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歷史和現實也反復證明,每當國家面臨大事要事、急事難事,文藝工作者以精品力作,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強大精神支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到以抗疫、戰“疫”為主題的文藝創作當中。一批主題鮮明、感情真摯、形式多樣的文藝作品,塑造戰“疫”中涌現的典型人物和事跡,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鼓舞斗志、撫慰人心、凝聚力量。
從關於這次疫情的主題文藝創作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文藝工作者熱情很高,創作的作品數量很可觀,但質量參差不齊,口號化、同質化、標簽化、商業化現象客觀存在,甚至有少數作品政治站位不高、理解不到位,導致在思想立意、價值導向上出現偏差,造成了一定的負面效應,有的還被西方抹黑中國所利用。二是絕大多數的創作和推廣存在自發性、個體性、分散性。很多作品創作出來後,為了搶時效,質量與導向未經認真把關即快速傳播出去。且在文藝作品的傳播推廣上,明顯存在各自為政、多頭出擊、自行其道的現象。三是網絡媒體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集散地、輿論斗爭的主戰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我國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30.8個小時。意識形態領域面臨風險與挑戰,輿論引導明顯需要統籌協調、科學謀劃,以此改變導向不鮮明,弱化或消解主流聲音的現象。
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批示中,多次強調要加強輿論引導,強化正面宣傳,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輿論氛圍。當前,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不斷推進,我國在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制度和體系的建設上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從目前應對處置重大突發事件工作的大框架來看,應該建立突發事件期間優秀文藝作品創作、征集與傳播的預案機制,以便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揮文藝重要作用的指示精神。
為更加有效地發揮文藝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建議如下:
將文藝工作納入國家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工作的總體框架。建議國家應急管理部在制定重大突發事件應對處置工作的總體框架時,將文藝工作一並納入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框架,確定職責、統一部署,充分發揮文藝工作在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共克時艱中的積極作用。
建立全國性創作、征集、推選預案機制。建議中宣部宣傳教育局等單位統籌全國文藝單位或組織,或分類別指定行業組織作為牽頭單位,建立突發事件期間文藝創作、征集、推選機制,一旦遇到重大突發事件,第一時間啟動實施該機制,明確主題、導向,尊重藝術創作規律,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主題文藝創作,同時對文藝作品質量等進行嚴格把關,確保將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奉獻給人民,切實發揮文藝傳播正能量的效應。
建立全國性的線上線下傳播推廣平台。建議由國家網信辦統籌建立以各大主流媒體為主力,包含今日頭條、抖音、快手、喜馬拉雅等商業網絡媒體的線上傳播推廣平台,集中傳播推廣上述機制下形成的優秀作品。一方面把主流作品和聲音集中傳播出去,形成主流宣傳輿論,避免商業網絡媒體碎片化、娛樂化信息消解弱化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另一方面在更大范圍、更加集中、更加有效地發揮文藝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價值功能。
上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田黎明:時代——下筆就造型 |
下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楊曉陽:盡快建設中國藝術史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