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集中評議匯報材料
發布時間:2013-09-16 15:04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3-09-16

  喀什地區自2011年開展創建工作以來,在國家文化部和自治區文化廳的關心指導下,大力實施“文化強區”戰略,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力地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形成了“基礎強化、保障有力、特色突出、活動常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格局,為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創建背景及意義 

  喀什地區位於祖國西部邊陲,新疆西南部,歷史悠久,文化多元,區位獨特,是我國西部的戰略屏障。喀什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總人口415萬,其中維吾爾族約佔90%,漢族約佔8%,其它少數民族約佔2%。全地區總面積16.2萬平方公裡,轄1市11縣、219個鄉鎮(含國營農林牧場)、2448個行政村(含社區)。 

  喀什文化發展面臨的特殊區情:一是經濟欠發達,群眾生活水平不高。2012年喀什地區生產總值517.3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地方財政預算收入37.8億元,增長31.5%﹔固定資產投資500.2億元,增長30.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499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42元。貧困落後仍是喀什的基本區情。 

  二是維護穩定的任務艱巨。喀什地處反分裂斗爭的前沿陣地,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實施“西化”、“分化”戰略, 國內外“三股勢力”對我實施分裂破壞活動從未停止過,制造了一系列令人發指的暴力恐怖事件,同時加大了在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滲透,與我爭奪群眾、爭奪青少年、爭奪人心的較量日趨激烈,喀什地區思想文化領域的反分裂反滲透斗爭進入了一個尖銳復雜的時期。嚴峻的對敵斗爭形勢,客觀上形成了全國穩定看新疆,新疆穩定看喀什,喀什穩則全疆穩的態勢。 

  三是群眾文化素質較低。公共文化設施發展嚴重滯後。全地區農村人口320.7萬佔總人口77.5%,城鎮化水平低,群眾特別是農牧民群眾受教育程度不高。 

  四是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2011年,國務院確立喀什為經濟開發區,享受特殊的經濟政策。新一輪對口支援新疆工作確定山東、廣東、上海、深圳直接對口幫扶,喀什迎來了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二、創建步驟及措施 

  (一)創建步驟 

  喀什地區於2011年6月被國家文化部確定為全國首批31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單位之一,地委、行署高度重視,及時成立領導小組,制定了《喀什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規劃》,提出了創建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措施要求,明確了實施主體和責任部門單位,落實了各項工作責任,完善制度,強化考核。 

  2011年國家文化部、財政部撥付喀什地區第一批創建示范區補助經費600萬元。我們按照專款專用、突出重點、合理有效的原則將補助經費主要用於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保護優秀傳統民間文化、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培訓基層文化隊伍、整合公共文化資源以及創建示范區組織管理、新聞宣傳、制度設計等方面,為示范區創建工作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2年4月,國家示范區創建辦督查組對喀什地區示范區創建工作進行督查,並給予了充分肯定。 

  2012年9月26日,我區組織“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專場文藝晚會前往北京參加“大地情深”——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進京展演,取得成功。 

  2013年5月14日,我區提交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惠民服務保障機制研究》課題成果通過了評審。 

  2013年7月26日,自治區公共文化示范區驗收組對喀什示范區創建工作進行了初驗,對喀什示范區創建工作給予了肯定。 

  (二)創建措施 

  著力實施“十項工程”:陣地設施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主題活動工程、特色精品工程、遺產保護工程、人才素質工程、機制創新工程、文化產業工程、體育健身工程、安全穩定工程。 

  扎實推進“十個覆蓋”:文化設施覆蓋城鄉、文化創建覆蓋城鄉、報刊圖書覆蓋城鄉、文藝演出覆蓋城鄉、文化活動覆蓋城鄉、廣播電視覆蓋城鄉、電影放映覆蓋城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覆蓋城鄉、文化市場監管覆蓋城鄉、文化工作隊伍覆蓋城鄉。 

  切實達到創建目標:以文惠民、以文育民、以文樂民、以文促穩、以文聚心、以文強區。 

  1、強化領導,“五個到位”抓推進 

  (1)思想認識到位。地委、行署出台了《關於以現代文化引領文化強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區的戰略目標,各縣(市)都將創建工作列為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打造文化強區重要內容和主要抓手。 

