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離退休干部局
離退休干部局
再訪龍門石窟
發布時間:2010-11-03 16:35 來源: 編輯:離退休干部局
信息來源: 2010-11-03

段建國

   記得工作期間曾陪同盧旺達文化部長訪問洛陽,初到龍門石窟。那次,從少林寺到龍門,已是下午6時,因活動時間安排太緊,隻走馬觀花、匆忙地參觀了盧舍那大佛,印象不深。近年,我有幸第二次來到龍門參觀,印象深刻多了。

   奉天寺石窟中的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的象征,這裡還得先從盧舍那大佛談起。佛教中有三位大佛,一為盧舍那大佛,稱為“報神”﹔二為毗盧遮那佛,稱為“法神”﹔三為釋迦牟尼佛,稱為“應神”。奉天寺石窟依山開鑿的主佛是“報神”盧舍那大佛,還有其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造像。公元6世紀後期至8世紀,是隋唐王朝的鼎盛時期,石窟開鑿地點擴大,在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有大規模的開鑿活動。唐代龍門石窟的開鑿規模最為宏大,氣勢非凡,皇室發願造像集中,具有明顯的皇家色彩。盧舍那大佛就是在大唐鼎盛時期開鑿的。據說,盧舍那大佛是女皇武則天的化身。大佛依山而鑿,高7114米,耳朵長達19米,頭高4米。大佛臉面似女,豐滿慈善,表情端庄安詳,兩眼好象在凝視著山下的伊河水,又好象凝眸游人。游人無論從那個方向和角度仰望,都會感到大佛在注視著自己。盧舍那大佛及其弟子、菩薩,給人一種衣著輕柔絲滑、飄洒自如的感覺﹔天王、力士個個雙目圓睜,表情各異,強壯膘悍,全身充滿活力,給人傳來一種力量和動感。從巧妙的構思和精細的雕工中,可以看出唐代石雕工匠深邃的藝術造詣。

   龍門石窟的開鑿,最早始於北魏。5世紀末(公元493年),北魏第七個皇帝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在洛陽城南伊闕(伊水河畔山上)最早開鑿龍門石窟。開鑿皇帝大佛,把皇帝尊為世人頂禮膜拜的對象,利用佛教宣傳“政教合一”思想,大同雲崗石窟中,開鑿35位皇帝大佛。北魏孝文帝來洛陽後,仍繼續了皇家大佛的開鑿。在洛陽龍門石窟西山上,我第一次看到北魏的第6位皇帝大佛,這就是北魏孝文帝為他的父皇獻文帝拓拔弘開鑿的皇帝大佛。石窟面東,依山正中開鑿的是獻文帝拓拔弘的大佛座像,兩邊各有一尊阿彌陀佛座像。有趣的是,南側的阿彌陀佛是經北魏與唐兩代開鑿而成的﹔北側的阿彌陀佛是唐代開鑿成的。兩代在開鑿風格上有明顯區別,從佛像面部看,北魏開鑿的皇帝大佛,臉部稍為瘦小﹔北側唐代開鑿的阿彌陀佛面部豐滿﹔而南側由北魏和唐跨兩代鑿成的阿彌陀佛臉部不胖不瘦,介於二者之間。在北魏皇家大佛石窟外,還留有一通唐碑,為唐太宗第四個兒子所立。

   萬佛洞石窟位於龍門西山中部的崖壁上,洞高570米,寬580米,深620米,因洞內南北兩壁共雕有15000尊大小坐佛而得名。石窟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二獅子。大的坐佛高約4米,最小的坐佛隻有2厘米。主佛結珈趺坐,頭飾波狀發髻,面相豐滿圓潤。萬佛洞的整體布局與人物形象刻畫,極富世俗性。宗教主題與“皇帝即佛”的創作意圖相結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天國主宰即是人間君主的至高無上的氣概

   在石窟頂部,雕有一圈圈的大圓形圖案,圖案圓心由圓形紅底襯托的多個白點組成,在圖案的紅色外圈上,刻有文字。從刻字可知,在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負責開鑿這一洞穴的主持人是兩位女性:一位是朝廷的女官“大監姚神表”﹔另一位是出嫁尼姑“內道場智運禪師”。萬佛洞的開鑿是在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完工的。萬佛洞是專為唐高宗和武則天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萬佛洞的統一規劃雕鑿,洞窟的整個布局,無不顯示出大唐帝國的雄風。滿壁生輝的萬佛及洞窟群像,相互映襯,使整個窟室洋溢著令人敬畏的氛圍。

   萬佛洞洞口外南壁上雕有一尊菩薩站像,體態線條十分優美,據說是按照武則天的身材雕成的,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可惜的是,菩薩前額一大塊被打掉,是“文革”中人為毀壞的。

   在龍門西山,我還觀看了彌勒佛石崖、摩崖三世佛龕、蓮花洞窟等石雕造像。彌勒佛石崖正中的一尊坐佛是彌勒主佛,據說與武則天相似,在彌勒佛南北兩邊各有三尊坐佛相伴。蓮花洞窟窟頂雕鑿一朵直徑為35米的大蓮花,洞壁上雕有大小佛像上千尊,或站或坐,神態各異。

   在龍門西山綿延三裡的石崖上,滿滿地開鑿有大小數百個石窟洞穴和難以勝數的神龕佛像。洛陽龍門石窟依山傍水,俯視著山下由南而北潺潺流動的伊河水。這裡環境幽靜,風水絕佳,正是佛教看像修行、參禪悟道的好地方。古代開鑿石窟,敬佛修行,佛徒所居石窟寺,比起木結構的廟宇建筑,具有更多有利條件,可以避雷防火,免受水火災害,使之長久保存下去。龍門石窟石質堅硬,比起沉積沙岩形成的大同雲崗石窟、甘肅敦煌石窟、天水麥積山等石窟,其質材是最好的,這為石窟的長久保存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要保護好石窟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還要加強維修管理,防止人為破壞。這樣,才能使石窟更好地展示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藝術。


(作者 車公庄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