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非遺影像展
非遺影像展
非遺影像展:記錄人間煙火傳播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19-06-14 08:44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19-06-14

  6月7—10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指導下,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浙江省象山縣人民政府承辦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以下簡稱“非遺影像展”)在浙江省象山縣舉辦。

  非遺影像展組委會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王靜表示,舉辦非遺影像展,旨在通過集中展映已出版、播出、公映的非遺影像作品,展示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的實踐經驗,提高非遺的可見度,讓更多的民眾了解非遺、認識非遺、珍愛非遺。此次影像展有共計30部(套)非遺紀錄片參加展映。

  涵蓋豐富反響良好

  非遺影像展組委會副秘書長、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田苗表示,“非遺和紀錄片是天生的一對兒,非遺是人的本領、人的情感、人的創造力,而紀錄片最關心的就是人﹔非遺是精微的、是隱秘的、是稍縱即逝的,而紀錄片捕捉的就是細節,記錄的就是過程。非遺中所飽含的時光的打磨、歲月的洗禮,又恰好是紀錄片最能打動人的力量所在。”如何記錄非遺的“此刻”,為人們留下非遺“記憶”?“影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王靜介紹,本屆非遺影像展的主題為“非遺影像,中國實踐”,共征集到260部作品,較2018年第一屆增長了30%﹔且影片的主創團隊年齡結構、專業構成呈現出年輕化、多樣化的趨勢。經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共選出主題鮮明、內容翔實、表現力出眾的30部入圍影片,涵蓋了口頭傳統、表演藝術、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多個非遺類別,是非遺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風採的集中展示。此外,本屆非遺影像展首次嘗試增設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青年創作短片”和“浙江非遺影像”3個展映單元,從征片情況來看,社會反響良好。

  30部(套)入圍影片還在全國20余所高校同步集中放映,共吸引了數千名師生觀看。影片展映活動通過主創團隊、拍攝對象(非遺傳承人)與高校師生的交流,嘗試拓展非遺傳播的渠道,豐富非遺傳播交流的實踐,有力提升了廣大青年群體參與和關注有關非遺影像記錄的熱情。

  文化傳承生生不息

  2019非遺影像展開幕式後,3D大型人文紀錄片《璀璨薪火》作為開幕影片亮相象山。從生活中最平凡的柴米油鹽到廳堂上的佳肴菜系,從日常的筆墨紙硯到整個文化的書香園林,從民間的捏面剪紙到大雅之堂的琴棋書畫,背後是無數個默默無聞的傳統文化踐行者與守護者。他們用布滿皺紋的雙手,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一針一線地編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命脈。

  在《璀璨薪火》影片中,燃燒的柴火是多次出現的意象。《庄子﹒養生主》有言:“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木薪燃燒有窮盡,火種延續則無盡時,正如非遺傳播,藝人會老去,而技藝則會代代相傳。

  此次影展中,有大量關於傳統技藝的入圍作品:既有展現特色技藝的作品如《柳琴》《老秤兒》《平遙布鞋》《修復歷史的記憶——天一閣修書》,展現地方特色技藝的系列片如《手藝人之越裡尋遺》和《台州記憶》,也有將視線投射於正在消失中的傳統手工制造的,如《晒鹽》《郭窯村》。

  當然,影展中出現最多的、也是最打動人的,還是人的故事。《平民老倌羅家寶》中的粵劇名家羅家寶的蹉跎歲月、《西林壯寨裁縫》中郎堅美的時光靜好、《紅事》中愛情與傳統的拉鋸戰、《克智少年——吉則爾曲》中彝族少年的成長與挑戰,以及倔強的做柳琴的秦化光、孤獨的編烏篷的邊張虎等,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田苗表示,正因為有了每個熱愛和實踐非遺的人,哪怕平凡、哪怕寂寞,非遺才得以存在,得以延續。

  《璀璨薪火》同時吸引了眾多象山市民前來觀看。展播影院象山時代金球影院內座無虛席,連過道都站滿了人。“太震撼了,中國的非遺真是千姿百態,博大精深!”觀影的一位象山市民說道。

  增加認識走進生活

  非遺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生活方式,源於民間,也應該回歸民間。“見人見物見生活”是中國非遺保護的重要理念,無論是通過拍攝各類影像作品,用更現代的方式傳播非遺,還是近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助力傳承,非遺都走在一條活態傳承的路上。隻有真正走進現代生活,讓更多的人接觸、體驗和了解非遺,才能真正地將這些“歷史文化基因”保留並長久傳承下去。王靜表示,非遺影像展就是希望觀眾們通過屏幕,欣賞到這些傳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當下鮮活形象的影像作品,增進社會公眾對非遺的認知與認同。

  此次影像展還同期針對“從文本到影像——當下口頭傳統類非遺項目的保存與研究”“節日民俗事象的影像詮釋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與傳播”三大主題展開學術研討和交流。學者、媒體人、影視機構等不同視角的影像創作者進行了“多聲道”的對話——媒體及影視傳播機構更多地關注非遺影像的傳播維度,而學界則更關注如何准確地記錄非遺文化與非遺知識生產的倫理問題。

  中央民族大學影視人類學中心主任、副教授朱靖江表示,在少數民族的知識傳承裡,非文字的方式尤為重要。每天都有東西在消失,因此需要將它們留存下來,傳承給後代,留存給未來,這是影像最早被賦予的價值。“少數民族節日影像志的完成不應該是學術工作的結束,而應該是新的研究與創作的起始。我們的節日影像不應僅僅作為影片在某些時候拿來觀看,還應具有更豐富的學術活力,能夠反哺學術,能夠成為真正的研究項目,能夠讓我們互動的關系特別長遠地持續下去。”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張雅欣表示,非遺影像的目標應該是盡可能廣泛地傳播,然後發展地繼承。隻有傳播,讓更多的人知道,才有可能被繼承,而有了很好的繼承,才能夠被更多的人傳播。

  王靜介紹,未來,非遺影像展仍將緊密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條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定文化自信,持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並通過進一步提升展覽展示的水平,讓那些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遠鮮活起來、傳承下去。(王詩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