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田靜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是遠近聞名的紫陶之都,在這裡,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水紫陶燒制技藝雲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靜,一直關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與“承”,並積極探索非遺與鄉村振興、小城鎮發展相結合的多元化發展道路。
田靜15歲起就開始學習陶藝,現如今,她恢復了傳統的煉泥和柴燒工藝,並在古城建水建起佔地4500多平方米的“田記窯”紫陶工坊,復原紫陶的傳統制作流程,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和游客。多年來,田靜一直在思考,如何在鄉村和小城鎮激活並傳承傳統文化,讓鄉村、小鎮青年通過學習傳統技藝獲得一技之長,實現傳承與發展的結合。為此,她在農村青年和少數民族青年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方面做了許多的嘗試,在夯實傳統技藝本土傳承基礎的同時,探索解決本土青年就業創業問題,助力鄉村振興。
建水紫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但在2004年,建水全縣從事紫陶行業的隻有百余人。如今,當地登記注冊的紫陶生產銷售企業和個體戶已達1631戶,從業人員近3.7萬人,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區還於2020年底入選“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田靜經歷了建水紫陶行業十多年來的發展和變化,感觸頗深:“在這個過程當中,非遺傳承人技藝的‘傳幫帶’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在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的基本原則指導下,廣大非遺傳承人發揮傳統工藝覆蓋面廣、兼顧農工、適合家庭生產的優勢,積極參與精准扶貧工作,為當地擴大就業創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貢獻非遺力量。”據介紹,紫陶文化產業園區輻射帶動建水縣建筑、制作、電力等第二產業發展,201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32.95億元。而紫陶產業的融合發展,也同時促進了紅河州旅游業的發展,2019年全州實現旅游總收入931.25億元,在雲南省16個州、市中排名第四。
傳承人是最擅長手工技能的老師,也有責任、有義務去培養專業技能人才,通過傳授技藝、培養技能人才,帶動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就業創業。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田靜時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在傳承好技藝之余,全身心投入到本土人才培養上。2019年,她建起田靜紫陶技能傳習中心﹔現在,她每年帶四期學徒,每期20人至30人,還給貧困學徒每人每天30元的補貼,至今已累計培養農村青年500多人,幫助他們實現居家靈活就業創業。在田靜的幫助下,他們憑借一技之長,年收入從1萬多元增長到6萬元以上,“城裡住樓房,出行有私家車”的生活對他們來說不再是夢。“不少學徒還建起了自己的陶坊,實現了的創業夢想,這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紫陶產業中。”田靜滿懷喜悅地告訴記者。
繼去年提交了關於“少數民族地區職業學校增設非遺技藝專業”的建議之後,經過一年的調查研究,田靜今年在全國兩會期間將繼續提出“在少數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職高)增設非遺技藝師資”的建議。
“2020年,中國如期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銜接鄉村振興,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年輕人的回歸成為必然。”田靜認為,非遺技藝應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其中人才培養將成為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傳承的是每個民族活態的歷史文化,在民族和鄉村中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及廣泛的影響力。通過職業技術教育的轉化融入,可以更好地達到“守正創新”的目的。
目前,少數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職高)的硬件建設已初具規模,各類技能培訓也在逐步完善,通過在職業技術教育體系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專業並保障師資隊伍建設,逐步完善非遺技藝在職業技術學校的實施,培養更多人才,將為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增添更多動力。(肖依群 孟昭濡)
田靜一直關注如何通過非遺技藝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