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1年聚焦全國兩會(文化和旅游)專題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
推進數字化呈現 讓文化遺產更親民
發布時間:2021-03-05 11:25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1-03-05

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 受訪者供圖
  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長期致力於敦煌莫高窟壁畫、彩塑保護研究工作,推進敦煌文物數字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蘇伯民在接受《中國旅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優秀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呈現,可以打破文化遺產與大眾之間的時空阻隔,讓更廣泛的大眾“細品”“研讀”,這樣會激發更多人到現場去“親眼看一看”的熱情。
  據介紹,早在20世紀9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提出了“數字敦煌”構想,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推動實現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經過30多年的發展,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30多個洞窟的數據採集以及大量彩塑的三維重建。
  蘇伯民介紹,去年2月“雲游敦煌”小程序上線,游客通過虛擬漫游、增強現實等技術,足不出戶便可感受敦煌藝術之美,還能定制個性呈現內容,通過互動獲得知識。
  “每個人都可以從敦煌文物中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識,而文物的數字化呈現,可以讓更多人去研讀這些內容,也會吸引更多人到現場去看一看真實的文物。”蘇伯民說。
  蘇伯民表示,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文化和旅游業帶來了許多變化,其中旅游業數字化趨勢十分明顯。許多博物館加大線上供給、加速數字化進程,開展雲直播、設立雲展館等。“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因為游客到博物館、歷史遺址參觀的機會是有限的,而通過網絡,人們可以了解各個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這種方式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大眾關注文化遺產,了解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各種價值。相信這項工作會越做越好。”蘇伯民說。
  “數字化不僅可以拉近文物和大眾的距離,還可有效緩解文物保護的壓力。敦煌很早就建設了數字化展示空間,在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對緩解石窟客流高峰時段的壓力也很有幫助。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敦煌數字化體驗將更加豐富。”蘇伯民說。
  據了解,與普通文物相比,敦煌石窟壁畫和彩塑的數字化較為困難,要將壁畫完整地“搬進”電腦,前期需要採集海量信息,後期還需要大量人工手段完成數據拼接、整合、存儲等工作。
  “敦煌數字化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文物數字化以後,就涉及版權使用等問題,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亟待加強。”蘇伯民說,“近幾年大家比較關注各類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文物數字信息很容易被拷貝、被侵權。對此,我們希望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文物數字化成果的版權保護,另一方面也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通過政策措施、法律法規、社會宣傳等途徑,形成文物數字化成果規范使用的社會氛圍。希望業界人士認真研究、廣泛宣傳、持續推動這件事。”(李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