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北京市朝陽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情況匯報
發布時間:2012-10-08 10:24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2-10-08

一年來,朝陽區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為抓手,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市委十屆十次全會《關於發揮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意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凸顯特點,各項創建指標順利推進,文化事業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朝陽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示范區創建工作

朝陽區一直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近年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調研文化工作,多次強調“當前朝陽區發展文化的極端重要性”。2011年1月11日,把全區第一個工作大會定為文化工作大會,並以區委、區政府1號文件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化工作的意見》。2011年6月,朝陽區獲得創建資格後,立即成立了創建領導小組,區四套班子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組長,並以區委、區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發《創建規劃》。2012年2月22日,全區召開了深化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暨文化工作會。印發了《朝陽區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行動的實施方案》和《朝陽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指標任務分解表》,進一步明確了示范區創建的目標、任務和要求,統一了思想,聚焦了工作。區主要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聽取示范區進展情況匯報,要求全區各部門加強聯動,全力保障示范區創建工作。8月8日,在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區委書記程連元明確指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是今年下半年要繼續推進的一項重點工作,各街鄉、各部門一定要按照折子工程的要求認真抓好落實,針對發現的問題積極整改,同時要加強考核監督,確保各項工作高質量、高標准如期推進。

二、創建示范區的主要做法

堅持普遍達標、重點突破與凸顯特色相結合,堅持將創建工作與區域公共文化建設工作緊密結合,做到雙促進雙提升,力爭通過創建,不斷夯實基礎、補齊短板、加快發展,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質提速發展。

(一)堅持政府主導,形成“3+3”工作模式

明確公共文化建設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職責。以創建為契機,探索機制、完善體系,形成了具有朝陽特色的示范區創建模式。

建立三個保障體系。一是組織保障體系。建立了“1+6+43”的創建組織網絡,形成逐層帶動、相互聯動、共同推動的工作格局。二是政策保障體系。嚴格落實《創建規劃》和《創建行動實施方案》,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三是資金保障體系。設立創建示范區專項資金,加強專項資金管理,用好中央財政、市財政下撥創建經費,確保專款專用。2011年公共文化建設投入3.43億元,比2010年增長38%。文化建設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達到本市先進水平。

形成三個機制。一是協調聯動機制。樹立全區“一盤棋”思想,領導小組通過工作調度制度、辦公室聯席會議制度等,定期研究創建重點工作進展情況,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集中討論,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宣傳部門協調指導、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將創建工作納入街鄉政府考核指標體系,引入第三方測評機構,通過聽查看訪四種方式對各街鄉創建情況進行測評。三是社會參與機制。將創建工作與全區各項工作有機融合,加強與媒體的溝通聯系,擴大社會面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創建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支持率。自創建以來,先後在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北京日報等各級各類媒體上報道朝陽區的創建經驗88篇(條)。

(二)堅持夯實基礎,實現各項指標普遍達標

在創建工作中,朝陽區堅持重心下移,堅持服務基層,使創建成果惠及人民群眾。在設施網絡建設、文化產品供給、文化人才支撐、制度規律研究等方面扎實推進,目前6大類95項指標達標91項,達標率96%。

四級網絡實現文化設施全覆蓋。按照朝陽區面積大、人口多特點,提出建設區級—地區級—街鄉級—社區(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同級別服務理念各有側重,區級設施突出統籌,地區級設施突出共享,街鄉設施突出均等,社區(村)級突出便利。目前全區有區級設施3個、地區級設施2個、街鄉級設施43個、社區(村)級設施675個。此外,朝陽區還有文化廣場181個,50%在1000平方米以上,博物館54個,以及駐區的中央、市級公共文化設施,朝陽區公共文化設施近千個,百姓基本能夠就近享有公共文化服務。

三類文化活動提升群眾參與度。堅持群眾文化、時尚文化和傳統文化百花齊放,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群眾文化: “社區一家親”、“書香朝陽全民閱讀”等區級品牌活動,不斷追求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保持較高的影響力和群眾參與度。傳統文化:以北京民俗博物館為依托,打造“北京民俗文化節”傳統節日品牌、建設“東岳書院”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整合一批專家學者、培育社區自願者,有效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時尚文化活動“五一流行音樂周”、“金刺猬大學生戲劇節”影響力逐年提升,今年大戲節報名作品達149部,再次刷新歷屆報名記錄。各街鄉以爭創“一街(鄉)一品、一社區(村)一特”為抓手,形成了一批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活動,使群眾文化活動在全區遍地開花。

