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一帶一路 民心相通 > 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人民日報4個整版聚焦:一帶一路,共筑美好未來
發布時間:2018-10-30 16:44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 2018-10-30

  “一帶一路”的五年,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五年前,在哈薩克斯坦,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五年後,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和“霍爾果斯—東大門”經濟特區無水港建成,中哈亞歐跨境貨運班列啟動,世界最大內陸國有了直通太平洋的“出海口”,日益成為亞歐大陸關鍵交通樞紐。

  五年前,在印度尼西亞,習近平主席發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五年後,雅萬高鐵全面開工建設,即將成為印尼乃至東南亞的第一條高速鐵路,世界最大群島國家天塹變通途、灘涂成良港,“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海洋支點”構想加速對接。

  從中國倡議到國際共識,五年間,“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為實現共同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源於中國,屬於世界。五年來,“一帶一路”政策溝通不斷強化,我國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被納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成果文件,“一帶一路”進入國際話語體系,成為世界級的關鍵詞。

  道路通,百業興。五年來,高效暢通的國際大通道加快建設。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建設穩步推進,漢班托塔港二期工程竣工,科倫坡港口城項目施工進度過半。截至今年6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突破9000列,運送貨物近80萬標箱,國內開行城市48個,到達歐洲14個國家42個城市,運輸網絡覆蓋亞歐大陸的主要區域。

  萬商雲集、貨通天下。五年來,“一帶一路”經貿投資合作成效明顯。去年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達成270多項具體成果,中國政府與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30個國家政府簽署經貿合作協議。

  金融血脈通,增長才有力。五年來,“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中國先行一步,倡導並推動成立了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了融資基礎。到今年6月底,絲路基金已簽約21個項目,承諾投資金額超過78億美元,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各商業銀行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力度在不斷地加大。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民心相通不斷深入,我國廣泛開展人文交流與合作,設立了“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培養大批行業領軍人才和優秀技能人才。“一帶一路”官方網站正式上線運行,網站微博、微信同步開通,並已實現聯合國6種官方語言版本同步運行。

  古道新程。從曾經的駝鈴陣陣、舳艫千裡,到如今的列車風馳,巨輪劈波,“一帶一路”之所以應者雲集,展現出強大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僅是因為賡續千年的絲路精神,更在於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開放包容的特征、互利共贏的理念。

  平等相待、彼此尊重,“一帶一路”是一條和平之路。曾經,張騫策馬西去、鄭和揚帆南下,帶去的是駝隊和善意,是寶船和友誼。今天,“一帶一路”肩負和平使命而來,致力於打造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不走地緣博弈的老套路,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搞破壞穩定的小集團,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和平,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最亮底色。

  聚焦發展、合作共贏,“一帶一路”是一條繁榮之路。面向中東,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1+2+3”合作格局﹔面向拉美,中方倡議共同構建“1+3+6”合作新框架﹔面向中東歐,“一帶一路”倡議推動“16+1”合作達到新高度……美國《赫芬頓郵報》預測,“一帶一路”建設有望把超過60%的世界人口引向前所未有的凝聚和繁榮。

  優勢互補、包容共享,“一帶一路”是一條開放之路。乘坐中歐班列,波蘭果農萊謝克種植的蘋果可以銷往9800公裡外的中國市場﹔搭上“一帶一路”快車,重慶的跨境電商能夠把生意做到歐亞非……當前,在貿易保護主義給世界經濟復蘇蒙上陰影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卻以其特有的包容心,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

  科技引領、理念變革,“一帶一路”是一條創新之路。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當今科技發展的前沿成果,讓古老的絲綢之路煥發嶄新生機﹔綠色發展新理念、可持續發展方式,為亙古的絲路文明注入全新內涵。“藍色經濟通道”“空中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創新為“一帶一路”建設打開廣闊空間,創造無限可能。

