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 地方動態
地方動態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召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
關於文化傳承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
發布時間:2023-06-22 14:54 來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官網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官網 2023-06-22
  6月20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召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傳承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邀請省垣專家學者為青海文化傳承發展建言獻策。大家一致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體現了我們黨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彰顯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歷程的經驗總結,更是新的歷史起點上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動,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科學指引,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
  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王化平認為全省應該發揮多元文化一體的資源優勢,打造昆侖文化品牌,構建以昆侖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體系,建設昆侖國家文化公園,開展昆侖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組織成立昆侖文化研究學術機構。結合青海實際,把青海的文化發展繁榮工作做好,真正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到實處。
  省委黨校一級巡視員楊自沿認為要繁榮發展青海的文化首先需要起好名字、找准定位。河湟文化兼有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是黃河源頭文明的重要標志,是黃河文化的內核和縮影。要著力推動河湟文化品牌建設,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符號,堅定文化自信,以河湟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賦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青海篇章。
  省社科院副院長鄂崇榮認為要運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把金鑰匙,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結合起來,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深度融入國家戰略,整合多元文化,協作互通,開展中華文明青海探源、中華文化青海基因等研究。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肖永明認為青海古代文化的連續性主要體現在源遠流長和一脈相承兩個方面,創新性體現在來自東部農業文明在西進過程中融合青海當地文化創新發展出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新的文化類型,統一性體現在廣域范圍內的文化整合和文化認同過程,包容性體現在多種文化的多元共存、交流互鑒、兼容並包上,統一性和包容性造就了和平性,包容化解了隔閡,統一促進了融合。建議從青海考古視覺來理解中華文明五大特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推進青海考古研究。
  青海民族大學教授高莉認為省優質的文化資源多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多姿多彩,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開拓文化創意新型市場,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領青海文化高地,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吳海濤認為青海不僅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縮影和窗口,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承擔著文化中轉站的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中發揮了極其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要堅定文化自信,挖掘青海獨特豐富的多民族歷史文化資源,講好青海故事。
  青海師范大學博士林濤認為要全力理清和認識青海藝術文化,以美學、藝術學、文藝學、文旅學四架“藝術文化馬車”+科技的模式,整合文化資源和品牌,打通各文化部門間慣性壁壘,協力推進青海藝術文化高質量發展。
  會議強調,全省文旅部門要義不容辭擔負起文化傳承發展的使命任務,用學習成效推動工作落實,堅持“學、研、用”相結合。一要系統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要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經濟發展、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結合起來,一體領悟,一體把握,一體推進青海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二要深度研究梳理、挖掘好省豐富的文化資源,提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與品牌。三要統一認識,理清思路,從保護文化遺產、創新公共服務、加強非遺傳承、繁榮文藝創作、強化對外交流等方面制定務實舉措,實施文化傳承發展系列工程,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省文旅系統落實落細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