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非遺購物節
非遺購物節
非遺購物節:實現非遺保護和文化扶貧雙贏
發布時間:2020-06-06 19:42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2020-06-06
  為籌備將於今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舉辦的“非遺購物節”,目前,阿裡巴巴、京東、蘇寧、拼多多、美團、快手等網絡平台正緊鑼密鼓地“上新”和“搭建”,一些消費者已入手了心儀的非遺產品。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有關負責人認為,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共同支持地方建設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扶持非遺技藝和生產,打通了文化扶貧的“最後一公裡”,而引入電商平台、解決非遺產品銷售難題、有效擴大消費和對接供銷的“非遺購物節”則打通了文化扶貧的“最後一米”。
  傳統品牌成“網銷”能手
  300年的同仁堂、167年的布鞋內聯升、142年的全聚德烤鴨、133年的茶庄吳裕泰等百年老字號都已開設網店,成為電商平台的直播“能手”。
  吳裕泰、稻香村、五芳齋、全聚德、狗不理、同仁堂、內聯升、瑞蚨祥等,每家耳熟能詳的老字號背後都有一項甚至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與百姓衣食住行緊密相連的老字號非遺產品,已成為當下的消費熱點。
  阿裡巴巴發布的《2019淘寶非遺老字號成長報告》顯示,2019年,老字號淘寶直播銷售額同比暴漲800%,“80後”和“90後”成為消費主力。滿族剪紙、苗族銀飾、彝族刺繡、壯族織錦、臨夏磚雕等非遺產品,不僅是電商平台的“新品”,更成為扶貧的新抓手、就業致富的新門路。
  當非遺遇上電商,酒香不怕巷子深、非遺不怕路途遠。從小眾到大眾,從“深閨”到市場,越來越多源於生活的非遺產品被廣大消費者親近和欣賞。
  鞏固非遺扶貧成果
  “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有衣無銀不成盛裝。”地處深山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料村是遠近聞名的“銀匠村”。前些年受交通、市場等因素影響,打工比打銀飾掙錢多,銀匠們大都外出務工,“銀匠村”成了“空心村”。近兩年,當地重點加強“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採取“合作社+工坊+貧困戶”的模式運營銀飾鍛制和非遺旅游,現在村裡又響起“叮叮當當”的銀飾鑄煉捶打聲,有的銀匠一天能掙三四百元。全村41戶164人實現脫貧,很多年輕人又回來從事銀飾鍛制,“空心村”重新變回“銀匠村”。
  但受年初疫情影響,苗鄉“門庭冷落”,游人數量銳減,一些傳承人“顆粒無收”。這次“非遺購物節”讓他們看到了希望,苗族銀匠潘仕學滿懷期待地說,貴州偏遠地區的苗族銀飾直接對接城市消費,擴大銷售渠道,增加當地傳承人的收入,給大家吃下了“定心丸”。
  據介紹,此次“非遺購物節”從消費端發力,通過電商連接農村與城市,讓傳統手工藝產品以低成本進入城市千家萬戶,在滿足老百姓消費升級需求的同時,實現非遺保護和文化扶貧的多贏局面。
  據統計,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與國務院扶貧辦共同支持地方建設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已超過2000所,帶動非遺項目2200多個,培訓近18萬人,帶動50萬人就業,其中有2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為了舉辦“非遺購物節”,各地又加強了對傳承人的電商知識培訓,讓不少偏遠地區的手藝人認識電商發展趨勢,了解消費市場需求,利用電商平台從市場中獲取收入,打通了文化扶貧的“最後一米”。
  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豐富的非遺產品、精美的圖片、精巧的搭配、精心的設計……在“非遺購物節”的統一標識下,各大電商平台的文化氣息扑面而來。
  傳統節日中的湯圓、粽子、青團等制作技藝,傳統民俗類非遺項目裡的龍舟、龍頭、燈飾,傳統音樂類非遺項目裡的笛、簫、蘆笙,傳統戲曲類非遺項目裡的面具、木偶、皮影,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裡的中醫藥產品,以及飲食類非遺產項目裡的油鹽醬醋茶……在此次“非遺購物節”中,非遺的各個門類都在電商平台上有所呈現。這場“非遺盛宴”將讓百姓在非遺購物體驗中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一件件非遺產品,就像一把把打開文化之門的鑰匙,讓消費者感受手工制作之美和其中蘊藏的生活智慧、精神密碼,潛移默化地增加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