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青海省格爾木市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集中評議匯報材料
發布時間:2013-09-16 15:12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3-09-16

  自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格爾木嚴格按照網絡健全、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實用性強的要求,以制度建設為引領、以特色文化建設為核心、以群眾性文化活動為支撐、以加大投入為保障,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關政策,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著力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期間,整體工作被文化部第九督導組督導評審為優良檔次,在督導組的指導下,以更高的標准和要求,落實創建規劃和任務,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 

  成立了由市委書記為組長,市長為常務副組長,主管副市長為副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把創建工作當成黨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來抓,形成了組織保障、政策保障、資金保障、隊伍保障、社會動員和監督評價六大體系。制定印發了《格爾木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和《格爾木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29項建設任務和12項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突出矛盾。及時召開動員大會、推進會、協調會層層分解創建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同時將創建工作納入文明單位創建考核及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確保創建工作順利推進。 

  (二)推進重點課題研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保障 

  開展課題研究、制度設計是創建示范區的重要內容。為了破解創建中的難題,我市不斷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思路,組建了以省社科院4名專家為主體、20余人的公共文化建設課題研究隊伍,結合創建實際,完成了《格爾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架構與機制創新研究》、《格爾木市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機制研究》、《格爾木市流動人口文化建設研究》和《格爾木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等4項課題研究﹔完成制度設計成果30余項,包括發展規劃、政府文件、管理制度、管理辦法等四個部分。為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及重點領域工作開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今年,順利通過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制度設計研究課題評審。 

  (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制定了《格爾木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項目和資金使用方案》,合理分配使用國家專項引導資金,同時,將創建工作地方配套資金納入財政年度預算,年度增幅不低於同期全市經濟增長速度。2010—2012年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不含基建投入)分別為2749萬元、3361萬元、489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3%45.6%2013年,財政在安排公共文化資金的同時,還專門安排文化體系建設專項資金1000萬元。為推進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提供保障。 

  創建以來,格爾木市加強了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成果顯著。投入資金2億余元,先後實施了奧林匹克中心廣場、將軍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民中心廣場、全國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戶戶通、農(牧)家書屋、鄉鎮綜合文化站、歌舞團排練廳、石油俱樂部、鐵路工人俱樂部、電力職工文化活動中心等一批重點文化建設項目,按照人均新增文化活動場所面積0.3平方米,我市現已達到人均0.5平方米,走在了全省前列。投資246萬元新建了數字圖書館項目,投資260萬元為全市26個社區配備群眾文化活動設備,有效提高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館1個(部頒一級館)、圖書館1個(部頒三級館)、博物館1個,影劇院5個,文化活動公園3處,大型文化廣場7處,會展中心1個﹔城區文化活動中心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個,社區文化活動室26個,村文化活動大院21個,農(牧)家書屋40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級支中心1個、村級服務點42個,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2個。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形成了市、行委、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四)加強專兼職隊伍建設,確保人才隊伍活力迸發 

  按照專兼結合、走引結合的思路,採取政府雇員、同工同酬聘用等方式,著力加強專業文化隊伍和業余文化組織建設。2012年一次性為為市歌舞團、廣播電視台解決了50名享受同工同酬待遇工作人員,彌補了文化、廣播電視人才長期短缺的問題。全市擁有專業文化工作者120余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人100余人,書畫專業人才20余人,社區(村)兼職文化指導員90余人,文化志願者500余人,文化愛好者2000余人。形成了以歌舞團、文化協會等專業文化隊伍為核心,業余文化團體、群眾文化活動積極分子、文化志願者為輔的專兼結合、覆蓋全市、服務群眾的基層文化隊伍。 

  (五)廣泛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社會動員擴大群眾參與面 

  圍繞一個品牌、兩個依托的思路,積極舉辦大型節會活動和群眾性文化活動,重點打造昆侖文化旅游藝術節、山宗水源”—昆侖文化活動周,山地紀錄片節等品牌節會活動。依托各類文化場所和專兼職文化工作隊伍,開展激情廣場大家唱、百姓大舞台、文化協會交流競賽、昆侖之星才藝大賽、個人藝術作品展、圖書展等活動﹔開展書畫、舞蹈、音樂等文藝輔導培訓和民族民間藝術傳承學習活動﹔大力開展文化三下鄉、電影“2131”工程,實現了基層文化活動經常化。創建以來,共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150余場次、書畫展11場次、放映電影1500余場次﹔舉辦大型圖書展2次,組織各類圖書數百萬冊。向我市4所學校捐贈價值20萬元的圖書﹔依托重大節慶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積極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形成良性循環發展模式。支持群眾興辦社火隊、老年合唱團等文化團體,精心培育植根群眾、服務群眾的文化載體和文化樣式。採用活動冠名、贊助以及為企業量身打造文藝演出的方式,積極引導企業參與文化活動舉辦,努力形成文化搭台、經貿唱戲、企業反哺文化的發展模式。 