特殊群體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文化關注,培育一批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如建立民工影院、打工者藝術基地、農民工圖書室和公共電子閱覽室,舉辦打工者藝術節、農民工燈會,開展“同在一片藍天,關愛打工子女”特色圖書服務項目,定期為工地送演出、送圖書、送培訓。其中“民工影院”榮獲文化部“全國農民工文化服務示范項目”表彰。

四類隊伍整合全區文化人才。堅持“專業人才領軍、基層干部統籌、群眾隊伍支撐、志願者廣泛參與”的原則,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朝陽區文化人才資源、團隊資源豐富的優勢,籌建規模5000人的“朝陽藝術團”,深入基層開展公益性演出活動。加強系統內部優秀人才培育和挖掘,文化館實施年輕人培養計劃,涌現出一批文化骨干。設置專項經費,扶持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目前全區有群眾隊伍1757支,參與人數達到59327人。逐步建立朝陽人文志願模式,全區現有注冊文化志願者24061余人。借助創建契機,為每個街鄉設立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街鄉文化中心,內設3—5名編制,實現專干專用。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有成果。按照北京市文化局要求,承擔了文化部《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研究》課題,與北京市文化局、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藝術研究中心、北大研究院共同組成課題組。就國內外先進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結合朝陽區情,研究制定具有朝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與上海華夏社會發展研究院共同研究制定了“2+5”朝陽區公共文化服務評價體系(即2個評價指標體系,《朝陽區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和《朝陽區街鄉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5個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朝陽區文化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朝陽區圖書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朝陽區博物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朝陽區街鄉文化中心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和《朝陽區社區(村)文化活動室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目前,正在全區開展《街鄉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街鄉文化中心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和《社區(村)文化活動室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測評。

(三)堅持區域特色,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突出朝陽區域特征,在專項規劃研究、數字化文化發展、文化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積極創新、先行先試,一些文化項目走在全市前列,發揮示范區帶動引路作用。

超前謀劃文化設施布局。堅持文化戰略整體性思考,超前謀劃、科學布局。開展文化資源大調查,對全區各類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及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在此基礎上,研究編制了《朝陽區文化設施空間布局專項規劃》,以構建城市整體文化網絡為出發點,優化資源配置,重點對公共文化設施進行了規劃研究,突出政府的保障功能。這是朝陽區、也是北京市第一個文化設施的專項規劃,為朝陽區下一步文化設施建設及資源整合預留了空間,創造了條件,為提升城市文化功能奠定了基礎。

先行先試數字化信息化建設。加強科技文化融合,實現科技助推文化發展。在北京率先推出24小時自助圖書館,全區現有24小時自助圖書館50台。建成北京市首個數字文化社區,實現文化資源內容、傳載管道、接受環境的全面創新。在街鄉圖書館配備電子讀報器,推廣“綠色環保、方便快捷、節約能源”全新閱讀方式。2月23日,北京第一家“數字文化社區”建設在潘家園社區圖書館啟動,數字文化社區匯集了300萬冊電子圖書、1萬種電子期刊、2000種中華文化視頻、50萬冊古籍、2萬場講座以及專題視頻等文化資源,使老百姓能夠就近享受豐富的精神食糧。潘家園數字文化社區建成後,從3月到6月底,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參觀考察39批次,觀眾836人次,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按照北京市文化局總體安排,年內我區將有計劃地建設67個這樣的數字文化社區。

改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抓好區文化館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推行項目制和全員聘用制,改革分配機制,增強內部發展活力。建立圖書配送中心和基層文化輔導中心,探索“以需定供”文化配送模式,實現政府供給和群眾需求的緊密對接,受到地區百姓歡迎。建成文化大院和傳統文化活動基地,形成以家庭為中心自辦自創文化活動的農村文化建設模式,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補充。將博物館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依托民辦博物館聚集優勢,研究制定出台《朝陽區大力發展博物館事業的工作意見》和《關於鼓勵促進朝陽區民辦博物館發展的實施辦法(試行)》,建立由高端博物館、民辦博物館、地區特色博物館及國際知名博物館構成的層次分明、互為補充的博物館服務網絡體系,使更多普通百姓能夠走進博物館。

