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19全國兩會文化和旅游專題 > 兩會動態
兩會動態
攜手美麗非遺 助力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19-03-07 09:3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03-07

  2018年2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要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和傳承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一系列生動的非遺保護實踐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 以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應該始終把文化振興作為核心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張妹芝表示,推進鄉村文化繁榮興盛,必須緊緊抓住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的牛鼻子,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廣大鄉村地區扎深根、發新枝。張妹芝說:“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一些傳統村落中的豐富非遺資源逐漸得到開發,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內容。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平衡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認為,要保住鄉村的“文化肌理”,應做到4點。首先,要“保鄉土”——保護好鄉村的自然性,邀請專家到鄉村進行全面調研,並對文化地標進行保護。其次,要“倡鄉風”——提升鄉村的品位,保留鄉村傳統內涵。再次,要“興鄉文”——為鄉村文化禮堂提供新媒體數字文化中心,讓群眾在這裡講好自己的故事。最後,還要“聚鄉心”——重建農民對鄉村的信心,建構一個世代相傳的鄉村精神共同體。

  ■ 堅持多業態融合發展

  鄉村文化振興要結合當地資源,合理規劃,突出特色,走出一條切合實際、多業態融合發展的鄉村文化振興之路。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表示,鄉村文化振興應大力發展“文化+”業態,積極引進和培育“文體+旅游”“文體+商貿”“文體+教育”等項目,輸出文化活力。堅持創意策劃、市場導向、合理布局、突出重點,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藝產品、文創產品,保護傳統技藝。打造特色古鎮古村,以文藝節會等形式廣泛開展社會推廣活動,以大型演藝再現歷史場景,形成地方特色,帶動周邊鄉鎮的產業發展和鄉村文化旅游消費。打造高附加值、多功能的業態集群,塑造“文創+農業+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推進鄉村地區三大產業聯動發展。

  “作為藝術家,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藝術融入鄉村振興的工作之中。參與鄉村空間改造和人文景觀建設時,相關藝術家和設計師一定要花時間在當地進行文化梳理,要把地方歷史文脈等吸收到設計和創作中。一定要在充分尊重當地知識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去建構新的文化空間與新的生活空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院長朱樂耕說。

  ■ 非遺助力精准脫貧

  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傳統工藝類非遺聯系千家萬戶、遍布城鎮村庄,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准脫貧的重要抓手。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元市市長鄒自景表示,廣元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也特別注重對地方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振興民間技藝,“非遺+扶貧”的廣元實踐取得良好成效。“我們已經建起白花石刻傳習所、麻柳刺繡專業合作社、喚馬剪紙傳習基地等單位,廣泛吸納貧困群眾通過傳統手工技藝脫貧致富。今後,廣元將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積極開發更多的鄉村文化創意產品。”鄒自景說。

  全國政協委員田靜是雲南建水紫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她成立了一個免費培訓建水紫陶制作技藝的公益機構——田靜紫陶技能傳習中心。她希望通過免費培訓,讓更多農村青年有場所、機會和平台來接觸、學習傳統技藝,並最終系統掌握這門技藝,讓其成為開創美好生活的工具。在保證傳授質量和效率的基礎上,該中心幾年下來已累計培養了300多名學員,其中不乏來自周邊彝族、哈尼族、苗族、瑤族村寨的少數民族同胞。“過去,我們本地人外出都是打零工,現在學員學成出師,一年能收入4萬多元,如果自主創業的話,一年收入能達到十幾萬元。”田靜認為,農村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培訓年輕人,既能讓傳統技藝代代相傳,又能讓年輕人在家鄉就可以謀生計。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新蕾刺繡部主任成新湘表示,有關部門應繼續加大非遺扶貧力度,鼓勵傳承人與院校、企業合作,支持貧困地區發展非遺項目,通過引入設計創新、培訓教育等手段,增加貧困地區非遺傳承人產品創新能力,使非遺產品融入當代、進入市場,推動貧困地區非遺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提升貧困地區非遺傳承。(程佳 宋佳烜 秦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