  (2)組織領導到位。地區及12縣(市)均成立了示范區創建領導小組,地委、行署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帶領相關部門,多次深入基層文化單位調研,進行具體指導,切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3)規劃措施到位。根據國家西部創建示范區標准,制定出台了《喀什地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規劃》,確保創建工作扎實有效推進。 

  (4)責任要求到位。地區領導與各縣(市)領導簽訂了創建工作目標責任書,明確創建目標任務和責任分工。建立督導檢查制度、信息報送制度、信息宣傳工作評分等一系列制度,推動示范區創建工作的健康進行。 

  (5)資金投入到位。2011年以來,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和對口援疆省市資金286571.4萬元(國家下撥專項經費54808.27萬元,財政預算100697.94萬元,財政專項經費17119.19萬元,援疆資金113946萬元,為示范區創建工作提供保障。 

  2、整體推進,“五個突出”抓落實 

  (1)突出主題。堅持現代文化引領,緊緊圍繞“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這一主題強化建設、開展活動、組織創作、完善管理,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2)突出民生。2011年至2013年6月,全地區新建閱報欄2579個,為鄉村文化站贈送圖書、期刊及音像制品269.8萬冊、新疆農民畫年歷60.8萬張,開展文藝下基層演出12527場次、觀眾448.3萬人次,切實做好“文化扶貧”。全地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室全部免費向群眾開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東風工程”、“送書下鄉工程”、“文藝演出送基層”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實推進。 

  (3)突出特色。在示范區創建工作中,地區及各縣(市)充分利用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積極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品牌,喀什地區連續十年被授予“自治區百日廣場文化活動組織獎”,連續四年被授予“自治區鄉村百日文體活動競賽組織獎”。 

  (4)突出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兩年來全區共計舉辦群眾文化活動6379場次,參加人數348.97萬人次。舉辦喀什中亞南亞商品交易會大型民族歌舞晚會,“活力特區?美麗喀什”大型攝影書畫展等文化活動。 

  (5)突出制度設計。地委、行署先後出台了關於構建喀什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關於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的意見》等規范文件,不斷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在制度上提供保障。 

  3、立足區情,“五個強化”抓實效 

  一是強化陣地建設。重點抓好地、縣、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條件。二是強化服務能力。提高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意識,充實基層文化隊伍。三是強化資金管理。地區下發了《關於下達地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補助經費的通知》,規范資金使用,確保專款專用。四是強化宣傳工作。地區制定了《宣傳工作方案》,通過報紙專版、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對創建工作進行全面報道。五是強化督導檢查。地區多次召開示范區創建工作推進會,並安排專人縣市示范區創建工作進行實地檢查督導。 

  三、抓住重點,破解難點,實施創新 

  地委、行署明確提出“全力以赴,力爭創建成為新疆首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發揮排頭兵和示范帶動作用”的要求,把創建過程作為實現穩喀興喀、科學發展、開放創新、富民固邊的實踐過程,作為凝聚人、引領人、塑造人的提升過程,緊緊圍繞“抓住一個重點”,“破解三個難點”,“實施五個創新”,全面推動我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 

  (一)推動群眾文化活動“五化”為重點,實現“到人、管用、有效”目標 

  1、節慶文化活動群眾化。各級黨委政府緊緊圍繞春節、諾魯孜節等傳統節日,廣泛開展各類群眾性文體活動。結合三八婦女節、國慶節等積極開展以“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進一步增強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公益文化活動普及化。充分利用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陣地,組織開展帶有示范性、導向性的文化活動。達到了每個行政村每年看2場以上文藝演出,每年組織3次以上規模較大的群眾文體活動,群眾人均參加文體活動的時間每周不少於3小時的目標。 

  3、廣場文化活動經常化。辦好 “百日廣場文化活動”、“鄉村百日文體競賽活動”。對廣場上群眾自發興起的文藝、健身等活動,給予大力支持,積極引導。 

  4、文化下鄉活動制度化。定期開展“百鄉千村巡回演出”、“送書下鄉”、“送文藝下鄉”、“送電影下鄉”等文化下鄉活動,已形成制度。 

  5、民俗文化活動自辦化。鼓勵農民群眾經常性地開展自編自演、群眾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斗雞、斗羊、叼羊、賽馬、摔跤、麥西來甫等活動,支持組建民間文體活動團隊和協會。 

  (二)突破難點,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基本保障 

  1、“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擴大服務覆蓋面,實現信息共享。為解決邊遠地區農牧民文化活動匱乏的問題,我區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網絡建設,初步構建了地、縣、鄉、村四級網絡,依托文化共享工程覆蓋城鄉的服務網絡和現代傳播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服務活動。 

