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遼寧省大連市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集中評議匯報材料
發布時間:2013-09-16 15:19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3-09-16

  2011年6月,大連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城市,在文化部和遼寧省文化廳的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創建工作基本情況 

  大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創建工作,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和十八大關於“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的戰略部署,把創建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文化強市”、推進全域城市化、改善民生質量,率先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列入政府重大民生工程,認真規劃、加強領導、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創新實踐,兩年時間內,全市上下開展了規模空前、扎實有效的創建活動,高標准全面完成了《大連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中的各項目標任務,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市文化建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上了新的台階,實現了新的跨越,初步形成了與本地特色文化資源和公共財政能力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創建工作提供組織保障。我市成立了以李萬才市長為組長的創建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22個部門(含14個區市縣)參與的示范工作領導小組, 

  將創建示范區的各項目標任務納入《政府工作報告》,納入市政府對縣區政府的考核指標,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市政府與各區市縣政府簽訂了創建示范區責任狀,落實責任時限,分解任務,按照“政府主導、財政支撐、服務全民”的原則,構建了政府負總責、部門牽頭、區街配合、社會組織和群眾參與的“四位一體”工作機制。 

  (二)堅持規劃引路,明確創建工作目標任務。我市制定出台了《大連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提出了利用兩年的時間,以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建設水平為重點,以強化資金、技術和制度保障為手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逐漸向廣覆蓋、高效能轉變,全面構建網絡健全、結構合理、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總體目標,到2015年大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達到遼寧領跑、東北領先地位,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力爭在全國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發揮應有的示范作用,為全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開展創建工作提供了指導。 

  (三)加大財政投入,為創建工作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示范區創建期間,大連市各級政府對公共文化經常性投入不斷增加,2012年投入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7%,高於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至少2.6個百分點﹔2013年預算投入13.8億元。自2011年創建示范區以來,全市財政共投入14.8億元,為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供給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保障。 

  (四)落實整改任務,力爭全面達標。我市嚴格按照創建中期文化部對我市提出的反饋意見,制定了整改計劃,突出重點項目,下發了《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規劃了近期和遠期目標任務。新建了6600平方米市群眾藝術館新館舍,與現館舍面積共1萬余平方米﹔未參評的區市縣文化館、圖書館設施設備功能條件均整改達到標准﹔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均按照配置標准實現全覆蓋。 

  二、創建規劃落實情況及成效 

  創建示范區以來,我市嚴格按照國家東部地區的《創建標准》,在鞏固已有成果,完成達標的基礎上,堅持城市與農村互動,創建與惠民並行,多措並舉,全面落實《大連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和五大方面18項重點任務,並有效解決了創建過程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著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覆蓋。創建示范區以來,我市積極規劃布局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了一批公共文化設施。一是在東港新區、普灣新區等黃金地段投資興建大連圖書館新館、大連博物館、市群眾藝術館新館等一批市級重點文化項目,新建大劇院投入使用。同時新建和改擴建了8個縣區級文化場館。(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3個,其中國家一級館11個﹔文化館12個,全部達到二級館以上標准﹔博物館29個,其中公共博物館15個﹔電影院30個,在全省率先實現數字化影院在區市縣全覆蓋。)二是為全市114個農村鄉鎮投資新建了5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文化站,46個城區街道均整合資源擴建了3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文化站﹔987個行政村均建有500平方米以上的“一場九室”(文化廣場、圖書室、培訓室、多功能室、電子閱覽室等),504個社區均建有至少200平方米的文體活動室﹔三是在全市新建了1500個標准配置的電子閱覽室,鄉鎮(街道)、村(社區)公共電子閱覽室覆蓋率已達到了100%。一個布局合理、檔次分明、特色突出的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已經形成。 

  (二)著力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一是精品藝術演出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我市文化院團編排的京劇《風雨杏黃旗》、話劇《雷雨》、《民意如天》、雜技版童話劇《胡桃夾子》等一大批精品劇目實行低票價惠民演出,獲得市民高度贊譽。二是市政府每年將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納入市政府民生工程。組織專業院團和單位為中小學生、農民工、市民提供文化演出,放映農村電影1.4萬場,近300萬人次受益。為農村地區免費送戲下鄉、放映電影、送圖書、送文化輔導、送網絡資源等等已形成長效機制。三是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街道)文化站免費開放,實現每天免費開放時間延長一小時。每年遺址類博物館舉辦精品展12場,十余萬人次受益。 