  (六)推進三館一站免費開放,保證公共文化服務普惠於民 

  嚴格按照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工作要求,積極做好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及將軍樓主題公園等10余處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免費開放工作,每周開放7天,每天開放8小時。截止目前,利用免費開放場所已累計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40余場次,參與群眾達4.5萬人次﹔接待借書人群4.5萬余人次,圖書流動達7.8萬余冊﹔利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及電子閱覽室上網瀏覽人數5700余人次﹔利用文化站場所創作書畫作品1200余幅,制作木雕、刺繡等手工藝品700多件,舉辦書畫展11次,展出書畫作品800余件。 

  (七)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傳承和文物保護 

  創建期間,成功申報青海蒙古族達羅牌、木雕、服飾制作工藝、民間祭火等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市文化館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加大藝人扶持保護和技藝傳承力度。全市現有逐步繁榮化、規模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2項,傳承帶頭人24名、學徒60人,成規模工藝產業3處,從業人員20余名﹔成功申報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舊址(將軍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野牛溝岩畫,長江源頭第一橋舊址,萬丈鹽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我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大力開展文物展覽及交流活動,共吸引4萬余名中小學生、市民、軍警官兵等前往博物館參觀並接受教育。 

  (八)加強宣傳力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研究制定了《格爾木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宣傳方案》。一是將創建工作與傳統媒體宣傳相結合。在《格爾木日報》、市廣播電視台累計刊播創建新聞800余條,在《中國文化報》、新華網、人民網、《光明日報》、《經濟日報》、《青海日報》等刊發有關新聞30余條。向文化部上報示范區創建信息90余篇。二是將創建工作與網絡宣傳相結合。創辦了文化格爾木、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網站,數字平台建設有了新突破。三是將創建工作與期刊宣傳相結合。創辦《文化格爾木》季度刊物,記錄和展示示范區創建風採,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對外交流,為推進示范區創建搭建了新載體。四是創建工作與戶外宣傳相結合。利用市區主要廣場電子大屏、廣告牌、出租車頂燈、公交車車體等宣傳陣地,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創建內容。聯合郵政部門開展了致全市人民一封信活動,寄送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活動致全市人民一封信2萬封,有效提高了創建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支持率。 

  二、挖掘優勢資源、突出特色文化,充分發揮表率示范作用 

  我市積極探索具有格爾木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重點挖掘以昆侖文化為主體的優勢、特色文化,做優做強昆侖山文化、昆侖水文化、昆侖玉文化品牌﹔以基層特別是城區街道、社區,農牧區鄉鎮、村(牧)委會為突破口,不斷豐富基層文化活動內容,打造地方性文化品牌,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進一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廣覆蓋、高效能轉變。 

  第一,主體文化建設成果顯著。創建以來,我市把昆侖文化作為培育城市文化的主體,把大力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作為載體,切實加強對昆侖文化的學術研究和宣傳推介,不斷充實、豐富和拓展昆侖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外延,舉辦昆侖文化旅游藝術節、山宗水源”—昆侖文化活動周,開展了昆侖文化國際論壇、昆侖山敬拜大典、昆侖山朝山等一系列活動,開辟了以昆侖文化為主題的一批旅游景點和旅游線路,規劃實施了昆侖神話園、中國昆侖玉交易城等一批重點昆侖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同時,加大昆侖文化藝術精品創作引進力度,大型音樂劇《昆侖神話》在我市拉開全國巡演序幕,大地情深神奇格爾木進京展演、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志願服務走基層活動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伊索寓言》及大型舞蹈詩《昆侖詩韻》演出獲得成功,對提升昆侖文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樹立格爾木獨有的城市文化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文化社區(鄉鎮)建設卓有成效。按照一個社區(鄉鎮)一個特點一種模式的文化建設理念,著力打造特色文化社區和文化鄉鎮,真正使公共文化建設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創出特色。一是依托共建企業,打造文化場所特色社區。河西街道建安社區與熱心公共文化建設的天陽工貿公司結成企居聯建對子,由企業提供場所和設備、社區提供文化管理人員和部分設備,共同建設社區文化驛站,吸收社區文化能人、文藝人才和企業文化活動積極分子成立相關文化活動協會,經常開展文化活動觀摩交流和群眾讀書、文藝演出活動,形成了有場地、有組織、有水平的公共文化活動模式。二是依托豐富資源,打造文化管理先進社區。黃河路街道石油社區依托轄區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人才優勢,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納入社會管理創新網格管理體系,加強文化資源整合和管理,形成了文化資源豐富、五格五員(五個網格、五名兼職文化管理員)管理的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網絡體系。三是依托文化人才,打造文化活動經常社區。黃河路街道鐵東社區與民族文藝人才豐富的長江源村結成村居文化聯建對子,在調動轄區單位文化活動積極性的基礎上,合理制定社區公共文化活動計劃,邀請長江源村文藝人才經常性開展文藝演出、輔導培訓和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做到了文化活動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動四是依托現代技術,打造文化傳播便捷社區。昆侖路街道建興巷社區與市移動通信公司結成共建對子打造無線社區,建立社區居民手機號碼台賬,建設移動信息發布平台,隨時將公共文化建設等社區活動信息向居民傳遞,並自辦社區報紙加強文化傳播,確保了社區公共文化活動及時有效。五是依托地域文化,打造文化建設品牌鄉鎮。充分發掘農牧區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加強民族文化藝術、民族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調查整理和申報挂牌工作,根據各鄉(鎮)自身特點,鼓勵開展青海花兒、藏族鍋庄、蒙古族手工刺繡、根雕、木刻、瑪尼石制作、蒙古族民間祭火、那達慕大會等民族民間文化、技藝傳承活動,先後建成了郭勒木德鎮國家級木雕刺繡之鄉、烏圖美仁鄉國家級那達慕之鄉等特色文化鄉鎮,形成了鄉鎮民族民俗文化產業競相發展、特色群眾文化活動經常舉辦的文化建設良好局面。 

