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0全國兩會 > 代表委員話文旅
代表委員話文旅
政協委員田沁鑫:守正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發布時間:2020-05-27 12:45 來源:中國藝術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藝術報 2020-05-27

  “講好中國故事,要正確認識中國故事的思想意義和價值。一旦故事的價值成立,就可以不斷翻新演繹,傳承經典。在西方,以莎士比亞的故事IP為例,會不斷發酵,往往是幾年就‘翻新’出一部故事,中國的故事也可以‘翻新’,使其使用率和價值更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著名導演田沁鑫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介紹了她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帶來的提案:“我建議策劃實施中國經典故事影像史工程。傳播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傳遞中國精神,文化藝術不能缺席,但我國的主旋律故事傳播力還不夠,使用率和價值還有待提高,表現手法還存在陳舊的問題。”

  如何表現、傳播主旋律作品?田沁鑫認為:“可以由中宣部牽頭,由國家廣電總局、央視推出‘百部中國經典故事’,也可以用短視頻的方式,聯動文化和旅游部,結合紅色旅游景點,打造‘線下’劇目,供旅游和參觀人群觀看,帶動當地旅游發展,讓一個產品有多種使用方式,還可以聯動教育部門,讓更多的年輕人和少年兒童看到中國的經典故事。”

  挖掘經典背後的真實印記和時代精神

  前不久熱播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故事裡的中國》是促使田沁鑫提出這項建議的一個重要原因。《故事裡的中國》由中國國家話劇院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後,受到了包括許多青年人在內的觀眾的喜愛。田沁鑫擔任戲劇總導演,她介紹:“第一期做了12個故事,在此基礎上還做了一期講述十八洞村脫貧的故事,在今年大年初一晚上播出,也得到了觀眾的喜歡。《故事裡的中國》採用了沉浸化的、多空間的舞台展示,用影視化拍攝的方式為大家呈現了一個創新的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通過系統梳理與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現實主義題材文藝作品,從中選取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優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影視、戲劇、綜藝等藝術手法,致敬經典,挖掘經典背後的真實印記和時代精神。

  “《故事裡的中國》在守正的基礎上做到了創新,朴朴素素地講述了中國的奮斗故事、中國人民的奮斗故事,這其中就包括了《永不消失的電波》《焦裕祿》《林海雪原》《紅高粱》《青春萬歲》《人到中年》等等。我們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用類似戲劇獨幕劇的方式給觀眾呈現了一個個濃縮的故事。而沉浸化的舞台構成與影視化的拍攝方式就像一個大片場,這不僅在中國電視台播出的節目裡,即使是在世界級的電視節目裡,也是一個創舉”。田沁鑫介紹,《故事裡的中國》在故事開掘和形式表現上,入情入理地表現故事,不喊口號,是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新時代的故事表達方式,探索新形式固然重要。但是,創新的重要根基,首先是要承認新中國的奮斗史,自信地去表達這段歷史。認識國家的發展,承認政府的努力,表現人民的故事,是文藝工作者的良知和覺悟。我們不用客觀分析,我們需要‘無距離地’去表達。”在演員的選擇上,《故事裡的中國》選用了許多明星,“明星參與,傳播力比較廣,我們提前與明星演員溝通,引導明星踏實地來演繹人物,進入故事,所有參演的明星演員都非常真摯,表達也很動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田沁鑫說。

  “講好中國故事,還要承認我們中國人的復雜性,外鬆內緊是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我們在悠然自得的同時,具有嚴謹的內在邏輯性,好比故宮大殿雄偉寬敞、看起來舒展,實際上結構極度嚴謹。了解中國文化、中國歷史才能夠講好中國人的故事,無論是古代的李白,還是當代的焦裕祿,無論是脫貧攻堅的主人公,還是當下生活中的青年男女,無論是家庭倫理道德還是現代愛情故事,講好中國的故事就是要了解中國人民。創作不是寫評論文章,客觀分析,而是要主動身臨其境,深刻創作內容,內容是什麼?就是了解、進入和體驗。”田沁鑫表示。

  用科技手段創造、傳播文藝精品

  “我們在實踐中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國際化的技術是世界通用的,是我們可以用的形式,我們一定要用。舞台技術手段運用、舞台工程化、數字化實施,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化展現的技術提供,可以讓互聯網時代、融媒體發展下的更多觀眾、青少年觀眾喜歡中國的奮斗故事。這次《故事裡的中國》的嘗試,給我們帶來了自信,中國故事在國際化表達上沒有停滯不前,希望在藝術精湛和制作精良上下功夫,隻有精湛的表達、制作的精良,才能托起更為深刻的中國故事內涵,正是我們用國際化的制作語匯來實現的”,田沁鑫說:“困難常常來自於思考的雜念和過多的設計,我們不斷摒棄雜念,在《故事裡的中國》的創作中,所有創作人員最大限度地直面故事,直接思考,在三個舞台上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實事求是地表現故事,減少藝術家的個人雜念,提純藝術家的靈魂表達。制作方面,直面互聯網時代,運用多空間和國際化的技術語匯,積極探索內容和形式的無縫對接。”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我國的戲劇行業受到了不小影響,對此,田沁鑫表示:“戲劇的特質是活人對活人的表演藝術,這種觀演關系構成了劇場藝術,新冠肺炎疫情對戲劇行業確實沖擊很大,人群的聚集容易發生傳染,大劇場藝術的劇場規模能達到千人左右,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不能夠開放劇場。但這也讓戲劇創作獲得了一定的緩沖時間,大家在疫情期間多是進行案頭創作,另外,在疫情之下,大家在融媒體時代正在更積極主動地依靠網絡平台進行戲劇傳播。正像習近平總書記的期望: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文藝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田沁鑫擔任總編劇、總導演的民族歌舞劇《扶貧路上》已經和觀眾見面了。民族歌舞劇《扶貧路上》是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全國現實題材及革命歷史題材舞台藝術重點項目,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市政府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聯合出品,講述了壯族姑娘黃文秀從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毅然回到百色建設家鄉,自覺把人生追求與黨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了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動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的故事。談及該劇的創作進展,田沁鑫介紹:“我們期待在今年全國兩會之後能進行排練。但在疫情期間我們並沒有間斷創作排練,《扶貧路上》劇組音樂總監印青已經把全部的曲子創作完畢,故事已經改到了第12稿,詞作家宋小明把所有的詞都寫完了,舞美也已基本完成構想。現在我們導演組是在舞台模型上進行排練,這個方法非常好,我們的戲劇可以嘗試在舞台模型上先期排練,讓大家都清楚各自要干什麼。此外,服裝、燈光、音響、音樂、造型都開始穩步啟動,演員基本選好了,一旦條件允許,我們就可以下地排練。”

  在抗擊疫情期間,田沁鑫指導排練了國家話劇院推出的“抗擊疫情,國家話劇院在行動”作品,以視頻發聲的方式,共同向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田沁鑫說,中國國家話劇院明星雲集,疫情暴發時,大家從初二開始忙碌,在線上進行排練,“我和劇院演員中心領導給所有的明星演員打電話、發微信,告訴大家以什麼樣的手機版式、提出景別要求,演員們非常積極,大家都參與進來,致敬、祝福馳援武漢的所有醫務工作者、解放軍指戰員和英雄的武漢人民與全國人民!視頻播出後,各大網絡平台紛紛轉載,以前看電影《英雄兒女》時,看到影片中的主角王芳和戰友們在行軍路上說快板,為奮戰在抗美援朝戰場的戰士們鼓舞士氣,同樣,文藝在這樣的疫情期間,或者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必須發揮文藝的作用,起到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