  人文交流、互學互鑒,“一帶一路”是一條文明之路。一座座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引人矚目、魅力無窮,一次次博覽會、旅游節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場場論壇峰會、交流對話精彩紛呈、活力四射……文明的種子在“一帶一路”上四處播撒。於是,人們在不經意間發現,“孔子像”成了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市的新地標,中國觀眾在家門口欣賞著匈牙利的繪畫和雕塑,英國學生朗誦起《念奴嬌﹒追思焦裕祿》。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五年來,“一帶一路”宏圖展、捷報傳﹔看明天,“一帶一路”號角起、人心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和平安寧的期盼、對繁榮發展的渴望,是“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人民的共同夢想,承載著這份使命與責任,“一帶一路”傳承歷史、開辟未來,將在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征程中譜寫美麗篇章。

   

  金融活水 滋養發展

   

  在馬來西亞,支付寶與當地企業合作推出服務本地人的電子錢包TNGD。圖為當地年輕人正在使用TNGD。 許康平攝

  絲路基金 走市場化運營之路 

  記者 王 觀

  迪拜,地處全球“陽光地帶”,光照資源豐富,是發展太陽能發電的理想地區。7月2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絲路基金與迪拜水電局(DEWA)交換了協議,絲路基金將與DEWA、沙特國際電力和水務公司(ACWA)作為業主單位共同開發迪拜光熱電站項目。

  迪拜光熱電站項目將促進迪拜能源結構多元化,助其實現新能源發電量佔比顯著提高的戰略目標,有利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是中阿雙方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入合作的具體體現。建成後,該項目將成為24小時運營的光熱電站項目,是截至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熱電站項目,其度電成本可與傳統能源發電相媲美。

  值得關注的是,絲路基金以股權方式投資迪拜光熱電站項目,與ACWA、DEWA共為項目公司股東,中東本地、中資銀行以及國際銀行組成的銀團將為項目提供貸款。ACWA表示,來自中國的資金、技術、裝備和合作伙伴,已成為其拓展國際業務不可或缺的部分。

  截至今年6月30日,絲路基金累計簽約項目21個,承諾投資金額超過78億美元﹔投資地域覆蓋俄蒙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北非及歐洲等地區﹔投資領域涉及電力開發、能源資源、港口航運、交通運輸、石油化工、通信網絡、工業制造、金融合作等多個領域,業務跟蹤和拓展的觸角不斷延伸。有關國家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通過與絲路基金開展項目合作,不僅對其投資理念有了更多認識和了解,更增強了合作方對“一帶一路”建設“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理解和認同。

  開發性金融 不斷擴大“朋友圈” 

  記者 許志峰

  在東南亞密布熱帶雨林的群山之間,坐落著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老撾南歐江二期項目四級電站。該項目是老撾政府授權外國公司在其境內開發整條河流水能資源的首例,也是中資公司在境外獲得的第一個完整流域水電開發項目,國家開發銀行先後提供了7.7億美元貸款,牽頭組建了13億美元的銀團支持該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後將每年為老撾輸送電量52億千瓦時,有效緩解老撾北部山區缺電的局面。

  作為中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國開行努力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服務。截至2017年底,國開行在“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家累計發放貸款超過1800億美元,余額超過1100億美元,重點支持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能源資源、社會民生等領域。

  在2017年5月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宣布由國開行提供25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國開行高質量落實這一重大舉措,運用開發性金融方法,推進市場、信用和制度建設,自主開發和選擇項目,強化項目自身現金流和風險管理。截至今年6月底,國開行“一帶一路”專項貸款已承諾金額折合人民幣2805億元,支持了柬埔寨暹粒機場、印尼金光集團紙業板塊收購巴西埃爾多拉多漿廠、阿曼財政部綜合授信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產能合作和金融合作項目。

  據了解,國開行還牽頭成立了上合組織銀聯體、中國—東盟銀聯體、中國—中東歐銀聯體、中阿銀聯體、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等多邊金融合作機制,不斷擴大“一帶一路”金融合作“朋友圈”,與各國金融機構攜手助力中國與相關國家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保險業 為“走出去”遮風擋雨 