  第三,文化三進活動特色鮮明。創建以來,我市深入開展文化進軍營、進企業、進寺院活動。一是文化進軍營,把軍民文化共建作為雙擁共建和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八一建軍節等節日期間,組織文化單位積極開展文藝、圖書、電影進軍營等文化活動,平時經常性組織軍民共建單位開展軍民聯歡、慰問演出活動,並邀請部隊文藝團體參與全市各類文化活動,促進軍地文化交流。二是文化進企業文化,制定出台了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的指導性文件,加強對企業文化活動和文藝骨干的指導培訓,形成較為穩定的企業文化活動積極分子和志願者隊伍,大型企業已成為全市文化活動的一支重要力量。組織社區與轄區企業開展文化聯歡、讀書和演出活動,為在格施工的建筑企業工地設立圖書流動站2處,在豐富企業職工尤其是農民工文化生活的同時,也促進了企地共建。三是文化進寺院,堅持把文化建設、法制教育作為加強和改進城市民族工作、寺院社會管理的重要抓手,深入開展為寺院送圖書、送電影、送科技、送法律活動,為寺院免費安裝電話、廣播和有線電視、體育健身器材等。 

  通過兩年多的創建,我市在全面完成規定動作創建的同時,自選動作形成了格爾木自身特色,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經驗。一是通過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這項民心工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各族群眾文化權益,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得到了群眾的支持和歡迎。二是通過豐富載體,打造品牌,樹立起了具有格爾木特色的昆侖文化品牌,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得到不斷提升。三是政府主導、社會動員、融合發展,調動全民的積極性,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四是創建工作與軍營文化、企業文化、宗教文化密切融合的實踐,對於青海乃至西部具有多元文化的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有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五是制度建設的成果為使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從行政手段走向法制化管理開了個好頭,為今後公共文化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全省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經驗。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格爾木市的創建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創建工作依然存在著一些短板。一是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建設規模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高素質文化人才引進工作仍需加強﹔三是創建思路、特色發展還需挖潛。為鞏固和提高創建成果,我們要站在推動格爾木轉型跨越發展的戰略高度,像重視經濟建設一樣重視文化建設,像重視民生工程一樣重視文化工程,切實增強文化自覺,堅定不移地加快文化發展,為我市實現轉型跨越、進位趕超提供新的支撐。 

  一是在硬件與軟件建設並重發展上下功夫。硬件方面,不斷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充實全市公共文化資源。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完成格爾木市民族文化活動中心、歷史博物館、市民文體活動中心、昆侖玉文化產業園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建設。軟件方面,用科學的方法管好、用好陣地設施,完善職責明確、運行高效、服務優良的運行機制,做到建管並重,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 

  二是在創新和激發內在動力協調發展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搭建載體,以點帶面,採取新模式、新舉措,開展各類大型文化活動,通過百姓大舞台、激情廣場大家唱、昆侖之星才藝大賽、書畫展等群眾文化展示平台,選拔全市優秀文化藝術人才,激發內在動力,大力發展本土文化,促進協調發展。讓各族群眾投身文化建設,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三是在著眼長遠推動發展上下功夫。創建示范區既要注重結果,也要注重創建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示范性的經驗推廣和成果轉化。面對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要注重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關系,特色文化建設要有延續性,必須立足現實,借助地理區位優勢,繼續打造昆侖文化品牌。 

  四是在理論指導實踐支持發展上下功夫。示范區創建理論研究、制度設計的目的是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我們將強化責任意識,通過制度保障、長效機制,扎實推進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做好文化惠民等各項工作。進一步加大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牧)家書屋等公共文化場所免費開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