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沒有國界,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在應對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過程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顯。”
……
戰疫時期,習近平主席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闡釋和呼吁,在世界范圍引發強烈認同和廣泛共鳴。剛剛參加了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認為,疫情之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文力量凸顯。
“這場蔓延全球的疫情,更加凸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隨著科技的發展,國與國之間聯系密切、人員交往頻繁。面對疫情,各國之間隻有全力以赴共同合作,才能最終戰勝疫情。”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宋亞平建議舉辦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國際美術邀請展。他認為,畫家應該關注並用畫筆記錄時代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用畫卷激勵人們共同戰勝疫情。“事實上,有很多國內外同行針對抗擊疫情創作了美術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們可以舉辦一個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國際美術邀請展,凝聚團結抗疫共識和力量,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自己的努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表示,要擴大民間和學界文化交流。疫情期間,王巍創作並在線發布了自己首部音樂作品《白衣天使的心聲》,後又將這個作品翻譯成英、法、意、俄、日等7種語言版本,通過網絡在國外傳播。“這首歌描寫了醫務工作者在隨時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險情況下的所思所想,歌頌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勇敢‘逆行’,戰斗在抗擊疫情最前線,爭分奪秒救治患者的感人事跡。”王巍說,應當通過各種各樣的中外交流,包括文化、學術交流增進各個國家、各個層面的民眾以及學界的友好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增進友誼。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致力於通過“雲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廖昌永說,因為疫情,原有的一些國際文化交流合作項目已暫停,但也因此促進了“雲合作”的發展,如雲上考試、雲上課堂、雲上音樂會等。在線上,人們可以更大范圍地進行交流、開拓合作。據了解,疫情期間,上海音樂學院共創作了180多首作品,廖昌永也參與了70多首作品的演唱,其中,歌曲《我想和世界說》就是在全球共同抗擊疫情的特殊時刻,通過國際合作完成的。“《我想和世界說》的跨國合作讓各國音樂家通過音樂給世界各地正處在抗疫一線的醫生、志願者、軍人帶去一些心靈的撫慰。”廖昌永提出,作為一個新課題,加強雲上合作可以從兩方面著手推進:一是加強國際遠程教學,擴大授課范圍和授課內容﹔二是舉辦線上音樂會,提供優質的音樂會進行共享,開啟線上合作新的方式。
全國政協委員楊萬裡認為,應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文化傳統的研究和對話。他表示:“文化交流應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繼續出台和用好對外文化交流好的政策﹔‘一帶一路’建設應通過文化領域的努力,實現地區間的團結共贏、互惠互利。”
全國政協委員、台盟中央常委、福建省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很重視運用互聯網思維傳播文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應該適應時代的變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當更多地採用互聯網思維。應當借助雲計算使文化產品延伸到互聯網領域,催生新業態、新創意、新模式。加大我國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主動適應‘互聯網+’和‘文化+’的發展趨勢,從供給端發力,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品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駱沙鳴說,“在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中,應善於運用互聯網思維,將文化自信植入文化創意和新媒體文化傳播,注重文化創意,開發有中華文化內涵的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積極開發中華文化傳播產業鏈,打造文化創意精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建議,要“立象以盡意”,通過文藝描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形象﹔詩以聲傳,行之久遠,要發掘文藝作品具有藝術與社會雙重屬性的文化價值,借助感人至深的文化力量讓價值沉澱、觀念遠播。 (宋佳烜 薛帥 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