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和旅游市場服務質量提升專題 > 政策解讀
政策解讀
創新驅動,為質量強國建設注入澎湃動力
發布時間:2023-03-07 16:54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 2023-03-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質量強國。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切實加強科技研發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必然要求。

  質量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集中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質量強國。近日,首個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質量綱領性文件——《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出台,擘畫了質量強國未來藍圖和發展路徑,掀開了新時代質量強國建設新篇章。

  “《綱要》將科技創新深深融入質量強國建設的方方面面,科技創新將為質量強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貫徹實施好《綱要》,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

  質量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

  時間回溯到2012年,國務院頒布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強調“質量發展是興國之道、強國之策”,並提出“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堅持以質取勝,建設質量強國”。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建設質量強國,同年出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的目標。

  5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頒布,再次提出要建設質量強國。“這意味著從‘十三五’時期開始,直至‘十四五’乃至今後更長時期,質量強國建設都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工作,更是一項遠景目標。”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副研究員劉典說。

  劉典表示,近日印發的《綱要》,標志著我國質量強國建設邁入新階段。

  質量之所以如此重要,有兩個層面的原因。一是我國質量發展曾經滯後於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但進入21世紀後,食品安全事件頻出,反映出當時我國質量工作沒能跟上社會整體的進步速度。二是質量強國可以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全球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通過重振制造業參與全球價值鏈重構,面對國際社會對“中國制造”的沖擊,質量強國戰略的實施成為推動我國制造業邁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的內生動力,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支撐。

  “事實上,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質量一直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質量為先’寫進基本方針,‘質量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劉典說。

  科技創新助力質量提升

  科技興,則質量強。

  “科技創新是質量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經之路,質量強國與科技強國相輔相成。”方向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成績斐然,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有力支撐了高質量發展和質量強國建設。宏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使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升。微觀方面,產品、工程、服務質量水平明顯提高,質量競爭力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1年底,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連續6年達到93%以上,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重大裝備質量可靠性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4.91。

  “但不容否認的是,我國質量發展的科技基礎依然薄弱。”方向說,如基礎創新能力不足,高端科研儀器、核心器件等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嚴重影響高端智能產品質量。

  劉典也認為,10年來,我國在制度體系、法規體系和責任體系等標准化建設方面取得較大成效。但在質量、設計、先進管理、關鍵核心技術與工藝、新興技術、軟件、重點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標准供給還不足,部分行業和領域的標准與國際化標准還有一定差距。

  “要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除了解決標准供給問題,關鍵還在於科技創新。”劉典說,根據《綱要》,質量強國的根本動力是改革創新。隻有以科技創新促進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持續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形勢的變化。

  在劉典看來,依靠科技突破質量強國發展瓶頸,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自主創新加快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斷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提升“智造”水平,是全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戰略。目前,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建設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等,都是依靠科技突破質量強國發展瓶頸的重要實踐。如今,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用智能裝備改造生產流程,這為我國裝備制造業帶來智能化發展的新機遇。

  方向也表示,近年來,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數字經濟成為一種綠色、創新、可持續的高質量經濟范式,是能夠引領產業結構升級的新動能,將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布局、經濟增長動力發生根本性改變,有力支撐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質量強國建設離不開計量、標准、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設施的支撐。“新形勢下,我們要圍繞滿足支撐我國從質量大國到質量強國邁進的基礎設施的重大科技需求,全力以赴做好量子精密測量、數字技術標准、智能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前沿核心技術攻關,夯實質量強國建設的技術基礎。”方向說。

  深入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綱要》明確指出,到2025年,質量整體水平進一步全面提高,中國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人民群眾質量獲得感、滿意度明顯增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質量強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到2035年,質量強國建設基礎更加牢固,先進質量文化蔚然成風,質量和品牌綜合實力達到更高水平。

  方向表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積極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保障作用。建議優先在國家科研機構布局質量科技創新領域的全國重點實驗室,錨定質量強國建設總目標,集中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同時,要加快建設國家級質量標准實驗室,開展先進質量標准、檢驗檢測方法、高端計量儀器、檢驗檢測設備設施的研制驗證,著力提升質量基礎創新能力。此外,企業是質量強國建設的主力軍,要加大對主導技術標准制定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政策支持,充分激發其質量創新活力。

  “我們要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加大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引導企業向應用基礎研究等創新鏈前端延伸,催生更多自主創新、顛覆性創新成果。”劉典說。

  品牌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象征,也是質量強國的內在支撐。《綱要》明確,企業要大力實施質量品牌戰略,將產品設計、文化創意、技術創新與品牌建設融合,提升品牌建設軟實力,努力培育中國精品。

  劉典認為,推進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工程,既要求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也要求從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這意味著我們創新、質量、標准體系、制度建設多手都要抓,多手都要硬,才能培養中國品牌,提升中國商品的價值,使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劉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