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溫故知“心”——國家圖書館立法決策服務部青年黨員課堂在新聞發布廳正式開講。該活動是立法部扎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創新黨課新講法、宣講新做法的又一項嘗試。首講由四位90後青年黨員擔任主講人,分別以巴黎和會、長征、朝鮮戰爭等歷史事件為切入點,為全體黨員奉獻了自己的精彩課堂。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櫻、立法決策服務部主任李春明、立法部全體黨員、科組長及新入館員工參會,支部青年委員尹漢超同志主持。
“全國上下抱著餓狼口中搶肥肉,期待飼養員幫我們講道理的期望送外交官遠行巴黎和會,結果注定是失敗的。”王安同志以“巴黎和會期間法國報紙上的中國”為題,通過查閱法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報紙資源,帶領大家還原真實歷史史實,解讀法國媒體在巴黎和會期間針對處理膠州問題的系列報道,史料充實、聯系緊密。在他的講述中,我們能感受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據理力爭時的慷慨激昂,也能感受到當迫於壓力放棄簽字時的屈辱和不甘。巴黎和會是我們外交史上的失敗,但卻警醒著每一位共產黨人,光明的未來要靠自己爭取,我們心中的火焰永遠不能熄滅,要讓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永遠光明。
長征最後為什麼去延安落腳?黨中央又是如何將延安選擇出來?范世琦同志充分搜集有關紅軍長征研究的系列論文論著,以“關鍵的抉擇:一張報紙的故事”為題,通過對黨中央在長征途中開過的一系列重要會議的介紹,生動講述了黨中央和紅軍最終選定陝北延安為長征落腳地的前因後果,以及在甘肅宕昌縣哈達鋪發現的天津《大公報》在其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長征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央對於紅軍長征的最終目的地都隻是一個大的方向,隻有到了哈達鋪在報紙上得到陝北紅軍的消息,才第一次解決了最終落腳點的問題,它使一年飄忽不定、不斷轉戰的紅軍有了一個“家在哪裡”的歸屬。
“中國人走向民族復興,是從跨過鴨綠江那一刻開始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高度評價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表現。朝鮮戰爭是近代戰爭史上影響范圍非常廣的一次戰爭。馬倩同志從朝鮮半島的重要性、朝鮮戰爭的時間節點、朝鮮戰爭的爆發原因以及對中國的意義著手,為大家揭秘了朝鮮戰爭背後不為人知的歷史事實。中國在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之時,應對強權挑戰,毅然做出抗美援朝的決定,是必要的、正義的。生於和平時代,長於和平時代的青年黨員同志們,通過了解朝鮮戰爭始末,回味“能戰才能有和、敢戰方能言和”的歷史,對我們極具教育意義。中國的發展更期待著我們這一代的努力,不斷更新思想、積極創新,為中華民族振興奉獻我們的青春和生命,這將是我們最終的價值體現。
陳天竹同志以“致敬最可愛的人”為題,帶我們回顧曾經發生在朝鮮戰場上的那些英雄事跡。尤其是通過講述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西線作戰的三所裡急行軍的故事以及東線作戰的長津湖戰役“冰雕連”這兩個故事,感動之余,我們看到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寧可犧牲也要保家衛國的堅定初心和偉大使命。我們說抗美援朝戰爭的重大意義,在於樹立了新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正如陸軍中將李際均對此戰的評價:“一百年來第一次為我們中國人抹去那黑色屈辱胎記的,是那藐視一切敵人、勇往直前的志願軍將士。”今天我們緬懷英雄,是為了學習他們敢於斗爭、甘於奉獻、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范,激勵我們更加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用小故事講述大道理,用小課堂搭建大講台,用小載體實施大教育。陳櫻副館長對此次活動總結到,黨員青年們的黨課精心准備、精心研究,不照本宣科,充分體現了利用咨詢經驗對自己所思所想問題的考證,展現出了立法部青年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