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重慶
重慶
重慶市渝中區群眾文化進京展演取得圓滿成功
發布時間:2012-09-07 09:0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全悅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2-09-07

渝中區解放碑CBD周末音樂會系列活動——交響樂周

巴渝木偶《變臉吐火》

土家族舞蹈《擺手舞》

川劇表演《滾燈》

表演唱《山城茶館》

 

    9月2日、3日下午,“大地情深”——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城區重慶市渝中區群眾文化進京專場演出在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繽紛劇場舉行,演出吸引了近千名熱情的觀眾。精心打造的群文精品節目、鮮明濃郁的巴渝特色主題、熱情飽滿的現場演出氛圍、歡樂祥和的互動呼應不斷把演出推向高潮,現場掌聲不斷,一片歡歌笑語。 
    今年下半年,按照文化部關於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城市群眾文化進京展演的部署,渝中區成立了以區長唐英瑜為組長,區委宣傳部長何積光、分管副區長劉彤為副組長,區文廣新局和文化館為具體責任單位的進京展演活動籌備小組,精心籌備組織了一台具有濃郁巴渝地方文化特色的節目進京展演,演出全方位展示了渝中的風土人情和該區文化團隊、文藝愛好者的風採,取得了圓滿成功。 
    近年來,渝中區加快文化設施建設,創新文化管理體制,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落實文化惠民工程,逐漸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功獲得國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今年3月,文化部對渝中區的示范區創建工作進行了中期督導檢查,渝中區在22項督導指標中21項優秀、1項良好,得到了督導組的高度肯定。自2011年渝中區成為首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化 
    結合多元文化需求,渝中區加快構建以區域標志性文化場館為龍頭、區級示范性文化設施為支撐、街區綜合性文化中心為核心、社區保障性文化活動室為基礎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面實現轄區市民10分鐘內到達文化場所,享有基本文化服務的目標。目前,全區四級文化圈層共有重慶市三峽博物館、市規劃展覽館、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等區域標志性文化場館24處,曾家岩抗戰文化長廊、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等區級示范性文化設施16處,大坪文化中心、望龍門文化中心等街區綜合性文化中心3處,社區圖書室、公共電子閱覽室等社區保障性文化場所300余處。 
    公共文化管理垂直化 
    立足區情,渝中區大膽創新,由區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對區屬公共文化設施的機構、人員、經費、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一考核,實現垂直化管理,並且構建了三種管理模式。一是街區文化中心配套模式。按照“兩個1000”標准,即投入不低於1000萬元、使用面積不低於1000平方米,在全區建設7個街區文化中心,每個中心輻射兩個街道,配備6名正式事業編制專業技術人員,統一配備設備器材,使其具備開展文化活動、報刊閱覽、文化信息共享服務、小劇場等功能。二是創新總分館模式。首創文化館總分館制,按照“總館+街區分館+社區文化活動室”的模式,建設1個總館、7個分館、76個社區文化活動室的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啟動圖書館總分館項目,建設1個總館、8個分館、27個圖書服務站(含街區自助圖書館)、76個社區公共電子閱覽室、88個文化共享工程服務點的圖書館總分館體系。三是探索社區文化建設標准化。率先提出社區文化標准化概念,整合設施建設、活動開展、運行管理機制等方面工作,制定各項指標,使社區文化工作更加規范、目標更加明確。 
    公共文化免費開放全域化 
    一是“兩館一站”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區屬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總面積達1.8萬平方米,免費服務項目37項,免費開放功能廳室41個,平均每天開放時間7小時,受益群眾近30萬人次。二是推進區域社會公共文化資源免費開放。統籌市、區兩個層級的社會公共文化資源,全面推進三峽博物館、史迪威博物館、“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重慶名人館、郭選昌雕塑陳列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等25處市級特色文博場所對公眾免費開放,充分彰顯重慶母城公共文化特色。 
    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化 
    一是做亮“激情廣場大家唱”、湖廣會館經典誦讀會、通遠門老城牆故事會等品牌活動,擴大渝中文化影響力﹔二是做優“解放碑CBD周末音樂會”“三峽大講台”等精品文化活動,提高群眾文化鑒賞力﹔三是結合元旦、端午等重大節慶,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演出活動,提供群文隊伍展示平台﹔四是按照“一街一精品、一居一特色”的思路,廣泛開展“嘉陵之春”“珊瑚之夜”等廣場、公園、樓院等群文活動。遍布社區的279名文化活動輔導員和300多支群文骨干隊伍經常性開展活動,形成了“天天有活動、周周有演出、月月有高潮、處處有亮點”的生動局面。2011年該區共組織各級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近千場次,受眾逾百萬人次。 
    文化惠民形式多樣化

    渝中區將文化惠民工程辦成縮小貧富差距的民生工程,辦成構建幸福渝中的民心工程,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指數。一是以貧困家庭為重點,開展“廣播電視戶戶有”工程。二是以社區群眾為重點,開展“五送”工程(送戲劇、送電影、送展覽、送講座、送培訓)。三是以青少年和農民工為重點,開展社區“綠色網吧”工程。四是以中小學生為重點,開展“非遺進校園”工程。五是以基層文藝隊伍為重點,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工程。六是面向不同層面的市民,開展“文化大禮包”工程,2011年,通過政府採購、統一組織的方式,渝中區共組織269場戲劇和105場流動電影放映活動進社區、進校園、進工地﹔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機制,降低採購成本,重點向低收入人群和農民工發放電影券3500張,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公共文化保障機制多元化 
    一是經費投入保障。以地方財政投入為主,區級財政每年對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不低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的1%,且隨增長比例逐年增加﹔每年1000萬元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支持文化活動、文化創新和精品創作,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導向性的文化項目研發﹔搭建公益文化項目合作發展平台,支持文化愛好者和民間文化團體自籌資金開展公益文化活動,發動社會熱心人士捐資捐建公益文化設施,形成“企業樹形象、個人得榮譽、群眾得享受、文化得發展”的多贏格局。二是人才隊伍保障。啟動區文化館、圖書館科學核編,落實街區文化中心42名全額事業編制,保障76個社區均有一名獲得財政補貼的文化指導員﹔定期對文化工作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與獎勵﹔探索文化志願者、文化義工機制,著手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和特殊機制。三是監督考核保障。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黨委、政府工作績效考核體系,力爭建成覆蓋全區的制度健全、獎懲分明、績效挂鉤的綜合公共文化服務評估考核體系,引導公共服務職能發生新轉變。搭建第三方評估平台,探索有償委托社會化專業評估公司對服務工作進行評估,不斷提高和改善全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與水平。
(辛正明 馬佳 杜杰 孫琳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