  2、重點解決了基層文化設施“有瓜無瓤”的問題。鄉鎮場文化站、行政村(社區)文化室,“有瓜無瓤”問題十分突出,各級黨政不等不靠,採取整合資源,實行創建責任單位聯動共建機制。如:廣播電影電視部門著力推進“2131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解決農牧民看電視、電影難的問題。新聞出版部門著力推動“東風工程”和“農家書屋工程”,解決農牧民讀書看報難的問題。 

  3、送文化與“種”文化並舉,激發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自覺性。全地區已組建了710個基層農牧民文藝演出隊,業余演員5665人。培育選拔“文化帶頭人”762人,建立完善群眾性基層文化隊伍,切實將文化“種”到基層。 

  4、以文化促穩定,以文化凝聚人心,推進文化強區建設。喀什地區是“三股勢力”滲透的前沿陣地,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異常尖銳,以先進文化佔領思想文化陣地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項政治任務。文化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地區中心任務,圍繞地區穩定大局,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如:在居瑪日(禮拜日)各鄉村都要組織群眾麥西來甫活動。部分文化站(室)選址在清真寺附近,開展面對面的爭取群眾、爭取人心的文化體育活動。 

  (三)實施了六項創新,為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注入了活力。 

  1、文化宣傳委員進黨委,基層文化工作有保障。全區219個鄉鎮設立文化宣傳委員專崗,安排專人,具體負責鄉鎮文化宣傳工作,及時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實現創建工作共建共聯。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實行共建共聯,財政、發改、建設、人事、國土等部門積極配合、互相協作,對《喀什地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和重點項目提供各類保障。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體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積極圍繞創建目標,開展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同時,組織文化志願者隊伍、文化帶頭人隊伍、民間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基層文化常態化開展。 

  3、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扎實開展“雙百”活動。2012年第十一次“百日廣場文化活動”,全區共開展各類文化活動3073場次,參與人數44.4萬人,觀眾達453.9萬人次﹔第六次“鄉村百日文體活動競賽”9522場次,參與人數11.3萬,觀眾達1020萬人次,豐富了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喀什地區連續十年被授予“自治區百日廣場文化活動組織獎”,連續四年被授予“自治區鄉村百日文體活動競賽組織獎”。 

  4、整合資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文化活動。地區及各縣(市)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積極開展品牌特色文化活動,形成了一批文化品牌。如:麥蓋提縣舉辦“刀郎木卡姆藝術節”,塔什庫爾干縣舉辦肖貢巴哈節。 

  5、優秀民間文化遺產為公共文化服務助力添彩。喀什地區是全疆的非遺大區,非遺項目眾多,傳承人隊伍龐大,有19項非遺項目入選國家級名錄,51項入選自治區級名錄,98個項目列入地區級非遺名錄,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3位,自治區級58位,地區級111位,l4個民間藝術之鄉、34個民間藝術大師。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眾多的民間傳承人,使喀什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形式更具有特色。 

  6、抓住對口援疆機遇,增強公共文化軟硬件建設。 

  援疆資金為喀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如:葉城縣爭取6500萬元援疆資金新建文化傳媒中心﹔莎車縣爭取1.5億元新建圖文中心,英吉沙縣爭取8000萬元新建圖書館、博物館、規劃館。  

  四、存在困難和問題 

  (一)現有機制、體制的制約。由於喀什地區行政建制多、公共文化機構多,編制少,“大事業小隊伍”現象未得到根本解決,直接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成效。 

  (二)地理環境的制約。喀什地區點多、線長、面廣,農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利,整體經濟水平滯後,全區各族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質量與發達地區有差距。 

  (三)專業人員缺乏。由於缺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機制研究等方面缺少理論性指導,在提供經驗、引領示范等方面的作用發揮受到限制。 

   五、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升文化基礎實施建設水平,堅持文化場館免費開放,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充分發揮各級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效能 

  (二)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能力和傳播能力。繼續推進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美術館、數字博物館建設,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網上文化服務。 

  (三)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創新研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課題研究制度,為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提供依據。 

  (四)進一步強化政策、人才和資金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聯建、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投入機制﹔優化文化隊伍結構,建立公共文化人才庫﹔組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策理論研究隊伍,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