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系列活動 > 我的國圖故事征文
我的國圖故事征文
我心中的國家圖書館——彼時近鄰,此時密友
發布時間:2019-09-05 22:07 來源:國家圖書館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國家圖書館 2019-09-05

  蔣北娟

  我和國圖相識於2005年,那年我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的法學研究生,對北京城並不熟悉的我,每每聽前輩介紹學校時,幾乎第一句都是:“學校旁邊是國家圖書館。”一朝相識,終身為伴,國圖彷佛一位淵博、寬厚、深沉又幽默的長者,伴我前行,促我奮進。

  讀研的時候,國圖還沒有新館,從大門左拐經過那個有個神獸雕塑的小園圃,再往前走不遠就到了基藏閱覽室,那是我最常光顧的地方,在那能夠借閱到許多珍貴又實用的圖書資料。由於當天就要返還,我時常一整天都泡在館裡,中午就在附近的“小豆面館”吃碗豆角燜面,繼續回去閱讀、摘抄、復印。而後又不斷地重新檢索,查找借閱更有分量的專著資料,這樣督促自己更有效率地閱讀和篩選資料信息,也免去遇到在外借室裡圖書恰巧被人借走的無奈。周末,我會到期刊閱覽室瀏覽一下近期的專業雜志。那裡的工作人員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他工作可認真了,按時按點,有條不紊,他那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令我不禁暗暗敬佩。隨著學業的進深,我開始使用“保存本庫”,當借出民國時期的原版書籍時,我不禁屏住了呼吸,看著扉頁上厚厚的油墨字體,似乎走進了一個久遠的年代。漸漸的,國圖成為我求學歲月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一年元旦,遠離家鄉的我在國圖音像閱覽室觀看假期為讀者准備的“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會實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帕瓦羅蒂,第一次聽《我的太陽》這首歌,獨在異鄉的落寞感一下消散了不少,彷佛是在一個可親的親戚家串門,心裡暖洋洋的。

  畢業後的一段時間,我在京城的求職場上跌宕起伏,每當內心彷徨時,不論住在哪裡,都會來到國圖,像往常一樣在存包處放下自己的包包,帶著借閱證,帶著筆紙去國圖裡坐一坐。新館建成後,許多借閱館室轉移到了新館,層疊式的館層設計,極大提升了閱讀體驗。我在心情低落時,就喜歡到最底層的典藏區,那裡有非常精美的《大學》點校本,我幾乎每次都抽出相同的一冊,一頁一頁地看,“苟日新、日日新”,每次翻閱,領悟都會不同,在那裡能讓我完全沉下心來,安歇下來,像一個在迷途中得了安慰的小孩,讓我重新收拾心情,有力量去面對新的挑戰。經過幾年的錘煉,我成為一名優秀的文字編輯,編輯稿件的速度和質量得到認可和贊賞。我也一直以為,這和我在國圖的浸泡是分不開的,在這裡的點點滴滴培養了我對文字信息的敏感度和精准度,這讓我在編輯各類稿件的時候可以游刃有余。“北漂”了好幾年,工作換了好幾份,但國圖始終是我在北京城最暖心的地標,我有時和小伙伴們開玩笑說:“如果哪天你們找不到我,就來國圖找我吧”。不論如何繁忙,我總會抽時間輾轉“公交加地鐵”來泡館,彷佛面對家鄉一望無邊的田野,就那麼靜靜坐著、看著,那絢爛的彩霞就在天邊燃起了。

  有一年,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考取了家鄉的公務員職位。當時隻是利用下班的時間默默准備,就連去參加考試都沒有請一天假,以至於後來聽說我“考碗”的事,大家都很驚訝。就這樣結束了自己“北漂”的年月,也遠離了奔波辛苦了許多年的北京城。讓我感到慶幸的是,國圖開通了“數字圖書館”服務,可以遠程為讀者提供論文免費閱讀和下載服務,雖然下載量有限,但對於我的工作來說卻是莫大的幫助﹔因我處在為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進行合法性審查的崗位,有時也面對一些關系民生的立法調研任務,數字圖書館的文津搜索功能,可以讓讀者在“中國知網”和“萬方數字期刊”下載專業論文,這樣我就有機會了解相關領域的核心問題及主要研究視角,當我對一個問題從論證的層面有了更全面的認知後,再來對其進行“合法性審核”就能更加點中要害了,從一個“紅頭文件”的合法合規,到一個項目協議的法律審核,從一個法律糾紛的分析論證,到一個立法意見稿的有力回應,國圖成為我工作中的“加油站”和“參謀部”,也培養了我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的習慣,一份份對於重大行政決策的合法性審查意見書,有效降低了市政府決策的法律風險,助力相關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在這個崗位的工作得到了同事和領導的認可。每每這個時候,我心裡是謙卑的,我知道並不是因為自己有什麼了不起,而是因為我有一個顏值超高、無所不知的好朋友——國家圖書館。

  我時常想念國圖,想念小園圃裡高大撐開的銀杏樹,想念館區三三兩兩跳躍、飛翔的喜鵲,想念老館走廊裡那一長排的手動書目檢索台﹔想念和紫竹院隔河相望的那座小橋﹔由衷地感謝國圖,祝福國圖生日快樂!

  節選:

  “北漂”了好幾年,工作換了好幾份,但國圖始終是我在北京城最暖心的地標,我有時和小伙伴們開玩笑說:“如果哪天你們找不到我,就來國圖找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