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即將在滬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將成為演藝大世界的高光時刻——旗下上海大劇院、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等將成為藝術節文化演出的主要承載地,上海大世界則是藝術節公益惠民演出點之一。
可以想象,作為中國最高規格的藝術節,十二藝節也將成為擴大演藝大世界影響力的絕佳時機。自從去年11月正式命名以來,演藝大世界活力中心所在的人民廣場周邊1.5平方公裡區域內,已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劇場群,並且持續釋放能量,今年春節期間,其演出劇目和票房收入分別佔全市的69.2%和87.2%。在十二藝節期間,來滬的藝術家和觀眾游客們都將親身感受到演藝大世界的蓬勃活力。
與此同時,十二藝節也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業界思考如何做活做熱演藝大世界,使之真正成為“上海文化”品牌最具標識度和影響力的區域。
做活做熱演藝大世界,首先當然有賴於一大批高質量的劇目。今年春節剛過,演藝大世界就向全球發出“英雄帖”,邀請優秀制作人、導演、演出團體、演藝經紀等來此進行演藝項目制作、交易和演出,計劃未來三至五年間努力實現年演出場次15000場,推動演藝大世界成為大型項目在全球、亞洲、中國首演、首映、首展、首秀的首選地。資料顯示,僅今年第二季度,演藝大世界的15個場館就將匯聚151部、超700場演出,其中中國首演、亞洲首演劇目達18個。
同時要看到,做活做熱演藝大世界,更需要一批固定演出場地的長演劇目。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經驗告訴我們,長演劇目不僅能夠激發大眾對一座城市的文化認同,而且可以有效地將這種文化認同轉化為文旅消費熱點。統計顯示,依靠《芝加哥》《劇院魅影》《貓》《西貢小姐》等一批長演音樂劇目,百老匯已經為紐約的經濟發展貢獻了超過126億美元﹔2017到2018演出季吸引觀眾達到1379萬,不僅超過了紐約常住人口,也超過了紐約和新澤西州的所有職業球隊的觀眾,票房收入達到17億美元。
長演劇目從何而來?除了引進國外優質劇目並進行本土化改造外,如何結合上海的城市定位和文化優勢,挑選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原創劇目進行孵化打磨,同時提高經典和代表劇目的演出率,使之從常演走向長演,恐怕更值得業界思考。作為未來亞洲演藝之都的核心區域,演藝大世界一定是面向全國乃至全亞洲、全世界觀眾的,在這樣的背景下,隻有那些與上海城市精神文化高度契合的演藝項目,才能夠真正體現“上海文化”的品牌標識度和影響力,也才能夠真正成為文旅消費熱點。
一旦活起來、熱起來,演藝大世界會像一個巨大的磁場,成為人們來上海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以此為目標,除了打造長演劇目之外,還需要構建完善的演藝生態,包括演出團體和物理空間的打造。縱觀紐約、倫敦、維也納、悉尼等知名的國際文化大都市,有些是以演出劇目為吸引,有些則是以劇場為吸引,但都有一個共同點:人們獲得的信息是充分的,面臨的選擇是豐富的。眼下演藝大世界已經通過印發《觀劇手賬》、配送演藝大世界劇場群聯動宣傳展示架以及共享式購票通道,讓市民游客可以便捷地獲取各個劇場的演出信息並下單買票,這些舉措大大消除了觀眾尤其是外地觀眾對演出的不確定感﹔加上越來越多的長演劇目和各具特色的劇場,相信一個常態化的演藝生態必然能夠極大地激發出市場的文旅消費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