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產業發展司
產業發展司
扶貧,文化產業能做什麼
發布時間:2017-04-07 14:46 來源: 編輯:產業發展司
信息來源: 2017-04-07
  來源於:光明日報
  

  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文化資源,卻被貧困包圍,在一些地區,“富饒的貧困”依舊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近年來,一些貧困地區依托其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優勢和特色把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與群眾脫貧致富緊密結合取得了成效。扶業:激活特色文化產業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認為,特色文化產業作為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產業、產品轉化,助力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有效方式,兼具遺產保護、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創業就業、生態涵養和文化扶貧等多重意義。“對於有豐富文化資源的貧困地區,特色文化產業是一種見效較快、發展較好的方式。”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意中心教授齊勇鋒認為,貧困地區開發以獨特文化資源為核心的特色文化產業具有產業能耗低、產業鏈長、輻射面廣、群眾參與性強、投資見效快、資金回收周期短等特點,是可以帶動當地群眾致富的低碳綠色產業。通過特色文化產業精准扶貧,貧困人口不僅可以繼續耕田種地,而且可以從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務、民間工藝加工、民俗風情演出等第三產業,有利於調整地區產業結構,提高收入,推動貧困地區的全面發展,可持續改善生活,防止脫貧之後返貧。扶智:找到撬動產業的支點“有了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共識,還要有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路徑。”武漢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認為,文化豐富、經濟貧困的地區主要缺乏兩個因素,一個是資本、一個是創意,就像一個蹺蹺板,必須找到支撐點,才能夠撬動起來。怎樣找到這個支點,需要智慧和創新。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特色文化產業的過程非常復雜,一定要認真分析當地的文化資源和產業優勢,要集中創意、科技、故事、模式四個要素,進行創造性的轉換,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特色民族工藝品和特色節慶演藝活動等具體產品和服務,讓游客“玩得盡興,吃得特色,住得愜意,看得過癮,帶得回去”。“特色文化產業精准扶貧分為文化旅游模式和工藝美術品制造業+精准扶貧的模式。”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蔡尚偉教授將文化旅游模式又劃分為三種類型:以特色民族文化為核心,旅游景點為載體﹔以農耕文化為核心,鄉村娛樂體驗項目為重點,特色農家樂為載體﹔以文化旅游景觀打造為亮點,特色農旅產業結合為核心。扶志:實現從自卑到自信的精神轉變“一些貧困地方,貧困人口多年來越扶越窮,其根本原因就是自我發展能力弱,缺乏發展信心,‘等、靠、要’思想依然嚴重,認同自己的貧困地位和貧困身份,即‘認命’。”貴州省文化廳廳長徐靜認為,“扶貧先扶志”把扶貧工作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轉變成一個深刻的文化命題。河北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建華進一步指出,扶貧不是給錢做事,真正的扶貧是扶志,讓貧困的人們站立起來、走出去,讓其對自身的寶藏進行挖掘,讓他自己有能力,激發內生性和自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