積極推動優秀文化成果“走出去”。2012年元月11日到2月8日,在香港將軍澳中心舉辦《賀歲游龍慶生展》,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春節前夕,朝陽區文化館大鼓隊跟隨北京市文化局赴芬蘭、愛沙尼亞演出,進行中國春節文化推廣。5月,朝陽區國聲京劇團分別在紐約市的法拉盛區和布魯克林區為友好城市文化藝術交流進行義演。倫敦奧運會期間,組織“漂亮的兵馬俑燈籠”景觀裝置赴英國斯托克頓市,在國際河畔藝術節上展出。近期,“鏡頭中的朝陽”攝影展將在洛杉磯展出。

三、創建示范區取得的成效

經過一年多的創建,朝陽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各級黨委政府對公共文化建設更加重視,政府主導作用有效發揮。二是市區財政對公共文化建設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對朝陽區創建示范區工作給予重點資金支持。三是基礎更加夯實,解決部分歷史欠賬,文化設施覆蓋率達標率顯著提升,基層文化組織機構已經健全,3名編制都已落實。四是全社會關注公共文化建設的局面初步形成,群眾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熱情前所未有的高漲。五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建設取得可喜成績,為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科學化、體系化、長效化建設打下基礎。

3月18日—21日,文化部督查組蒞臨朝陽區對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工作進行了督導檢查。督查組對朝陽區前期創建工作給予肯定,認為:朝陽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示范區創建工作,區四套班子主要領導親自擔任領導小組組長,並具體指導示范區創建﹔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已取得顯著成果,完成預期創建任務有保障。並希望朝陽區以更高的標准和質量完成示范區創建工作,力爭建成“示范區中的示范區和排頭兵”。

四、存在的問題:

(一)現實文化承載力與城市功能定位要求的差距。

作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區,朝陽區是國家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北京現代體育文化中心,這就要求朝陽區文化要立足高端、放眼世界。但是當前的文化工作現實與這個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亟需在頂層設計上、文化觀念上、體制安排上、創新舉措上發力。

(二)文化供給和文化需求之間有一定差距。

作為國際化、現代化城區,朝陽區人口結構比較復雜,區內外籍人口多、流動人口多、白領人士多,文化需求呈多元化趨勢。 現有的文化產品內容還不夠豐富,形式相對陳舊,在高端化、品牌化、多樣化方面還有待提升。

(三)城鄉文化建設的差距依然較大。

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由於歷史原因,在文化建設上,朝陽區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在設施布局上、在群眾文化隊伍水平上、在活動的內容質量上,農村仍然落後於城市,城鄉文化一體化任重而道遠。

(四)缺乏吸引社會單位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相關配套扶持政策,整合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工作機制還有待完善。

五、下一步工作

下一階段是創建示范區的關鍵時期,也是最後攻堅時期。主要任務是認真梳理指標完成情況,對於未達標任務,要提出整改方案,加強落實﹔對於難點重點項目,要多部門聯動,至上而下加大推進力度﹔對於創建氛圍的營造,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在全區形成廣泛的創建效應。

(一)理清思路、加快落實,確保各項工作全面達標。

總結調研工作,系統梳理95項指標進展情況,有重點、有計劃推進下一階段工作。一是繼續推進街鄉文化中心和社區文化室等重點項目建設,力爭通過新建、改擴建、整合資源、收繳配套等舉措,年底前使各街鄉文化中心都得以落實。二是加快數字化信息化建設,提高文化服務能力,包括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遠程專家輔導網絡、數字文化社區(街鄉電子閱覽室)及24小時自助圖書館建設。三是開展檔案評查,確保檔案迎檢不丟分。四是圍繞示范區建設,結合朝陽區實際,加強研究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辦法、途徑、模式,探索建立具有朝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體系。

(二)強化社會動員,做好集中宣傳,進一步提升知曉率、參與率。進一步營造和保持好宣傳氛圍,特別要策劃好集中宣傳工作,在中央、市屬媒體上持續進行創建工作經驗成果、特色項目集中專題報道,營造全區總動員、全民共創建的聲勢。進一步加強宣傳動員,深入細致地講解朝陽區創建示范區工作的目的和意義,利用創建平台,為群眾辦實事,使群眾得實惠,力爭使群眾認識到創建是一件好事,得到群眾理解、支持和參與,不斷提升群眾的知曉率、滿意率。

(三)開展測評,強化督導,全面帶動街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9月,開展“2+5”指標評價體系在全區測評工作,然後對指標體系進行進一步修改完善。年底前,將聘請第三方測評機構——上海華夏社會發展研究院,按照示范區驗收聽、查、看、訪四種方式,在43個街鄉再次進行全面測評,為迎接示范區專家組驗收做好充足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