  (三)著力促進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創建示范區兩年來,全市文化隊伍規模不斷壯大,基本形成了以市、縣兩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專業院團等專業文化隊伍為核心,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專職文化隊伍為支撐,城鄉社會文化團體、文化志願者以及農家文化大院為輔的專兼結合、覆蓋全市的公共文化隊伍,其中公共文化從業人員總數達5000余人,文化志願者近3萬人,城鄉基層文化骨干7.7萬人,全市特色文藝活動隊伍120支,農家大院400余個。文化志願者成為公共文化建設的新生力量,以“百姓大舞台”、“文化大展台”、“知識大講堂”為載體開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動。 

  (四)著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我市不斷完善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政府購買文化服務機制,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百姓欣賞、劇場受益的發展模式。市財政每年出資1300余萬元聘請知名交響樂團、民辦專業劇團深入社區、廣場、農村及敬老院、中小學為市民演出,購買精品戲劇、展覽低票價甚至免費向市民開放,對演出公司等企業給予資金扶持和獎勵。全市有民間文化企業文化團隊300余支,每年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3000余次。大連城市交響樂團等一批社會文藝團體已成為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服務的骨干力量,億達集團每年出資300萬元舉辦“億達之聲”大連夏季國際藝術節。此外,全國京劇票友大賽、大連新年音樂會等多項群眾文化活動均有社會資金支持。 

  三、創建過程中形成的經驗和做法 

  大連市在創建示范區過程中,因地制宜、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公共文化發展新途徑、新方式,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示范意義的經驗和做法,呈現出了文化活動品牌化、文化服務便民化、特殊群體文化權益均等化、公共圖書館數字化、非遺保護方式創新化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連特色,展示出示范區創建工作的特色和亮點。 

  (一)群眾廣場文化活動形成品牌化、體系化。一是開展群眾文化“五要”系列活動。每年參與群眾演員達7000人次通過搭建“我要美起來、我要舞起來、我要唱起來、我要演起來、我要愛起來”等活動平台,探索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服務的有效實現形式,保障百姓享受、參與和創造文化的權益。開展了“打造文化大連”系列主題活動。相繼推出了“讓高雅藝術走近市民”、“公益文化百村行”、“大連文化大講堂”等20多個主題活動,實現了百姓享受、參與、創造文化的權利。三是大型藝術活動演出品牌化大連夏季國際藝術節、大連新年音樂會、大連迎新春京劇晚會已成為廣大市民每年欣賞高雅藝術的選擇。 

  (二)文化服務日趨便民化。全市打造了城鎮500米,農村1000米文化圈,形成了“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新展”城區文化服務新態勢﹔推行“和諧鄉風”計劃、農村公共文化“五大工程”和“特色文化大院”,創新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模式,傳播文明鄉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便民化的全域發展,使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有場地、有內容,就近方便、低價惠民,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得起、享受得到文化建設的豐碩成果。一是“文化直通車”開進千家萬戶。在主城區率先實施“文化直通車”服務,將文化服務送到社區居民中間,開展了百場巡演進社區、百場電影進社區、百場講座進社區、百部好書漂流進社區和百場健身展演進社區等系列活動。河口在“文化直通車”服務中,開展了百天百場系列文藝展演、星光大道走進沙河口演出、我要當明星社區文藝巡演、舞墨丹青書法美術攝影展等活動二是少兒圖書資源實施全域共享2012年,市文廣局、市教育局、市財政局聯合下發了《大連市少兒圖書資源全域共享建設實施方案》,以市少兒圖書館和各區市縣圖書館為中心館建立學校分館,逐步構建覆蓋城鄉的少兒圖書資源全域共享服務體系,不斷滿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長、日趨多元的閱讀需求,有效解決了偏遠地區少兒讀書難的問題。三是公共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我市結合本地實際,將“廣電模式”作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基礎模式,出台了《關於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雙向互動技術方案》,採用窄帶回傳技術進行網絡雙向化改造,實現了農村群眾按需求點擊“菜單”,實時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文化需求。2013年還啟動了“進村入戶通海島”工程,使進村入戶工程的農村覆蓋面由30萬戶提升至50余萬戶。 

