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時期召開的2020年全國兩會富有特殊意義。“疫情”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高頻詞匯,代表、委員在小組討論中頻頻提及,議案、提案中不少與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直接相關,有的針對疫情實踐思考如何重構行業發展模式,還有結合實際進展審慎思考後提出的補充性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王巍,分享了自己在特殊時期的調研工作體會。科技的進步已經惠及研究和傳播各個層面,創新激發新動能,給行業帶來諸多機遇,線上線下融合有力支撐了文化和旅游事業恢復發展。在這位來自考古學界的代表看來,公眾對考古事業抱持的巨大熱情從互聯網一側顯現出來,這是對從業者的極大鼓舞,業界也需進一步開放融通務實求新,迎接未來的挑戰。
點贊去年建議辦復 建議今年全面推進
去年全國兩會,王巍提出多項與文化和旅游相關的建議,包括“加大對文物盜竊的打擊力度”“在海南省陵水縣建設‘南島語族文化博物館、考古研究基地及南島語族文化園’”“在北京建設國家級非遺特色小鎮”等,受到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一年以來,這些建議均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從2019年7月31日起,公安部和國家文物局部署開展了2019年度全國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各地共偵破各類文物犯罪案件542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638名,追繳涉案文物1.1萬多件。連續發布四批A級通緝令,前三批通緝的3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已全部到案。第四批通緝的1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已到案6名。去年12月上旬,在陝西西安舉辦的全國打擊文物犯罪工作培訓班,採取理論與實踐結合、案例教學與現場教學結合、國內研討與跨國交流結合等方式,對文物安全防范基礎薄弱的基層進行系統培訓,補上知識短板,提高實戰能力,維護文物安全。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今年4月接受採訪時表示,正推進新技術應用,加大無人機、機器人、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裝備在文物安全檢查與執法巡查領域適用力度,文物安全預警防控能力日益增強。
隨著我國南島語族研究的深入開展,2019年11月,海峽兩岸南島語族考古教學實習基地、殼丘頭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福建師范大學東南環境考古中心在福建平潭正式挂牌,助力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擴大知名度。作為參與研究者之一的王巍向記者透露,目前在國家文物局等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南島語族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已成立,原先計劃5月舉辦南島語族國際研討會,但因疫情緣故將推遲到11月左右。這個對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龐大族群的語言起源研究,將密切我國與分布於南太平洋上的諸多島國的關系,提升我國在這一地區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在北京建設國家級非遺特色小鎮已取得實質性進展,2019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研討,已取址北京市昌平區小湯山鎮。結合一年來的調研和論證,王巍在去年的基礎上,今年進一步提出,把小湯山非遺特色小鎮項目作為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課題,寫入北京市“十四五”發展規劃,納入昌平區城市及土地空間規劃,盡快完成立項,全面推進實施。
由“雲考古”思考技術創新 更好回應公共考古需求
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以扎實調研為基礎,經過實踐不斷發展成熟。王巍多年來一直非常注重行業觀察,從中發現新趨勢、提出新問題。最近幾個月,王巍感受最深的是一場特殊的直播——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從中,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利用新技術,增進考古專家與公眾的互動,回應公共考古需求,創新研究和傳播形式,促進行業發展。
往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一般採用候選項目團隊進京交流匯報的形式。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適應防控形勢,主動創新形式,利用“五一”假期在網絡會議平台全程直播,包括20個入圍項目匯報展示、專家提問點評、觀眾參與互動以及最後的結果揭曉。這是舉辦了30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首次對全民“開放權限”。據不完全統計,5月1日至5日召開的終評會,每日在線觀看超500萬人次,與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相關的網絡互動話題總閱讀量達到1.66億人次。其後續熱度依舊不減,截至5月7日中午,直播總觀看量超過4000萬人次,到5月10日中午,僅國家文物局微博“‘中國文博’#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話題”的閱讀量已突破9000萬人次,相關網絡互動話題總閱讀量超3億人次。
