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 > 展覽
展覽
“十二藝節”三大國家級展覽集結中華藝術宮
發布時間:2019-06-04 10:18 來源:上海浦東門戶網站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上海浦東門戶網站 2019-06-04
  1199件作品,在2萬平方米展示空間裡,構成約4公裡長的展線。即日起至8月14日,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在中華藝術宮對公眾免費開放。這也是中國藝術節歷史上,三大國家級專業展覽首次“同框”亮相、集中呈現。
  美術作品610件、書法篆刻作品319件、攝影作品270幅(組)。三大展覽均採用征集、推薦和邀請等方式相結合,參展作者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港澳台地區,展覽涵蓋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題,藝術家們以不同的視覺藝術形式,用大手筆、大格局、大氣魄講述“中國故事”。
  美術作品顯能量 名家新作撐起“廳堂感”
  在中華藝術宮的0米層,呈現的是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沿著形如石庫門的展廳中軸線,觀眾就能看到一批大尺幅作品。油畫、中國畫、水彩畫、版畫、雕塑,給人帶來十分震撼的視覺沖擊,撐起了大氣蓬勃的“廳堂感”。
  “如果作品沒有一定的‘能量’,就絕對鎮不住中華藝術宮具有‘廳堂感’的展廳。”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介紹,在美術展的內容上,現實題材作品是主基調,不僅僅弘揚了正能量以及中國氣度,還從各角度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包括陸家嘴金融城的黨建工作、改革開放早期的創業者、精准扶貧進程中的點滴故事等,涵蓋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
  細細看來,一大批重要名家和領軍人物帶來了新作:油畫界的靳尚誼、全山石、詹建俊、鐘涵,國畫界的郭怡孮、周韶華,雕塑界的盛楊、曹春生等老藝術家,在八九十歲的高齡提筆創作,參加展出,足見中國藝術節的影響力。
  書法篆刻重傳承 創新展陳打通文人書齋
  在中華藝術宮的5米層,全國優秀書法篆刻展的展廳布置,展現出書齋文化與展廳藝術的有機結合。
  “過去,書法篆刻都是關在書齋中創作。而在當代,書法篆刻面臨從實用功能向審美功能的重大轉型,此次展覽的創新展陳方式,就具有導向意義。”中國書協副主席劉洪彪介紹,書法展部分還原了3600多年歷史的中國書法發展史。
  與美術展一樣,書法展作品尺幅之大,同樣十分罕見。其中,劉洪彪創作的《毛澤東〈沁園春﹒雪〉》尺幅最大,達到15米×4米。而曾來德創作的榜書《中國夢》,也達到11米×4米。曾來德介紹,要完成如此大尺幅的作品,用的墨汁不下10斤,用的宣紙需要100個工人才能制作完成。
  而在篆刻部分,除了統一尺幅的印屏之外,還首次展示了造型、材質各異的原石。“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篆刻展欣賞起來門檻較高。這麼小的印,不容易看明白。”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藝術院院長駱芃芃介紹,在匯集篆刻作品時,展覽主辦方還要求每名作者提交一件創作用到的原石,並把印面朝向觀眾,這樣觀眾與展品的距離就縮短了,他們能夠看清印面如何雕刻,篆刻作品如何誕生。
  攝影作品求真實 “中國故事”記錄時代脈搏
  在中華藝術宮的B2層,攝影作品展追求的是真實性與藝術性,文獻性與欣賞性的融合。
  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李樹峰介紹,攝影作品展分為“復興新征程”“強軍新篇章”“奮斗新風採”“人民新生活”“美景新天地”五個篇章,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全國各行政區,都有作品呈現。攝影家們緊跟時代脈搏,關注時事熱點,作品內容既有中國商飛、北斗導航等大國重器,也有一帶一路等中外交往活動,還有烏蘭牧騎隊員等基層故事。
  “我們該怎麼講‘中國故事’?不能一直是指南針、火藥,我們也要說出讓人驕傲、自信的現代故事。”參展作者、以《大眼睛的希望》聞名的攝影家解海龍認為,“說當代的‘中國故事’,影像藝術是最為直觀的。作品必須是真實的,這樣才能留給後人存照。”
  不同以往的是,軍事題材在攝影作品展中首次獨立成章。通過作品,觀眾可重溫朱日和閱兵10枚不同型號的導彈同時發射、遼寧號航母打擊群首次接受檢閱、慶祝建軍90周年陸軍方隊等英武形象,自豪之情也隨之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