬。同日,停擺了150多天的佛山市順德區容桂文化藝術中心開啟首演,“粵劇名家折子戲順德專場展演”的精彩呈現引爆了觀眾的激情。
6月13日,浙江遺產日主場城市(紹興)系列活動中,武術舞台劇《江南武魂》“雲端”展現得到了一致點贊。舞台劇融合了摜牛、南湖船拳等多種體育文化元素,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總體來說,大部分體育非遺項目正在煥發生機。”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吳延飛表示,越來越多非遺傳承人跨界“出圈”,讓古老的體育非遺文化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在湖南省文化館舉行的“我來學手藝”剪紙和扎染技藝體驗課堂、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專題展等多項內容,吸引了大批非遺愛好者。湖南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葉偉平介紹,下一步,湖南省非遺保護中心將啟動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館建設,加強湖南非遺與互聯網的融合,進一步拓展湖南非遺線上展示空間。
直播+電商:開辟非遺傳承“雲”空間
今年遺產日最大的亮點之一是線上線下齊發力的“非遺購物節”。受疫情影響,線下活動開展限制較多,而在網絡空間搭建起的各類直播帶貨平台,為非遺走進百姓生活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便捷的渠道。眾多傳承人以及各地文旅系統相關負責人化身“網紅主播”,在賣力帶貨的同時,向廣大網友展示了奇妙的非遺技藝。
6月13日,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張麗娜在黑龍江省龍江劇院與廣大網友在線分享本省的非遺成果,並當起龍江非遺產品推銷員和代言人。她如數家珍地介紹極富民族地域風情的滿族刺繡、旗袍、赫哲族魚皮手工藝品,以及紅腸、格瓦斯等群眾喜愛的非遺食品。張麗娜表示:“希望通過一根網線、一方屏幕,能讓網友們領略黑龍江非遺深度的文化內核。”據了解,黑龍江共組織70多家非遺企業、11.5萬件非遺產品參加線上促銷活動。
同時走進直播間的還有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王廷琦。6月13日,他走進位於煙台市的直播間,推介山東的齊筆等11種非遺產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王廷琦圍繞非遺產品講故事,網絡時髦詞匯妙語連珠﹔他還應網友要求現場用山東齊筆進行了書法展示。當天僅大眾網﹒海報新聞平台收看量就超15.4萬人次。
據不完全統計,遺產日當天,河北省參與非遺購物節的項目共429項,產品4810種,線上店鋪銷售127.84萬元,線下店鋪銷售522.24萬元,總計650.08萬元。“購物節的舉辦,賦予了傳承人及非遺項目傳承發展的新機遇。”河北省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仇莎說,“非遺的線上之路剛剛開始,我們將組建團隊,搭上網絡直播和‘非遺購物節’的快車,不斷續寫原村土布故事。”
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張麗娜(左)直播推介非遺 黑龍江省非遺中心供圖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王廷琦(左)走進直播間
本報駐山東記 者
蘇 銳 攝
就業+扶貧: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更可喜的是,不少地方以“非遺購物節”為契機,發動、引導非遺扶貧工坊積極“觸網”,打通“電商+非遺+扶貧”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創新扶貧路徑。
6月13日,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2019年度非遺保護十大亮點工作、十大模范傳承人、“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名單,煙台海陽大秧歌助力鄉村振興、煙台市膠東花餑餑傳承人孟昭泰、萊州沙河鎮等榜上有名。其中,孟昭泰20年如一日推動萊州面塑文化發展,吸納150多人就業,還與萊州市平裡店鎮兩個貧困村建立結對幫扶,解決了農村中老年婦女以及一批貧困人口就業難的問題。
在亮相吉林“非遺購物節”的眾多企業中,汪清縣關東粉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產品已銷往國外,公司提供的就業崗位逐年增加,為貧困家庭就業解決了燃眉之急﹔敦化市秋梨溝柳編傳承人多次在各村屯開展柳編培訓活動,2016年以來共培訓貧困戶110多人,解決勞動力就業320多人……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10余家電商平台搭建了“非遺購物節”集成平台,制作發布《四川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商家產品目錄》,全省139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實現100%上線,掀起了四川非遺“雲體驗”“雲消費”浪潮。其中,南充市非遺購物周大型直播帶貨推介活動,總瀏覽人次超過1.1億,現場銷售額超3000萬元。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呂霞說:“今年遺產日主會場活動,正是我們踐行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宣傳展示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助推經濟社會全面復蘇回暖,助力脫貧攻堅,促進經濟消費的重要舉措。在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非遺購物節’主動擔當起帶領廣大傳承人和傳承人群復工復產、復業復市的責任,用精湛的技藝樹起民族文化品牌,扛起非遺傳承大旗。”
(統稿:李靜、韓潔,參與採寫:李靜、趙若姝、張婷、張玲、譚志紅、費菲、蘇銳、李秋雲、范海剛、付遠書、祁小寧、張建友)
在非遺影像公開課錄制現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講述非遺背後的故事。 本報記者 陳 曦 攝
“瀟湘小記者”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剪紙技藝 本報駐湖南記者 張 玲 攝
“非遺講座月”拍攝工作現場 國家圖書館供圖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主會場活動在樂山大佛博物館廣場舉行,圖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沐川草龍表演。 嚴 理 攝
上一篇: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雲游非遺﹒影像展”“非遺購物節”啟動 |
下一篇: 旅游光大非遺好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