  記者 曲哲涵

  3月29日,哈電集團國際公司與巴基斯坦國家電力公司簽訂了超超臨界燃煤電站項目總承包合同及5年運行維護合同。成功簽約巴基斯坦首個亞行貸款的大型燃煤火電項目,是哈電國際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又一碩果。

  海外建電站,人、財、物的安全是頭等大事。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作為哈電國際的保險商,組織專門團隊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管家式的定制服務:不僅做到了承保高效,理賠快速,還有項目風控等附加服務。

  中國企業為“一帶一路”建設添磚加瓦,中國保險業也一路相隨。

  ——通過增加市場經營主體,創造良性競爭環境,合理降低出口信用保險費率,有效減輕了出口企業成本負擔,增強了對出口企業經營風險的保障,促進了外貿出口。今年上半年,僅中國信保一家公司就支持我國4000多家企業面向“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出口和投資742.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

  ——通過加強信用險項下融資,有效緩解外貿企業資金困難。政策性保險機構和商業保險公司充分發揮保險融資增信功能作用,為參建“一帶一路”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增強國際競爭力。

  ——積極支持保險資金發揮長期穩定優勢,為參建“一帶一路”企業提供資金“血氧”。目前,保險機構可以通過股票、債券、未上市企業股權和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開展直接或間接投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也可以發起設立債券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等多種資產管理產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參與“一帶一路”項目。

  商業銀行 提供專業化金融服務 

  記者 歐陽潔

  今年6月,澳門特別行政區就污水處理廠項目發起招標,擁有全球領先水污染處理技術的中信環境公司是唯一一家非半島企業的投標公司,受邀參與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優化、運營和保養項目投標。

  “粵港澳大灣區是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台和門戶樞紐。”中信環境公司負責人說,項目要求投標企業於指定時間前向澳門政府提交投標書,並以現金存款、法定銀行擔保或保證擔保提供1000萬元澳門元擔保金。“根據以往經驗,我們傾向於使用銀行擔保來替代保證金,但澳門政府僅接受由澳門當地銀行提供的擔保,而我們和境外銀行沒有建立合作關系,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了解到中信環境公司的需求後,農行廣州天河支行為企業開出了涉外反擔保函+境外分行保函的綜合服務“方子”,即由境內銀行出具反擔保函後,再由澳門當地銀行向澳門政府提供擔保。從增加授信品種、撰寫保函文本、聯動澳門分行開立保函到完成公證等工作,僅用3天時間,及時為企業開立1000萬澳門元投標保函。目前第一輪競標結果已公布,中信環境得分領先,有望拿下治污項目。

  “有這樣的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的信心更堅定了。”中信環境公司這位負責人說。

  伴隨著中資企業“走出去”步伐,中資商業銀行積極加快海外機構和業務拓展,穩步推進國際化發展,積極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商業銀行加大跨境貸款支持力度,打造專業化金融服務體系,滿足“一帶一路”建設中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並與沿線東道國一起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推動普惠金融服務。

  稅收合作 讓企業沒有後顧之憂 

  記者 吳秋余

  湖北安琪酵母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三大酵母供應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公司業務全球擴張,讓企業大膽實施了“走出去”發展計劃。然而,能不能解決好陌生國度的稅收問題,是企業一大後顧之憂。

  “企業布局全球生產基地,涉及一系列國際稅收問題。”談到公司融入“一帶一路”初期面臨的困難,安琪酵母財務部部長覃光新感慨,“由於對國外稅收政策了解不夠,財務人員對跨境業務稅收處理存在短板,一旦遭遇稅收風險,將會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嚴重影響。”

  2013年,安琪酵母第一個海外工廠安琪埃及公司項目啟動,宜昌市稅務局專門為企業配備了“首席服務員”,全程做好跟蹤服務,優先受理、限時辦結企業遇到的問題,安琪酵母“走出去”遇到的稅收歧視、稅收爭議等“絆腳石”被一一踢開,放心“揚帆遠航”。2015年,安琪酵母又在俄羅斯利佩茨克州投資8145萬美元,新建2萬噸干酵母項目。在稅務部門幫助下,俄羅斯項目採購國內設備的支出,當天申報當天就拿到退稅。

