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 > 十二藝節動態
十二藝節動態
把最好最美的藝術獻給人民
發布時間:2019-06-04 11:09 來源:文匯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文匯報 2019-06-04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昨在上海大劇院圓滿落下帷幕。閉幕式上,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揭曉,十部文華大獎獲獎劇目與十位文華表演獎獲獎藝術家,贏得國家級文化藝術盛事的至高禮遇和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與歡呼。

  在過去的半個月,全國文藝工作者紛紛注目上海,這是中國文藝界的高光時刻——作為我國規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文化藝術盛會,51台展演劇目102場演出是各地多年醞釀打磨精品力作的集中呈現﹔近1200件美術、書法篆刻和攝影作品,是近三年來我國視覺藝術最新優秀成果一次前所未有的匯聚﹔5700余種文創產品的首次亮相更體現著文化創意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
  過去半個月更是屬於人民的文藝盛會。據統計,本屆藝術節吸引了10余萬觀眾觀看劇院演出,百萬人次參與惠民活動,五萬多人次參觀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開展十天就有近六萬人次參觀優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作品展覽。而在線上,近億人次關注和欣賞本屆藝術節的演出。這樣的數據不僅完成了辦節之初提出的“十萬觀眾進劇場,百萬觀眾在現場,千萬觀眾在線上”的美好願景,在參與人數、社會關注程度方面均創下歷史之最,更將通過“互聯網劇院”、展覽和文旅融合線路充分發揮藝術節的“溢出效應”,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惠及更廣泛的人民群眾。
  為時代畫像,創新形式讓英雄在當代觀眾心中生根開花
  盤點十部文華大獎獲獎劇目,均以現實為底色,在舞台為時代畫像、為英雄樹碑、為楷模立傳。可以說,這也是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九大以來舞台文藝創作唱響“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昂揚旋律的縮影。
  為了塑造好一系列英雄與時代楷模,文藝人用心雕琢。文華表演獎的獲得者武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劉丹麗,深為本屆舞劇歌劇整體水准之高感到驚喜與振奮,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更讓她落淚,感慨“此時無聲勝有聲”。好戲動人源自主創主演不斷創新講述方式,用功抒寫。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編導趙明嘗試以課堂重溫英雄事跡的全新視角,讓半個世紀前的龍梅與玉榮為集體犧牲自我的行為,與如今備受寵愛的00後孩子產生強烈對照,進而引發心靈的碰撞。
  隨著線下競演日趨熱烈,線上觀看演出直播的數據也一再被刷新。據統計,參與直播的31台劇目18次移動端直播點擊量近1420萬人次,22場全劇網絡直播點擊量5270余萬人次,直播總點擊量近6700萬人次。
  以“惠民”為支點,多個“第一次”撬動線上線下億級流量
  走過十二屆的中國藝術節,已不再隻是舞台藝術的巡禮。這是中國藝術節首次在上海舉辦,也是第一次將文創產品納入藝術節整體框架,第一次將美術、書法篆刻和攝影作品三個國家級展覽集中在中華藝術宮舉辦,第一次運用新媒體全程展示藝術節,第一次組織文華獎、群星獎、美育講座等近百場惠民服務,第一次將藝術節的劇目和作品融入旅游產品,啟動“百萬市民看大戲游上海”系列活動……這些“第一次”無不是以惠及更多普通觀眾為宗旨,通過“藝術+科技”“藝術+旅游”等跨界融合,撬動億級流量,讓老百姓在劇場、展館、社區、線上各渠道感受文化藝術魅力,打造屬於全國人民的“文化嘉年華”。
  以惠民為宗旨的“第一次”得到藝術家的積極參與。為本屆藝術節首次舉辦的文華表演獎獲獎者惠民演出,最年輕的獲獎演員、中央芭蕾舞團首席主演曹舒慈特別推掉了巴西巡演。而其舞伴也特地從巴西趕來助陣。面對戶外舞台特殊條件,曹舒慈選擇抹鬆香、打濕鞋防滑來保證演出質量。半個月來,全國藝術家傾情參與的公益演出、公共教育等美育活動近百場,覆蓋上海16個區,讓百姓在家門口共享藝術盛會。
  十二藝節的諸多“第一次”也成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推進文旅資源深度融合的重要機遇。有著中國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劇場群“演藝大世界”,不僅有上海大劇院、上海文化廣場、大世界作為藝術節演出的主要承載地﹔也以此為中心向外輻射,推出“看大戲,游上海”40條文旅融合線路,涵蓋多場演出與上海文化地標﹔從此穿過的地鐵2號線更開通“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地鐵專列”,貫通浦江兩岸,串聯起多個劇場、商圈、地標與惠民演出點。
上一篇:
下一篇: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