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交流材料—重慶市北碚區
發布時間:2014-04-04 10:54 來源: 編輯:公共服務司
信息來源: 2014-04-04

積極探索    創新實踐

構建城鄉公共文化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北碚區自去年8月成功獲得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後,全區上下迅速投入到緊張的創建工作中。區委書記龍華在全區創建示范區動員大會上強調要以“開弓沒有回頭箭”的魄力和“創必成”的信念,舉全區之力、聚全區之智,將創建作為“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來抓。圍繞北碚區城市化背景下城鄉公共文化一體化發展研究課題,積極探索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實踐。

一、以推進均等為核心,探索文化服務底線標准

北碚區在深入調研、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參照國家相關規定,突出均等性、制度性,注重開放性,堅持“無差別”原則。按照“三四五”的工作思路,突出“三個堅持”,把握“四個原則”統一“五個標准”。擬定出本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底線標准方案。

一是設施建設標准。根據居民使用頻率、設施規模效益對文化設施進行分級,明確各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明確各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功能分區與服務項目﹔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通過政府購買、租賃、新建,與企業合作共建共享,整合公共服務資源等多種形式實現終端多位一體。

二是服務配套標准。明確了管理主體與實施主體的統一,崗位職責與公共文化服務種類的一致﹔明確了人均基本公共文化活動和設施建設標准經費投入,統一了各級財政投入比例﹔明確了人員配置,對入編數量、入編方式、具體條件、工作職責、教育培訓等方面作出規定。

三是人均佔有標准。對本地區基層設施資源、信息資源、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制定底線標准,明確了公共文化設施面積人均佔有率、公共文化制度設計人均享受等級、公共文化服務人員萬人佔有率、公共文化經費投入與保障人均佔有率。

四是反饋考評機制。底線標准通過一定周期運行、績效考評,驗證其指標體系是否合理,公共文化服務效益是否優化,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底線標准,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基本文化權益問題。

二、以現代科技為手段,拓展公共文化發展空間

適應新時期、新發展所賦予的新任務,立足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准、完善服務的要求,高度整合、科學分類區域文化資源,探索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

一是構建公共文化數字平台。以數字技術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集成區域內各文化單位數字資源,以寬帶、互聯網、有線電視網絡等為傳輸載體,向城鄉市民推送文化信息、文化產品,展示文化地圖、地方文化,提供便民服務、數字資源閱覽下載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台,通過移動客戶端、大型外展觸摸平台、傳統PC端、數字電視機等新興媒體終端提供服務。今年六月,北碚區公共文化數字平台將上線試運行。

    二是創新數字文化館建設。以“實現大眾普遍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為理念,利用數字手段,突破傳統文化館服務時間和空間限制,充分考慮主流人群的現實需求,以數字化平台、數字化資源、數字化服務等為基本內容,特別增設本地原創和本地特色的藝術作品欣賞等服務。以網站、數字文化體驗廳、移動終端APP為主要服務方式,開展遠程網絡教學,設置音樂、舞蹈戲曲等12個數字體驗區,建設手機客戶端、開通微信微博等現代主流信息推送方式,實現文化館從傳統的實體館向數字的虛擬館服務轉型。

三、以提升效能為目的,建立文化資源共享機制

為破解傳統基層公共服務資源分散、重復建設、多頭管理等瓶頸難題,提升服務效能,北碚區在開展流通服務、建立協調機制、促進資源共享上展開了實踐與探索。

一是逐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為最大限度的向廣大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流動服務,北碚區先行先試圖書通借通還“一卡通”服務,按照“1+N”管理格局,“三五五”運行模式和“總分總”服務保障,構建長效服務管理機制。

——“1+N”管理格局。依托重慶市“一卡通”管理平台,以區圖書館為管理中心,以鎮街、村社區乃至有條件的文化大院、文化會所等為基層服務點,構建圖書通借通還“一卡通”網絡,提升圖書流通和服務能力。截止2013年底,全區17個鎮街已開通通借通還服務,辦理讀者卡3835張,可通借通還的書刊達到15萬冊。

——“三五五”運行模式各基層服務點做到硬件上統一標識、設備配套,運行上統一管理、流程順暢,軟件上統一標准、資源共享,實現建設、管理和服務三個一體化﹔構建市、區、鎮街、村社區及基礎終端五級網絡﹔打造居民學校、宣傳陣地、娛樂中心、創作基地和精神家園五大功能。