  5年來,“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推進,稅收政策越來越成為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國稅務部門加大了國際稅收政策支持和國際稅收協調力度,截至目前,我國稅收協定網絡已經覆蓋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稅務部門發布了75個國家的稅收投資指南,基本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家和地區。今年5月14日,“一帶一路”稅收合作國際會議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召開,來自5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200多名代表,就稅收合作機制、稅收法制、納稅服務、稅收終端解決和各國稅收能力建設問題展開討論,成果可喜。

基礎設施 路通業興

   

  中遠海運集團運營的全球首艘第二代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 資料圖片

  “中國建造”享譽海外 

  記者 陸婭楠

  鏡頭 

  “和過去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吉布提乘客阿卜杜已經是第六次乘坐亞吉鐵路列車前往埃塞俄比亞東部城市德雷達瓦。“之前到德雷達瓦隻能坐公共汽車,路況不好,一趟得18個小時。現在乘坐舒適的列車,4小時就能抵達。”

  由中國鐵建中土集團實施並牽頭運營的亞吉鐵路,連接埃塞俄比亞與吉布提,長約750公裡,是非洲大陸第一條跨國電氣化鐵路和距離最長的電氣化鐵路,也是中國在非洲建成的第一條集技術標准、設備、融資、施工、監理、運營和管理於一體的全產業鏈“中國標准”電氣化鐵路。

  今年1月1日正式商業運營以來,亞吉鐵路備受青睞。今年上半年,亞吉鐵路累計發送旅客5.5萬人次,運輸集裝箱超1.7萬標箱,成為埃塞俄比亞與吉布提兩國的客貨運輸大動脈。“我為埃塞俄比亞能有這樣一條鐵路感到驕傲。”德雷達瓦大學在校學生特斯法爾說。

  不僅兩國民眾點贊,亞吉鐵路還成為不少代表團的考察必選線路。6月15日,歐盟、法國、尼日利亞等駐非盟外交人員乘坐列車考察了亞吉鐵路及沿線工業園建設情況。

  亞吉鐵路是“一帶一路”建設設施聯通的一個縮影。“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高效暢通的國際大通道正加快建設,“中國建造”享譽海外。

  “中國建造”堅持合作共贏,送上創新禮包。2017年12月21日,泰國首條高鐵——中泰鐵路合作項目一期工程正式開建。“泰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二次鐵路科技革新,讓泰國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將帶動區域經濟圈的發展。我對中國高鐵技術非常有信心。”泰國交通部長阿空說。

  “中國建造”重視當地就業,培育本土人才。中國電建投資建設的巴基斯坦卡西姆電站,是“一帶一路”建設首批落地項目。施工高峰期在項目工作的巴基斯坦員工達3000多名,還有100名參與運營維護的巴籍員工來到中國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免費技術培訓。

  “中國建造”尊重當地文化,傳遞綠色理念。中國路橋修建的蒙內鐵路馬林貝蒂特大橋,橋高8—29米,長頸鹿也可以悠然穿行,全程共設置野生動物通道14個,還在小河溝等低窪處設置涵洞方便斑馬等動物飲水。

  “中國智慧”實現共贏 

  記者 劉志強

  鏡頭 

  “一開始,個別人還以為我們的‘飯碗’會受到影響,實際上,他們隻來了7個管理人員,卻創造了數百個新的工作崗位。”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集裝箱碼頭公司商務經理塔索斯感慨道,中遠海運的到來讓企業員工有了全新的思維方式、更大的發展空間。

  比雷埃夫斯港(簡稱“比港”)是希臘最大的港口,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地中海區域的重要樞紐。2008年,原中遠集團獲得比港2、3號集裝箱碼頭特許經營權。2016年4月,中遠海運集團收購比港港務局67%的股權,同年8月,接管經營比港港務局。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我國堅持互利共贏原則,與有關國家合作建設支點港口,幫助東道國發展臨港產業和腹地經濟。據統計,我國企業已參與了34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42個港口的建設經營,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了重要支點作用。