多年來持續呼吁考古走向公眾的王巍,感慨“這是迄今最為成功的公共考古活動,業界清楚地看到大眾投注的熱情,我們考古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倍增”。
不同以往的會議形式和傳播方式,帶來了空前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不為公眾了解的是,王巍自己的參會經歷讓他深受啟發。
這還要從4月說起。王巍因工作關系,出京赴河南,於4月17日到達鄭州。5月1日至3日,王巍一直是下午3點半至晚6點,准時在線參與評審會,但主辦方希望作為重要評委的王巍能夠回京參加5月5日的終評結果發布會。為了趕上這場會議,王巍提前計算時間,於4日早上5點半乘坐汽車,從鄭州出發,按照常規7個小時准能到京,3點前參加現場會應該是合理估計。
一路前半段還算順利,11點半就到達河北涿州,但應疫情防控要求,外地車輛從河北進京必須通過體溫監測等核查程序,結果近10公裡的長隊盤在路上,兩個小時才往前挪了100多米,王巍趕緊查看高鐵票:“最早一班是下午3點多的,這樣一來,3點半就趕不回去了。既來之則安之吧。”王巍給設備充好電,准時在線參會,3點50分到北京,出了高鐵站換乘汽車,王巍一路端著手機,仔仔細細觀看項目匯報,進家門還趕上了點評和回答觀眾提問環節。
就這樣,5月4日,王巍一路奔波著參加視頻會議,手機記錄下行走的足跡,返京長途漫漫,網速又穩又快,坎坷幾多,但工作仍順利完成了。這一天,還是王巍的生日。“真是一生中最重要也最難忘的生日啊。”他回味良久,“能夠在疫情之中完成在線評審,說到底是依靠國家強大的網絡技術。”
疫情期間,“雲考古”正進行,充實公共文化服務,鏈接更廣泛的受眾,收效顯著。考古活動直播帶來更廣泛的影響力,是基於公共考古積澱而來的應然探索,也是繼文博綜藝節目、考古主題紀錄片、博物館展覽等越來越融入大眾文化生活後的又一創新成果。
王巍仔細梳理了整個過程,與同業專家和媒體溝通,一個新想法正在醞釀:建議將視頻直播等新技術更靈活地運用於公共考古中,營造良好對話氛圍,讓“雲端文博”更加開放,成為全民文化記憶的組成部分,將學術熱流和文化熱力充盈網絡空間,全方位豐富公眾文化生活。
線上線下融合助發展 考古人“趕春耕”忙碌充實
在我國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規劃中,復工復產是關鍵目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
王巍立足考古行業觀察到,線上線下融合正支撐行業恢復發展,成效顯著。
回看疫情封鎖期,大家都不能出門,所有的交流都是通過網絡,線上會議,線上查資料,線上交流,線上互動……無論身在何處,隻要有網絡,有一部手機,就有條件完成工作,行政程序也大大簡化,時間成本迅速降低﹔疫情有效緩解後,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者紛紛返回單位,快馬加鞭地趕三四月份這一考古發掘最佳時節。“像趕春耕一樣。”王巍如是說。
的確,疫情期間,我國考古領域連續有重大發現:5月7日,河南鞏義雙槐樹發布了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雙槐樹遺址性質為5300年前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專家命名其為“河洛古國”,雙槐樹發布會一天內在線收看、關注量達5億人次﹔四川廣漢三星堆古遺址也傳回消息,在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出土了大型青銅人像等精美古蜀國文物的兩個祭祀坑旁邊,又發現了6個祭祀坑。這直接體現了考古行業恢復發展的成果,也反映出考古人對本職工作的堅守,以及厚積薄發的從業耐心。
就學者研究而言,居家辦公的這幾個月不啻為“意外收獲”。
疫情發生前,王巍每年大概有200天在外開會或參觀考古現場。疫情期間,他有3個月幾乎足不出戶,安安心心、清清靜靜在家做研究。每天實時跟進疫情信息,其余時間可以看書搞業務,精神生活非常充實,他說這是“空前絕後”。
時間不再是碎片化的了,任務進度條變快了。王巍完成了幾件大事:
1月底,接到河南省鄭州市委宣傳部的委托,擔綱黃河國家博物館中黃河文化的內容總策劃,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去年9月視察黃河流域並發表重要講話後,河南開展的重要工作。王巍進行了系統研究,圍繞人與環境和諧共生、黃河流域的文明精髓、黃河流域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等方面,梳理內容,鋪設結構,於4月底提交了策劃案,目前已進入征求意見的階段。
策劃中國考古學百年史大型學術專著,動員了全國上百位知名的考古學家,目前編纂進展順利。學者居家期間,利用手頭資料已經撰寫了相當一部分內容。
除了潛心研究外,王巍還深受醫護人員奉獻精神的感動,創作了一首名為《白衣天使的心聲》的歌曲,站在醫護人員的角度,描寫他們在隨時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險情況下的所思所想,歌頌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戰斗在抗擊疫情最前線、爭分奪秒地救治患者的感人事跡。這是王巍創作的第一首歌曲,也是他第一次在線上發布自己演唱的歌曲,該版本在全國10多個省份的廣電系統播放,武漢市7個電視頻道一周滾動播出。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曲已經有了英語、日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法語、德語、俄語7個外文版本,翻譯多是朋友的朋友主動熱心的幫忙。
在王巍看來,這種不分你我、風雨同舟的友誼正是全球休戚與共、共同抗擊疫情的縮影,也符合創作者借此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奮戰在抗擊疫情最前線的全世界白衣戰士表達崇高敬意的初衷。(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