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裡,北京城慢慢睡醒,大街上到處都充滿了歡笑聲……”1989年央視春晚現場,一位身穿粉色緞面長裙的姑娘手持風車,與拿著藍色氣球的同伴王哲邊唱邊走向觀眾席,一曲《春滿京城》娓娓道來,宛轉悠揚,獲得滿堂喝彩。
這個姑娘就是劉玉婉。如今,她已是中國東方歌舞團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也是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她嗓音甜美純正,感情細膩柔婉,被譽為“美麗的百靈,婉轉的夜鶯”,其歌唱專輯“婉如歌”獲得第九屆中國金唱片專輯獎。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記者聯系劉玉婉時,她正患感冒,不時咳嗽,但是說到音樂,說到旅行,說到音樂和旅游融合,卻依然興致勃勃,有時還會情不自禁地哼唱上幾句。
劉玉婉的早期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比如《春滿京城》《北京人說話愛說個您》《我家住在楊柳青》等,都是充滿京味兒、津味兒的歌曲。這主要是因為她祖籍河北遷安,生於天津,定居北京,耳濡目染的燕趙風情都在歌曲中得以展現。“我從小生活在天津,天津生活味兒很濃。後來到了北京,又是另一種味道,比如人們在大街上撞見了,都愛說個‘您’,‘您吃了嗎’‘您慢點啊’,這些都很有意思。年輕時候選歌兒,都跟自己的生活經歷、學習背景相關,所以我喜歡簡單、質朴、生活化一點的歌曲,我覺得這些歌曲更朗朗上口,感覺唱的就是我這個人兒,直到現在,也還是覺得這些就是我骨子裡的東西,是自然流淌出來的。”
除了燕趙文化的浸染,劉玉婉的演唱也吸納了全國各地的民間音樂元素。從1987年上大二起,她便跟隨老師到全國各地採風,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30多年來,她走遍了全國幾十個省(區市),收集了大量民間戲曲、民歌等作品資料。
“很多地道的東西都來自民間,音樂也是如此。比如侗族大歌,當你深入貴州的大山,看到當地村民原汁原味的表演,沒有伴奏,張口就是十幾個聲部,那真是好聽。”劉玉婉說。
“遺憾的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不少優秀的傳統戲曲、曲藝、民歌瀕臨失傳,有的甚至已經失傳了。我希望全社會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來保護、傳承它們。”劉玉婉說,去年全國兩會時,她在政協提案中呼吁籌建“中國民族音樂數字文學平台”,並至今為此而努力,“這是我的追求”。
在平時創作、演唱過程中,劉玉婉也會大膽運用民間音樂元素,既豐富了自己的音樂,也是一種活態傳承。“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形式,比如雲南、貴州等地,都非常有特色。有時候採風回來,哪怕隻有4小節的旋律,我也會將它們重新改編、融合,變成非常好聽的歌曲。”
劉玉婉將全國各地採風所獲得的歌曲分門別類,制作了很多唱片,並舉辦了一系列公益講座。“《茉莉花》《走西口》《繡荷包》等很多傳統民歌,在全國各地都有流傳,唱法、特色卻各有不同。比如《茉莉花》我就選了12首,山西的、陝西的、河北的……我將它們放到一起,分別將其時代背景、音樂背景、發展過程做成PPT,一首一首地講解它們的特色,分析它們的不同之處,最後還會親口演唱一段兒,讓大家細細去品。”劉玉婉說。
近年來,在保護民間音樂的過程中,劉玉婉驚喜地發現了一種新的傳承、傳播方式,那就是音樂與旅游的融合發展。“現在很多民族地區都會推出傳統音樂表演,推動音樂和旅游融合發展,一些做得好的地方還同步開發了旅游紀念品、主題旅游民宿等,效果非常好,不僅發展了旅游、傳承了音樂,還帶動了鄉村脫貧致富。”
劉玉婉觀察到,音樂與旅游的融合方式多種多樣,有些地方是精心策劃的大型演出,比如貴州的侗族大歌表演等﹔有些地方則是“潤物細無聲”的,比如雲南有個村庄便將音樂融入鄉村旅游的方方面面、每個細節。“從你進入這個村子,音樂便一直跟隨著你,讓人情不自禁地感嘆,‘哎喲,這是什麼音樂,簡直太美妙了!’村子裡所有的樂器,你都可以彈撥,也可以購買喜歡的樂器或唱片。那樂器不是旅游工藝品,就是真正的琴,各種各樣的琴,你可以回家自己練習。最後還可以看一場音樂劇,整個村子已經完全與音樂融為一體了。”
當然,任何事情總有兩面性。劉玉婉說,也有一些地方在開發旅游過程中“太著急”,為了吸引更多游客,總想著將原生態的音樂修飾得“華麗”一點,最終反而丟掉了民族音樂最有特色、最吸引人的部分。
有鑒於此,劉玉婉建議,要做好音樂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必須注重專業管理和系統培訓。“專業的管理人才非常重要。必須是高標准、高要求的,還得有智慧,能將當地的傳統音樂、文化、民俗、旅游資源等充分調動起來,統籌規劃。從開發到經營,一直到每個產品,包括鄉村文化氛圍,都要循環起來。此外,還需要對村民進行系統培訓,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劉玉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