  繼全資運營比港集裝箱碼頭後,中國企業又在“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亮出一張張新名片——在巴基斯坦,由中國企業建設、運營的瓜達爾港於2016年11月正式通航,成為中巴經濟走廊巴基斯坦的起點以及“一帶一路”的海陸交匯點﹔在斯裡蘭卡,由中國招商局集團建設、管理、運營的科倫坡港南集裝箱碼頭吞吐量不斷攀升﹔在歐洲,中遠海運收購了西班牙諾阿圖姆(NOATUM)港口公司51%的股權,全面運營比利時第二大港——澤布呂赫港碼頭。

  “中國智慧”的到來,有力推動了東道國企業的經營改善、區域的長遠發展。接管之初,比港的年碼頭吞吐量不過68.5萬標箱,到2017年底,已經提升到415萬標箱,企業利潤從虧損811萬歐元轉為盈利4800萬歐元,比港在全球港口中的排名也從第93位躍升至第36位。據統計,自2009年以來,中遠海運集團已經為當地直接創造工作崗位2600多個,直接經濟貢獻達7億歐元。

  海外市場的拓展,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中遠海運有9條干線、31條支線挂靠比港,並以此為樞紐,輻射全球﹔澤布呂赫碼頭未來將成為樞紐港,還將成為多元化的物流服務平台。

  海陸空運輸全面提速 

  記者 韓 鑫

  鏡頭 

  7月21日凌晨,一趟中歐班列緩緩駛出沈陽東站。260個小時後,這趟沈陽鐵路局集團開行的第1070列中歐班列將抵達莫斯科,卸下高品質的服裝、鞋帽、日用品、電子產品等“中國制造”。

  自2011年開行以來,運輸網絡覆蓋亞歐大陸主要區域的中歐班列,逐漸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亮麗名片。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開行已突破9000列,運送貨物近80萬標箱,國內開行城市48個,到達歐洲14個國家42個城市。

  中歐班列的開行,讓亞歐大宗商品運輸時間大幅縮短。據遼寧物流代理商王金友介紹,廣州的貨物在營口港卸船後,換乘中歐班列運往海外,比海運更方便省時。以到莫斯科為例,中歐班列運時不到15天,比海運節省2/3的時間。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我國與建設參與國一道提速海陸空運輸,打造更便捷的貿易通道,為“買全球賣全球”提供更多便利。

  遠洋航線互聯互通。中遠海運積極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貿易往來、商品流通等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其遠洋航線已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個港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布局的班輪航線和運力佔總營運規模的比例超過了60%。目前,我國簽署的雙邊和區域海運協定總數達38個,覆蓋47個國家,海運互聯互通指數保持全球第一。

  空中航線越織越密。開通滿一周年的浙江省第一條洲際貨機航線——由中國郵政運營的“杭州—新西伯利亞”全貨機航線,已累計執飛152個航班,出運國際郵件1764萬件。據估算,該航線已推動浙江成交約2.65億美元電商貿易單量。目前,我國已與62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簽訂了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與沿線43個國家實現直航,每周約4500個直航航班。

  公路運輸往復馳騁。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中俄黑河公路橋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我國還與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等國簽署了6個運輸便利化協定,相關協定總數達到18個,開通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356條。

能源合作渠道拓寬

  記者 冉永平

  鏡頭 

  從我國東北邊境城市黑河到吉林長嶺縣,距離有700多公裡。2017年12月13日,11個作業點同時點火開焊,連通中國和俄羅斯的能源大動脈——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進入全面提速建設階段。短短8個月過去,“黑河—長嶺”段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主體工程焊接進度已經超過51%。明年10月起,這段管道將以每年50億立方米的輸送量,把俄羅斯天然氣輸送到中國。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總長度3170公裡,北起黑河中俄邊境,沿途經過東北、華北、華東9個省市區。到2020年底,管道將全面建成投產,年輸氣量達到380億立方米。

