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弘揚愛國奮斗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 典型事跡
典型事跡
李保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發布時間:2018-11-09 16:23 來源:央視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央視 2018-11-09

   

  扎根太行、心系扶貧,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30多年來辛勤耕耘,帶領10多萬農民脫貧致富。2016年4月10日,58歲的李保國積勞成疾,因病去世。如今,在太行山區依然活躍著以李保國的名字命名的科技服務隊,他們扎根山村、義務幫扶百姓,延續著太行山上新愚公的精神。

  最近,內丘縣崗底村村民王海奎家的果樹出了問題,他請來了河北農業大學的果樹專家郭素萍。郭素萍是李保國的妻子,也是李保國技術創新團隊的核心成員。李保國去世後,這個由30多名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團隊,依然活躍在太行山上。來到田間地頭,郭素萍時常會想起丈夫的身影,身邊的很多果樹李保國都親手修剪過。

  李保國和郭素萍是大學同學,畢業後一起留校任教。夫妻倆原本在城市裡有很好的生活條件,但是他們說“自己是學農業專業的,要為農民、農業做點事”,所以決心扎根基層,干一番事業。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太行山山區三分之二的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脫貧致富,成了山區群眾最迫切的願望。夫妻倆把第一站選擇在了邢台縣的前南峪村。

  前南峪村的土地土層薄、不涵水,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李保國經過多次實地採樣、因地制宜,通過“爆破鬆土”“挖溝修庫”等新技術,讓這裡的樹木成活率從原來的10%提高到了90%。1996年,邢台西部山區遭受了50年一遇的洪水,30公裡外的內丘縣崗底村受災嚴重。洪水過後,李保國帶著團隊來到了崗底村,幫助村民減災的同時,為村裡規劃了蘋果種植產業的發展方向。創業初期,李保國自己墊上幾萬元的科研經費,在村裡成功推行了蘋果套袋技術。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崗底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如今,他們的科研成果示范推廣面積達到了1826萬畝,板栗、蘋果、核桃等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實現了產業化發展。

  在李保國無私奉獻精神的感召下,跟著李保國學習果樹種植技術20多年的楊雙奎,每天走村串戶,免費給鄉親傳授技術。

  30多年來,李保國帶領團隊,用科技為荒山帶來蒼翠,用產業為鄉親拔除“窮根”。李保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的知識分子的本色,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太行山區,奉獻給了國家的扶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