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雲岡石窟考察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游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在接受《中國旅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總書記的講話為文旅融合更好發展指明了方向。“讓游客感悟中華文化,獲得更好的游覽體驗,需要有大量研究做基礎,這也是敦煌研究院經過多年探索積累的寶貴經驗。”
談及敦煌莫高窟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具體實踐,蘇伯民坦言,這些年來,敦煌研究院在服務好游客、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全面了解敦煌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70多年來,敦煌研究院對敦煌文化,特別是對莫高窟壁畫藝術、藏經洞文物等不斷深入研究,從而形成了巨大的敦煌文化資源庫,這樣才能夠為游客提供更多有關知識,也才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了解敦煌、走進敦煌。因此,作為一家文博單位,我們需要不斷深化對遺址文化價值的研究和保護。”
與此同時,蘇伯民認為,衡量旅游發展的指標不應僅僅以游客人數為准,而應考慮游客參觀遺址後的獲得感。換言之,旅游應該從人數統計向旅游質量、游客獲得感等高質量的發展目標過渡。“如果人們在參觀之後有一種不虛此行的感受,或者在一段時間內都能夠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我認為這才是文化旅游獨特的魅力所在。”
此外,蘇伯民認為,文旅融合發展需要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在網絡化、信息化時代,我們一方面要做好文物價值的研究,加強文物的數字化、網絡化傳播,制作出更多、更精美的基於文物價值的內容與產品,使公眾在走進一處遺址前能擁有一定的背景知識,進而在實地獲得更深刻的感受﹔另一方面,旅游也需要通過大數據技術精准獲取游客需求,定制旅游產品,更好滿足他們。”他表示,我國有很多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遺產,通過旅游吸引更多人走近它們,不僅可以增加當地的旅游收入,還可以讓人們切實了解我國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