  天然氣因其清潔、高效、安全而成為各國替代煤炭、石油的主力能源。和煤炭相比,天然氣幾乎不排放二氧化硫和粉塵,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60%,氮氧化合物排放量減少50%。每年來自俄羅斯的380億立方米天然氣,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2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讓沿線3億多居民直接受益。“俄羅斯天然氣的到來,對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對於環渤海、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能源專家韓曉平說。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將使我國西南、西北、東北以及海上4條能源大通道更趨完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及對於清潔能源的需求,助力國家綠色發展戰略。

  對於中國和俄羅斯而言,這條管道是雙方全面加強能源合作、深化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跨國工程,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發出後中俄之間最大的合作項目:合同總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對俄羅斯來說,該項目不僅開辟了天然氣出口的新市場,還會給俄羅斯東部、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

  “一帶一路”上,中俄之間的能源合作正不斷深化。目前,由中國參股、參建的亞馬爾項目已經投產,7月24日,首船液化天然氣(LNG)通過北極東北航道運抵江蘇,為我國清潔能源供應、可持續發展掀開了新篇章。

創新合作 成就夢想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參加2017年中緬聯合科考。 先義杰攝

  “大數據”發揮大作用 

  記者 谷業凱

  安哥拉共和國位於非洲西南部,風景秀麗、資源豐富,有“非洲的巴西”之稱。安哥拉有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在人口管理方面卻相對滯後,給本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帶來了一系列挑戰:缺少人口資源的預期和評估,難以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規劃﹔不了解貧困人口的分布情況,難以掌握救助物資應該在何處發放……

  2017年6月,中國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服務商百分點為安哥拉政府搭建了一套可視化國家中心數據分析和決策系統。過去,安哥拉大部分人口信息都記錄在紙上,查閱、管理都很困難。有了這套系統,國家級的人口庫大數據平台能准確地動態記錄當地人口出生、教育、婚姻、社保等全生命周期的數據以及指紋、人臉等生物信息數據,成為當地智慧政務的基礎。

  大數據為社會民生資源的科學匹配帶來了一把智能“鑰匙”。在疾病防控方面,分析現階段人口對醫療資源的需求情況,就能對醫護人員的專業和數量、醫院的等級等進行在線動態模擬﹔在教育方面,預測未來小學、中學等各教育階段的適齡人數,就能按地域合理規劃學校的位置和規模……前不久,安哥拉政府的工作人員還到中國進行了培訓,大多數人都已熟練掌握了系統應用的各項技能。

  點睛 

  現代化、數據化、智能化的決策系統成為安哥拉數據治國的首創,它不僅讓政府的決策有據可依,也讓當地百姓的生活智慧便捷。數據和推演背後,匯集了世界前沿的數據科學和模型技術,更匯聚了科技交流、文明互鑒的強勁力量。“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等正讓“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煥發出勃勃生機,同時,更多的中國數據、中國模型、中國系統等也正揚帆出海,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北斗導航服務穩定可靠精准 

  記者 余建斌

  前不久,隨著兩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組團”遨游太空的北斗三號系統組網衛星達到了10顆,離年底前建成18顆北斗三號衛星組成的基本系統目標越來越近,這也意味著中國北斗系統朝著2018年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2020年服務全球的目標又邁進了扎實的一步。

  今年4月,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首個海外中心——中阿北斗中心在位於突尼斯的阿拉伯信息通信技術組織總部落成運行,這一中心將成為中國全面展示北斗建設應用成果,推動北斗在阿拉伯及非洲國家應用與合作的重要平台﹔

  6月,在進入雨季的老撾,中國政府援助老撾的示范建設項目——老撾國家水資源信息數據中心實時監控湄公河水位,並利用北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對災害進行預警,防范氣象災害風險﹔

  7月13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2018年至2020年行動執行計劃》發布。其中,中阿北斗合作是科技合作的重要內容……

  從巴基斯坦的交通運輸到老撾的精細農業、港口管理,從緬甸的土地規劃到文萊的城市建設,北斗系統已大顯身手,惠及當地百姓。目前,北斗系統和美國GPS系統、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以及歐盟伽利略系統一起,共同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供應商。隨著北斗系統發展與應用推廣的深入,北斗系統將為東盟與阿盟國家提供更多基礎和應用服務。