  (三)特殊群體文化權益均等化我市通過對農民工、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開展定向文化服務,有效保障了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一是農民工文化“四送”活動成效顯著。每年開展包括為農民工送電影、送演出、送圖書、送講座(培訓)等四大類文化活動,30余萬農民工受益,保障了農民工享有基本文化權益。二是關注老年人文化生活。面向敬老院設立圖書館分館,開展送戲演出、電影放映等活動。積極扶持老年文化隊伍建設,組織了“東方美”等多支老年藝術團體,幫助老年人展示“銀發美”的風採。三是為殘疾人特殊群體提供文化服務。縣區級上所有圖書館均設有殘疾人專用圖書室,10余萬人次殘疾人受益。四是建成了67個少兒圖書館分館,持證讀者4萬余人,每年流通圖書74萬冊。 

  (四)公共圖書館數字化。我市利用數字化手段,打造了多種形式的新型文化服務模式。一是建設數字圖書館搭建了大連圖書館——區市縣圖書館——鄉鎮(街道)圖書室——村(社區)圖書室四級服務網絡平台為城鄉群眾提供文獻借閱、數字資源遠程訪問、多媒體欣賞等公共圖書館“一站式”服二是推出手機圖書館服務市民可以通過手機平台登錄大連圖書館辦理各項業務,訪問上百萬種電子圖書、7800多萬篇報紙全文以及1萬多本有聲讀物三是建設有線電視數字圖書館。大連圖書館的 “大連數字圖書館”電視頻道,3萬多用戶可以通過高清數字電視機頂盒瀏覽大連圖書館提供的數字資源。目前,大連圖書館中文普通圖書書目數字化率達到99.8%、報紙、期刊的書目數字化率達到97%,實現了書目數據的標准化與共享的目標。 

  (五)非遺保護方式創新化。我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項、省級22項、市級73項,其中復州皮影戲和庄河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創建示范區以來,我市積極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促進非遺項目以“活態”形式走進學校、走進百姓文化生活、搬上舞台,促使公眾認知並參與保護傳承,推動非遺保護的惠民化建設。一是非遺項目進校園。在大連藝術學校建立皮影、剪紙世界級非遺項目校本課程。每為城鄉中小學生組織非遺項目展演展示活動100場。二是創新演繹人偶同台。採用人偶同台的方式編排了大型偶影戲《賣火柴的小女孩》面向中小學進行公益演出60場,使非遺成為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三是創作演出的綜藝晚會《大海的歌》,將國家級非遺項目長海號子搬讓舞台,讓非遺活態傳承,進入百姓文化生活,受到了百姓們的喜愛。 

  四、鞏固創建成果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我市的示范區創建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我們將按照文化部驗收檢查組對我市的反饋意見,結合《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的目標任務要求,固本強基、再接再厲,打造本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升級版”,為遼寧省乃至全國提供新的示范。 

  (一)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化”建設。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平台,有效整合相關部門的文化服務資源,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共建共享,形成多部門、全社會資源共享、合力共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格局,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考核評估的長效機制建設,形成政府、社會、服務群體共同參與的監督管理體系。 

  (二)進一步升級和發揮公共文化設施功能。打造一批與城市發展相適應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完善普灣新區等新興城市文化綜合體,形成大連城鄉文化全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在實現市內城區500米文化圈基礎上,推動建設金州新區、北三市人口密集區1000米文化圈。 

  (三)進一步建立穩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全面落實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要求,重點扶持面向社區、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隊伍建設,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出資參與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 

  (四)進一步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數字資源的作用,努力搭建和創造全域覆蓋的公共文化互動服務平台、手段及群眾文化需求項目,滿足城鄉群眾方便快捷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務。 

  我們將在此次創建的良好基礎上,以大連全域城市化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創新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效能,努力實現“文化為民、文化惠民”的光榮使命,為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文化幸福指數、彰顯和發揮國家示范區示范引導作用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