——“總分總”服務保障。在人員上,完善基層圖書管理員登記備案和上崗審核制度,區圖書館總體把控管理人員﹔在業務上,建立基層管理員上挂培訓、中心專業人員下派指導雙向機制,落實中心指導員和基層管理員的雙向考核,分兩條線開展業務指導及考核工作﹔在資源更新上,由區每年統一安排流通服務專項資金、鎮街配套購書專項資金,中心統一採購、統一配送。

二是探索公共文化資源協調機制

為破解北碚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場館設施、人才隊伍、組織保障、財政支撐、制度研究等體系建設不匹配的難題,北碚區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主導下的多位一體公共文化服務協調機制,統籌工、青、婦、教育、科學、體育等部門公共文化資源。

——形成組織合力,通過組織相關部門多次召開協調會,深入實地調研,確定了在不改變各部門公共文化場館設施產權性質、管理主體的基礎上,建立多位一體的財政投入機制,著力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多頭建設、重復投入、資源閑置等問題,規范各場館免費開放管理運行、服務標准。

——形成資源合力,打破部門所有制,消除資源隔膜,共享文化信息、產品、人才等資源,規范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崗位職能,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基層文化需求脫節的難題,實現從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到實施主體的具體化相統一。

——形成發展合力,實現資源與服務最優配置、服務與需求有效對接、需求與資源無縫銜接,通過北碚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大平台,實現部門文化服務資源統籌利用  ,推動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

四、以隊伍建設為依托,激發基層群眾文化活力

北碚區按照“抓兩頭,穩中間”的人才培育思路,著力開展公共文化管理在職研究生課程班,激發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力和創造力,夯實鎮街專業人才力量。

一是建設有研究能力的專業人才隊伍。我區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優勢,與國家“211”綜合性大學——西南大學聯合舉辦全國首個公共文化管理在職研究生課程班,從文化系統、基層鎮街中選送了31名有一定理論基礎和研究能力的中青年參加為期兩年的學習,接受高校研究學者、公共文化服務實踐專家的指導,學習公共文化發展前沿知識,為創建工作輸送一線實踐者和指導員,並協議承諾學業完成後必須在文化系統服務不低於5年。本課程班已於20139月正式開班。

二是探索民間文藝團隊常態化機制。堅持政府的引導和協調,實行層級管理,加強扶持。各鎮街分別採取一次性財政補貼、設備配套或定額補助的方式扶持民間文藝團隊。我區制定了《民間文藝團隊星級評定辦法》,啟動了民間文藝團隊登記備案工作,建立了信息檔案庫﹔堅持開展文化指導員培訓,調動民間文藝團隊積極性,由原來的“送”培訓向群眾主動“要”培訓轉變。通過組織民間文藝團隊大賽、政府擇優購買進基層演出引入競爭,加大城鄉互動、鎮街互動,促進文藝團隊之間的交流,一方面保證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供給,另一方面,也為各文藝團隊搭建了一個展示的平台,刺激民間文藝團隊不斷地孵化出優秀產品,有利於發現、挖掘優秀資源,增強其自身造血機能。

五、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與探索

今年是北碚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攻堅年,經過全區上下的努力,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實際工作的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這讓我們對如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了更深的思考與探索。

一是在數字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如何處理好數字文化平台與傳統文化場館的關系。數字文化建設是我區創建的重點工程。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數字網絡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依賴,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滿足了人民群眾在新時代條件下對文化的新需求,但數字文化服務不能就此替代傳統文化服務,如何找准線上與線下的結合點,在拓展文化服務空間的同時,傳統文化服務方式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中如何找准定位、發揮優勢、提升效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是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准化的同時,如何處理好個性化與標准化的關系。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一刀切。我們在對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標准化管理中,更要因地制宜,結合地方文化,形成特征明顯、凸顯區域個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實現特色與標准的有機結合,我們亟需破題。

三是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研究的過程中,如何讓專業公共文化研究理論與基層文化實踐實現無縫對接。我們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能僅僅停留在實踐層面,還要進行理論提升,深入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研究,再用研究理論來指導基層文化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保證理論研究與基層文化活動不脫節,保證先進的、有創新性的理論能為基層實踐活動所用,這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