  點睛 

  北斗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國始終秉持和踐行“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發展理念,以穩定、可靠、精准的導航服務,惠及“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未來北斗還將更精准、更優質、更可靠,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的北斗”。

  小麥育種合作取得成果 

  記者 蔣建科

  張正茂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工作之余,他總是牽挂著數千公裡外的中國—哈薩克斯坦農業科技園。今年5月,張正茂和幾位專家前往哈薩克斯坦,當他實地看到我國的小麥品種經受住了當地三十年一遇的低溫凍害,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2016年11月,為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起成立了由14個國家76所涉農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組成的“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並先後與哈薩克斯坦3所高校簽訂了科技人才長期合作協議。

  哈薩克斯坦現有耕地面積3億多畝,小麥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5%。這裡的小麥無污染、品質優,但同時也存在生產動力不足、管理粗放、產量低等問題。為此,張正茂他們與哈薩克斯坦賽福林農業技術大學的什維欽克、加他耶夫小麥育種團隊聯合組建了中哈春小麥育種協作攻關團隊。通過引進中國小麥品種的高產抗病基因,並採用常規育種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改造和提升了哈薩克斯坦小麥的產量和抗病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點睛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走出去的不僅有高鐵、核電,還有農業科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哈薩克斯坦的農業科技合作,正是發揮了我國在小麥育種領域的獨特優勢,同時挖掘了哈薩克斯坦小麥生產的潛力,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豐富了“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的內容。

  共享科普資源 

  記者 喻思南

  “沒想到希臘人民對中國古代科技這麼感興趣。”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說。2017年9月21日,中國科技館“中國古代科技展”首次赴希臘雅典展出,受到了廣泛關注。

  這次展覽是“2017中國希臘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合作年”框架內重要活動,也是中國科協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探索。中國科技館為本次展覽精選了90件展品,涵蓋了天文計時、航海導航、造紙與印刷、紡織機械、古代機械及傳統手工藝等6個部分。

  一個多月之後,希臘的精美展品也漂洋過海來到中國。2017年11月3日,“古希臘科技與藝術展”在中國科技館開幕,帶來了希臘赫拉克萊冬博物館的精美展品,包括建筑與公共建設工程、時間與空間的測量、機械工程等9個主題。

  這是中國科技館首次採取“展覽互換”的形式引進國外優秀展覽。“這次嘗試在科技館中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為雙方人民增進了解提供交流平台。”殷皓說。今年6月,中國流動科普資源也首次走出國門,在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巡回展出。

  點睛 

  合作基於了解,了解源於交流。民間往來是彼此之間持續交流、增進理解的堅實力量。中國科技館與希臘的科技館“展覽互換”,意義不僅是博物館方面的互動,更蘊含著文化上的互鑒融通,相信它會助推中希兩國在現代科技應用上的合作共享。

  共護生物多樣性 

  記者 吳月輝

  東南亞地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但近年來受威脅狀況十分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與緬甸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部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在此之前,緬甸沒有一部科學完整的動植物名錄,給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帶來了較大障礙。2014年11月,受緬甸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部邀請,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首次在緬北無人區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中緬大規模聯合野外生物多樣性考察。此後又相繼開展了多次科考,記錄和採集的物種從近千種增加到近萬種。

  “我們不僅記錄到彩雲兜蘭、白腹鷺、馬來熊、羚牛等珍稀瀕危物種,發現的新物種也達330多種,在國際重要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近150篇,還編寫了動植物新類群及相關研究成果專刊兩部。”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陳進說。這些成果為緬甸北部的一座國家公園和一處國家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聯合申請世界自然遺產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當地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受到了緬甸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部的高度贊賞。

  點睛 

  幫助“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摸清家底,有助於這些國家建立相應的科學研究體系和研究能力,從而盡快查清區域性的生物多樣性格局和生物資源儲量及動態。這既為後續的保護工作提供依據,也為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