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重慶
重慶
重慶構建“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平台優化服務方式成效明顯
發布時間:2015-12-23 10:33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5-12-23

  為破解當前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重慶市充分運用“互聯網+”政務服務理念,依托公共文化物聯網,創新“三有、四化、三堅持”機制,建成“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平台,促進公共文化物聯網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優化服務群眾文化生活,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以“三有”為抓手,搭建公共文化服務載體 

  (一)運行有平台。搭建全市公共文化服務物聯網平台,將微信公眾號、熱線電話、電子書屋平台統一納入服務體系。平台由服務中心、服務點和服務項目三部分構成。服務中心由區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兼任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聘請專業人員。服務點設在各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負責匯總需求點單、配送落地保障、服務情況反饋等工作。服務項目包括演出、展覽、培訓、講座等內容。 

  (二)服務有內容。公共文化服務物聯網平台現已建成文藝演出、文藝培訓、文博展覽和知識講座4個文化資源庫並上線運行。文藝演出已推出節目189套﹔文藝培訓現有音樂、舞蹈、小品書法、繪畫、廣場舞等10余種類,已開展87場次培訓﹔簽約專家59位,已開展72場知識講座,內容包括文化藝術、家庭教育、養生保健、國防消防等方面的知識。 

  (三)經費有保障。重慶加大對文化民生工程的配套整合力度改革優化財政資金投向設立類別專項資金逐步提高財政文化支出比例分配方式。全市統一整合公共文化專項資金,專門用於公共文化物聯網工作開展,提高了專項資金利用率,收到了良好的社會評價和公眾認知度。 

  二、以“四化”為目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形式 

  (一)服務標准化。採取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等多種方式制定統一的招募流程,統一的入選標准,統一的合同文本,規范操作程序。以鄉鎮(街道)、行政村為基准制定年度配送計劃,明確基本條件,實現配送份額均等化。 

  (二)資源本地化。制定了《重慶市民間藝人(文藝團隊)管理辦法》,通過培訓輔導、舉辦活動、評星考核、設備支持、發放文藝創編資料等形式,扶持民間藝人和文藝團隊。形成了131支民間文藝團隊,著重培育了木洞山歌、接龍吹打、花溪歌舞、姜家龍舞、跳石昆詞、百姓名嘴等特色團隊。 

  (三)活動品牌化。積極整合區縣相關節慶活動和市區兩級文化下鄉活動,試行基層鄉鎮(街道)可點單承辦。服務項目突出傳統與時尚相結合、高雅與通俗相結合,既有“陽春白雪”的專業演出,又有“下裡巴人”的凡人演藝,使活動更接地氣,從而提升全市文化品牌形象。如“歡笑巴南”群眾文藝大舞台等已深入人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四)評判社會化。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設立了“申請→預約→安排→配送→考評→反饋”的服務流程機制。“點單”預約征求群眾意見、服務內容接受群眾監督、服務效果接受群眾評價,補助資金與績效挂鉤,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質量。 

  三、以“三堅持”為根本,確保公共文化服務落到實處 

  (一)堅持立足需求。堅持以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為導向,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由“自上而下”單向供給向“自下而上”雙向交互供給轉變,逐步形成無效供給自動淘汰、有效供給渠道暢通的良性格局。 

  (二)堅持資源整合。改變公益性文化單位各自為政的格局,推進市、區縣、鄉鎮(街道)多個層級以及文化、教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社會各界公共文化資源的集聚,優勢互補,共建共享,合作共贏,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統籌安排,最大化利用。 

  (三)堅持積極穩妥。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立足於全市及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工作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安排、力所能及、積極穩妥、先易後難的開展工作,確保了以“互聯網+”為平台的公共文化物聯網的服務效果。(來源:重慶市文化委員會)